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雕梁畫棟,奇巧非凡,在這些建筑設計中,榫卯結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榫卯結構是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連接方式。兩個相鄰的木構件一凹一凸,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和卯完美地咬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地固定木質結構,限制木構件向各個方向扭動,使家具或建筑能夠承受巨大的荷載,既牢固,又有韌性。各個單薄的木構件互相結合、互相支撐,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在來自不同方向的力的相互制衡中,構造出最自然、最穩(wěn)定木質建筑靈魂。
榫卯結構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曾出現(xiàn)過這樣的木構件結構。之后,隨著古代木構建筑的發(fā)展,榫卯結構也逐步發(fā)展得愈加精致、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