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特邀撰稿/孟先梅
藝術教育,陶冶孩子美的心靈
?策劃/本刊編輯部 特邀撰稿/孟先梅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藝術特長一直被視為升學的“終南捷徑”。2014年9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決定從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藝術熱降溫,但靠藝術入學依然是一條途徑,因為還有藝校可考,還有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如今,幼兒教育階段的各種興趣班如舞蹈班、鋼琴班、繪畫班等,還是備受家長青睞,各類型藝術培訓市場依然火熱。對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孩子和家長而言,內(nèi)心也有許多糾結——
曉旭曾是一位堅決不給孩子報班的媽媽,她認為孩子應該自然生長,當別的孩子穿梭在畫畫、鋼琴等各種培訓班時,曉旭卻陪孩子逛公園、博物館、美術館等,她希望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熏陶。但當聽到一個同事家的孩子鋼琴7級、圍棋4段,另一個同事家孩子因沒有特長,連幼兒園的演出都不能登臺時,曉旭有些坐不住了。她開始動搖,想自己是不是也該把孩子送到一個正規(guī)的培訓中心,學習一下畫畫、樂器等,最起碼為孩子獲得一個舞臺表演的機會,獲得一點自信心。
與曉旭相反,美琴從孩子幼兒園起就給他報了各種興趣班。如今,她面臨著另一個煩惱:她的孩子就讀南京某重點小學三年級,每天放學后做完作業(yè)就去上各種培訓班,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排得滿滿的,唱歌、跳舞、畫畫、鋼琴、數(shù)學,孩子忙得像一個機器人。
看到孩子疲憊的表情,美琴很心疼,又沒辦法。很多高年級家長都告誡過她,一定要在小學階段讓孩子學琴棋書畫,練童子功,上初中后孩子連學習都顧不過來,更沒時間干這些了。
這讓她無比糾結,是她不堅定,還是環(huán)境太逼人?她該繼續(xù),還是給女兒一點兒空間,讓她享受一下童年的快樂時光?
藝術門類很豐富,學習道路漫長,家長如何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為孩子的成長助一把力,需要厘清幾個觀念。
1、上興趣班就會失去快樂的童年?
“我是該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讓孩子將來有成就?”很多家長經(jīng)常會糾結于此類問題,似乎快樂童年與成就是矛盾的對立面,快樂著長大就會一事無成。而快樂的標準到底是什么?不上各種各樣的班、讓孩子天天盡情地玩就是快樂?讓孩子學習了就是不快樂?事實上,孩子快不快樂與上不上興趣班并沒有必然關系,決定孩子快樂與否的不是報班多少,而是他的自主性、主動性如何。
一個學習主動性強的孩子,會把學習當成一種無限的樂趣和享受,盡管辛苦也覺得快樂。而把學習當作是為了考名次、考級的孩子,快樂已經(jīng)減半。我們大人也通常有這樣的體會,一項工作沒有壓力時很享受,一旦被當作一項任務去做,享受的感覺就會減半。
我曾看到有些孩子練鋼琴樂此不疲,坐在那里一彈就好幾個小時;也曾看到有些孩子看到鋼琴就厭惡至極,恨不得拿錘子把鋼琴給砸了。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在彈琴時感受到了樂趣,變成了內(nèi)在的一種自我需要;而后者因為不是來自主觀需要,因此感受不到彈琴的樂趣。
一個把藝術學習當作享受的孩子,才能潛心體會到其中的美。同時,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一個懂美的孩子才會愛學習,愛生活。他無論學習什么學科,都能體味到其中的美感。比如數(shù)學家華羅庚、蘇步青,他們在學習數(shù)學、研究數(shù)學時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中的對稱美、秩序美、結構美等,覺得數(shù)學無比美妙,而這種美感也激發(fā)他們不斷鉆研,在數(shù)學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當我們的孩子在各種學習領域能領略到學習之美時,學習會枯燥無味嗎?會感到累嗎?不僅不會,相反,那會成為他們無上的享受。所以,有些人覺得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有些人認為學海無涯樂作舟,就是這個道理。
2、不上興趣班就會落后于別人?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環(huán)境中,大部分家長都有這樣的擔憂:“自己的孩子不上興趣班,就落伍了很多?!钡覀円J識到:孩子成長是長跑,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能夠引領孩子跑得更遠的素質(zhì)才是最重要的;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是給他們的重要財富。
回憶一下我們自己,曾經(jīng)學過的那些特長愛好,至今還都保持著的有幾個?再看一看曾經(jīng)在一起學習的初中、高中同學,今天還在同一起跑線的有幾個?放長遠看,能引領孩子走得更遠的并不是他在各種班里學到的知識、能力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的智慧、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堅持,他對學習、生活和藝術的熱愛,也許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去帶孩子上的“班”。
