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小學生放學后出來玩耍的少了,29.0%的受訪者認為沒什么變化,10.6%的受訪者則表示更多了。那孩子放學后都去哪兒了?72.4%的受訪者表示是回家寫作業(yè),其他去向主要還有:上課外興趣班(64.3%)、上課程補習班(58.9%)、出去玩(16.1%)等。
——摘自《中國青年報》
點評:
放學后孩子都去哪兒了,不是在上輔導班,就是在前往輔導班的路上;孩子最親近的朋友,不是對門的小伙伴,而是網絡游戲中從未謀面的“戰(zhàn)友”——這是筆者聽過的最悲傷的段子,沒有之一。有些論者(包括大多數家長)總是認為是網絡、是網絡游戲讓孩子們更喜歡宅在家里——誠然,網絡世界精彩異?!牵P者需要提醒這些朋友們的是,對于不在少數的孩子來說,網絡幾乎是他們唯一可以自由交往的途徑了,說得再直白些,正是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希望孩子們或“宅”在家里,或“宅”在輔導班里,從而間接地把孩子逼到了網絡上。孩子越來越“宅”,于國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但如要改變,最需要改變的反而不是孩子。諸君以為呢?
近日舉行的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生武術公開賽,火爆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北京市175所中小學校,竟然有近1600名學生參賽。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最近三四年的時間里,盡管中小學生武術賽事的舉辦次數和賽事規(guī)模都在增加和擴大,依然滿足不了武術少年快速增長的需求,這是一個讓武術界欣喜的變化——武術正在重新受到學校、家長和孩子們的追捧。
——摘自“中青在線”
點評:
曾幾何時,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武術在許多人眼中,既不如穿袍束帶的“××道”洋氣,也不如泰拳等格斗術實用,從而倍受冷落。今日的“武術熱”,確實說明傳統(tǒng)文化正在復興,令人欣喜。而在筆者看來,“武術熱”背后所彰顯的“體育熱”,更令人感到振奮。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提高文化學習的能力和效率。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體育鍛煉為家長及教育者們所輕視,這直接導致了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水平明顯下滑,已經落后于周邊國家,實為可憂。如今,“武術熱”或可解憂。筆者更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每個孩子總能找到一種適合于自己的運動?!拔湫g熱”只是起點,中國有上億孩子,足夠讓所有的體育項目都熱起來。如是,則一代文武雙全的文明復興者指日可待。
11月1日,教育部、中央綜治辦等九部門聯合下發(fā)《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預防和懲治校園暴力行為進行規(guī)范。此次《意見》“亮點”頗多,不僅對預防校園暴力的保護機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監(jiān)護人追責等環(huán)節(jié)也有明確表述。相關專家和部分學生家長認為,這次提出的一些舉措很有針對性,校園暴力問題要“既治標又治本”,期待相關措施盡快落到實處。
——摘自“新華網”
點評: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又接連報道了幾起性質十分惡劣的校園暴力事件。筆者從中驚悚地發(fā)現,這些事件中的一些施暴者,并非傳統(tǒng)認識上的“懵懂無知”,相反,他們是以“未成年人不承擔刑責”為擋箭牌,故意施暴。這是十分可怕的現象,必須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正因為此,筆者認為,此次《意見》中關于“強化教育懲戒威懾作用”的表述,可稱得上是真正的亮點——我們必須要讓孩子們明白,只要是故意作惡,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們真正理解“勿以惡小而為之”背后沉重的現實意義,令孩子們認清“雷池”的邊界,進而不再妄想逾越。
近期有家長向《羊城晚報》記者反映,深圳某小學的老師在讀書月活動中,竟然向學生推薦兜售迷信書籍,書中內容不乏“白宮鬧鬼”“鬼魂傾訴”“少女借尸還魂”等內容。該家長對此十分不解。11月3日,《羊城晚報》記者前往采訪時,學校方面回應稱,校內出售迷信書籍并無不妥,六年級的孩子應有甄別能力。
——摘自《羊城晚報》
點評:
2013年3月,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而一夜走紅的某女童星,在微博評論區(qū)遭到了語言暴力,于是憤怒地抱怨了幾句。很快,一位被無數人奉為“人生導師”的某網絡大咖,在自己的微博上居高臨下地教育該女童星:“要容忍更多言論,而不是主觀去堵?!睍r間轉眼到了2016年10月,這位大咖的女兒,在微博評論區(qū)也遭到了類似的語言暴力,而這位教育別人要“容忍”的大咖,居然第一時間就刪除了所有的惡意評論,到了第二天,連評論功能都關了……既身為教育者,就當有父母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古圣先賢的教誨,更是所有成年人的責任。如果事不關己,就瞪著眼睛說胡話,您就不想想自己的孩子嗎?惟愿所有教育者們思之慎之。
(責編 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