李軍
(江蘇農墾農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白馬湖分公司,江蘇淮安223216)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示范成效及主要技術
李軍
(江蘇農墾農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白馬湖分公司,江蘇淮安223216)
機械化作業(yè)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重點,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使用對水稻機械化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生產的工作效率,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從而增加社會效益。通過總結某地區(qū)3年來的水稻機械化使用情況,從成效和收益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了技術理念的推廣和使用。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成效;主要技術
1.1 某地區(qū)的產量和收益
2014年,該地區(qū)水稻的年產量為12 000 hm2,單產6 852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642 kg/hm2,合計增產稻谷7 704 t,按照國家的稻谷收購價2 700元/t來計算,合計增效2 080.08萬元。
2015年單產6 334.5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609 kg/hm2,合計增產稻谷8 323 t,按照國家稻谷收購價2 700元/t來計算,合計增效2 247.21萬元。
2016年的單產量為9 836.5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906 kg/hm2,合計增產稻谷14 194 t,按照國家統(tǒng)一的稻谷收購價2 760元/t來計算,統(tǒng)計下來總收益達到3 917.54萬元。稻谷3 a的增產量達到13 0221 t,效益增加8 244.83萬元。
1.2 降低成本
1.2.1 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經計算,水稻全程機械化比傳統(tǒng)人工節(jié)省成本為10 369.5元/hm2。其中,耕整地節(jié)省2 740.35元/hm2;機械化育苗插秧節(jié)省2 069.4元/hm2;無人機植保節(jié)省278.85元/hm2;水稻機械化收獲節(jié)省4 452.45元/hm2;稻谷機械化烘干節(jié)省了828.45元/hm2。
1.2.2 增加收益
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益比傳統(tǒng)人工效益增加了2 093.55元/hm2。其中,水稻機械化收獲比對照減少372.75 kg/hm2,按照3 a的平均收購價2.66元/kg來進行計算,收益增加了991.52元/hm2,稻谷機械化烘干比對照減少稻谷干燥環(huán)節(jié)、霉爛等綜合損失414.3 kg/hm2,增加效益1 102.04元/hm2。
1.3 省工高效
1.3.1 省工
經統(tǒng)計,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比傳統(tǒng)人工節(jié)省工時138個/hm2。其中,機械化耕整地節(jié)省工時13.95個/hm2,機械化育插秧節(jié)省工時46.5個/hm2,水稻機械化收獲節(jié)省工時44.25個/hm2,稻谷機械化烘干節(jié)省工時32.4個/hm2。
1.3.2 高效
水稻全程機械化有很多優(yōu)點,比如插秧快、播種快、收獲快等。在播種方面,機械播種比人工播種的效率高9.5倍;在插秧方面,機械插秧和人工插秧相比較提高了17.5倍;在防治病蟲方面,使用機械防治較人工小機防治效率提高了2.86倍;使用機械收割水稻比人工收割效率提高了99倍[1]。
2.1 育秧技術
2.1.1 準備階段
為了便于操作管理,秧田的選擇需要進行灌排分開,秧大田比例應該控制在1∶100留作秧田;時間控制上要在第2年3月之前翻耕好秧田。播種的土地要在播種前3~4 d耙平作板,板面寬1.4 m,溝寬0.4 m,溝深0.2 m,圍溝要在四周開好,做好排水晾板工作,秧板的板面要沉實,保證不能出現(xiàn)內陷的情況,板面要保持實平光直,以便操作。
2.1.2 床土等材料的準備
篩好河泥工作要在播前3~4 d內完成,用量盡量控制在秧田187.5 t/hm2的范圍內。其他材料的使用要保證塑料薄膜約195 kg/hm2、秧盤330~375張/hm2和竹片長度不低于2.2 m等。
2.2 大田栽培相關技術
2.2.1 要求耕整地精細
做到田平、泥軟、肥勻,是機插水稻大田耕整地的必要條件。由于機插時秧苗苗齡短、苗小,大田的平整度要求高,要保證旋透熱土層且無壅泥,可在整地1~2 d后再機插秧,這樣機插的質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2.2 精細栽插
對栽插期進行合理的安排,預防秧苗超齡。對于水層的標準,尤其是秸稈還田,機插時田面需要有薄水層,水深達到3~5 mm。栽插的密度,單季雜交水稻的機插行距為30 cm,株苗之間的距離在17~20 cm,每個洞穴種植2~3株,密度16.5萬~19.5萬穴/hm2;單季一般的稻株距離為11~16 cm,每個洞穴種植3~5株,密度21萬~28.5萬穴/hm2。雙季的時候稻區(qū)機插使用窄行插秧機,一般情況下稻株距離為12~16 cm,每個洞穴種植3~5株,種植密度25.5萬~33萬穴/hm2;雜交稻株距為14~17 cm,每個洞穴里為2~3株,種植密度24萬~30萬穴/hm2。超級稻機插每個洞穴為1~2株。栽插深度在2.6 cm/檔,要達到沒有漂秧和深秧現(xiàn)象。還要第一時間進行補苗,對于漏插效率比較高的田地,需要在周圍及時進行人工補苗,使插足基本苗得到保障[2]。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使用,使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xiàn)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農民水稻生產的勞動力,還具有省時、省工的特點,讓農民可以向第二、第三產業(yè)發(fā)展,對農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還可以使農業(yè)生產向著標準化、產業(yè)化、規(guī)?;姆较虬l(fā)展,逐漸形成水稻育、耕、插、收等完善的服務體系。
[1]宣云,王川,施六林,等.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發(fā)展趨勢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03):1 740.
[2]李斯華.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目標任務[J].北方水稻,2011(02):1-2.
1005-2690(2017)07-0078-02
S233.71
B
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