我有一位忘年交,是我國曹氏風箏的研究者和傳人,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的興趣班,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放風箏,七八歲時有事沒事就去放放風箏,上大專學了經(jīng)濟學,畢業(yè)后做了三十多年的企業(yè)管理工作。退休后他想做點有意義的事,發(fā)現(xiàn)自己對風箏依然有一種濃厚的情結,于是重拾童年樂趣,開始制作風箏、研究風箏,開設風箏與易經(jīng)、風箏與青春期等各類課程?,F(xiàn)在他做的風箏、開設的課程,被列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他說沒想到現(xiàn)在的事業(yè),竟然與童年時一個愛好有關。更重要的是通過風箏,他傳播傳統(tǒng)文化,把豐富的精神產(chǎn)品傳播給更多人,風箏讓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找到了幸福的歸屬和價值感。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他們保持了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即便這個熱愛在童年播種,直到老年才結果,也一點都不影響他們幸福的狀態(tài)。
3、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去報班,父母應該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培養(yǎng)孩子學畫畫、鋼琴、舞蹈等,不僅僅是培養(yǎng)他們的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對藝術的一種關注、認識和體驗,提升他們對美的感知,最終獲得內(nèi)心的豐盈和富足。
相比國內(nèi),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藝術教育,但是他們并不要求孩子有多高的水平,而是看重他們的自主參與,看重藝術活動過程中孩子的感悟、體驗和發(fā)展狀態(tài)。就以英國學校對孩子的藝術學習為例,因為沒有技能上的等級化的要求,所以,孩子們都十分愉快地參與活動,沒有任何負擔,不需要擔心考試成績,更多地是把藝術教育當成體驗審美、宣泄情感、彰顯個性、發(fā)揮才華的平臺。
因此,我們把孩子送進各種班,首先是使孩子有一對能夠感受音樂美的耳朵、一雙能夠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而不僅僅是彈出一支好曲子,畫出一幅優(yōu)美的畫。
其次,是通過藝術培養(yǎng)啟迪孩子的思維。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型人才都具有比較完善的人格結構和智力結構,包括積極樂觀富有激情的生活態(tài)度、廣闊的文化視野、良好的記憶力、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科學的批判精神。當藝術教育點燃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時,他們就會進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狀態(tài)。
如航天之父錢學森,人們常常把導彈、火箭、航空等詞匯與他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常人看來與科學不搭界的音樂、繪畫、攝影、文學等,一直如影相隨常伴他左右,成了他的終身愛好且有較高造詣。他接受采訪時曾經(jīng)談到:“在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夫人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p>
科學和藝術究竟是怎樣的相互關聯(lián)呢?錢老認為:“一個有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边@些藝術上的修養(yǎng)不僅加深了他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讓他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錢學森的父親從小就是這樣培養(yǎng)錢學森的,讓他學理科,同時又送他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為了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
再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就來源于音樂產(chǎn)生的靈感。有一天他從樓上下來,直奔鋼琴那兒彈了很長時間,彈完以后上樓把自己關在屋里,不許人來打攪他。幾天以后,他夾了一大堆紙下來了,說:“我發(fā)現(xiàn)了廣義相對論,是在鋼琴上、在音樂上找到的靈感。”
他還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shù)學的公式組成。我的科學成就許多是受音樂啟發(fā)而來的?!?/p>
1、從興趣出發(fā)
無論畫畫、彈琴、唱歌還是舞蹈,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可以啟發(fā)孩子對藝術的感知,不一定面面俱到什么都學,一定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fā)點。藝術本身是相通的,畫畫、跳舞、音樂這些藝術,無論是學哪一門,只要深入地學下去,都可以啟迪思維,培養(yǎng)情操,達到熏陶、滋養(yǎng)心靈,豐富生命的目的,可謂殊途同歸。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智能多元論”告訴我們,每個人天生有九種基本智能,這九種智能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只不過在不同個體展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各不相同,尊重孩子個性的差異,才是興趣班選擇的重要前提。
2、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
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是不是非得進培訓班?家長沒有藝術特長是不是就無法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其實藝術是融入生活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藝術伙伴。平時在和孩子相處時,要注意隨時開啟孩子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時常帶著孩子到自然中,去觀察每一片樹葉紋理、色彩的變化,每一朵小花的不同形態(tài)、花開的奇妙過程。把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寶貝收集起來帶回家,在樹葉、石頭及貝殼上進行彩繪,用樹枝樹葉做出各種創(chuàng)意,一些果實可以和粘土結合成為活靈活現(xiàn)的小動物……來源于生活中的藝術教育,會啟發(fā)孩子很多新鮮的靈感。
我國著名擬音師魏俊華被稱為聲音魔術師,她因用各種道具為電影、電視劇配音而出名。她的工作室里堆滿了木板、塑料紙、雞毛、扇子等不同道具,一塊塑料紙在她手中揉巴揉巴發(fā)出來的聲音,就是電視里炒菜的聲音。為了讓配音逼真,大街小巷任何一種聲音她都認真觀察、聆聽、模擬、感受。在她眼中,每一種聲音都充滿了美感,都充滿了邏輯。樹葉離開樹枝、飄落空中、與地面輕擦而過,這個過程都是有邏輯美和曲線美的,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充滿美好。
3、氛圍熏陶很重要
家庭氛圍就像水一樣,讓孩子經(jīng)常浸潤其中,靈魂深處多少都會流淌每個家庭特有的藝術氣息。所以,音樂世家的孩子容易成為音樂家,畫畫世家的孩子容易成為畫家,這就是氛圍熏陶的結果。
我的一位朋友是畫家,每逢去美術館,他總是抱著幼小的兒子靜靜地站在每幅畫前研究畫技、畫法,兒子在他懷里有時安靜地觀察,有時也會扭來扭去,他也不介意,哄一哄兒子,再跟兒子談一談自己對畫的看法;當他在家作畫時,兒子也會給他遞畫筆等。漸漸地,兒子也喜歡提起筆涂涂畫畫。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兒子的畫從構圖到想象力到線條、色彩、布局等都獨具特色,非常精彩。與大多數(shù)家長走馬觀花游覽各地風景不同,這位爸爸常帶著孩子去游走同一景點,讓孩子觀察不同天氣、不同季節(jié),同一景觀的不同變化,提升他的觀察力和對事物豐富的感知、體驗。
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有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只需要用一點點心思,就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藝術環(huán)境。比如,可以在家里設置一個固定空間,讓孩子任意地涂鴉創(chuàng)作。當然最重要的,一定不要干擾孩子,讓它成為真正屬于孩子自己的安全空間。如果家中實在空間有限,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固定的小桌子,一面涂鴉墻,甚至可以是一個大地墊。
對于孩子的藝術啟蒙,父母一定要注意提供給孩子最優(yōu)質(zhì)的資源,帶他們看古今中外藝術大家的最經(jīng)典的畫展、畫冊。它們之所以流傳千古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要拿這些經(jīng)典的好東西去“喂”孩子的眼睛。你給孩子看什么,他就會吸收到什么。把這個門檻提高,孩子的眼界及品位就會提高。
比如俄羅斯,家長普遍重視對兒童藝術興趣的培養(yǎng)。在周末或節(jié)假日,俄羅斯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劇院。在那里,經(jīng)常能看到拖兒帶女的父母們,而且每個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潔,有的孩子還手捧一束鮮花,那是家長準備讓孩子在演出結束之后送給自己喜歡的演員的。演出結束后,觀眾并不是匆匆離去,仿佛還陶醉在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中。而演員謝幕、小觀眾獻花有時要持續(xù)半個小時。
音樂廳同樣是俄羅斯人帶孩子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孩子們聽音樂時聚精會神,肅靜莊嚴,儼然一個成年聽眾。逛藝術博物館也是俄羅斯人的嗜好,在博物館的藝術品前,你經(jīng)常會看到年輕父母俯身為孩子指點、講解。
在世界上很多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經(jīng)??梢钥吹揭蝗喝簩W生在教師帶領下興味濃厚地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就在公園里上課,學生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中接受熏陶和濡染,自然擁有了高雅的藝術情趣。
4、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不同的階段,藝術教育的內(nèi)容不同。以繪畫為例,國內(nèi)外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繪畫發(fā)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涂鴉期(1.5歲~3歲),象征期或表象符號期(3歲~5歲),主觀感覺表現(xiàn)期(5歲~9歲),視覺寫實期(9歲~13歲)。
如果一個孩子才處于3歲的涂鴉期,你給他報了畫畫班,就希望他能畫出完美的畫作,那就有點急功近利;如果正處于9歲的表現(xiàn)期,你看到孩子的畫畫得那么局促或不靠譜,就開始懷疑孩子是不是有繪畫天賦,并為此而動搖,那也同樣有點急功近利。事實上,藝術的表達,無論是唱歌、畫畫還是演奏,他展現(xiàn)的都是自己的心性,如果在歌唱、畫畫、演奏方面表現(xiàn)不夠好,你需要改變的不是技巧,而是對孩子進行調(diào)心養(yǎng)性,心性養(yǎng)好了,表現(xiàn)出來的畫作、劇作自然會好。
美學家朱光潛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體味到濃厚的趣意,產(chǎn)生美的體驗,然后再以美感的態(tài)度影響到為人處世方面,那么這個人也便脫俗了。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引領孩子學習文學、藝術、美學等,最終目的不是期待他們成為作家、畫家、藝術家、美學家,而是培育起他們對生活的細微感受力,這會讓孩子們的童年乃至成年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編輯劉建淑 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