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主 持 人:張安妮
專家支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務心理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王淑合教授
特邀嘉賓:華夏出版社新生活編輯出版中心主任、《非暴力溝通》責任編輯朱悅
主持人:當讀者朋友們拿到本期雜志時,時光已進入2017年1月。不知不覺,“心理場”已開辦一周年。辭舊迎新之際,本欄目希望以更加豐富而多元的形式與大家一起探索心理世界,傳播正能量。
本期,歡迎王淑合教授和朱悅編輯,與我們一起聊聊“非暴力溝通”。
王淑合: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
朱悅:主持人好,王教授好。很高興來到心理場,與各位民警朋友暢聊。
主持人:非暴力溝通,只是聽這個名字,則顧名思義——我們接下來要談的話題可能與溝通方式或語言修養(yǎng)有關(guān)。《非暴力溝通》也是一本書,作者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
下面就分別請朱悅編輯詳細地介紹一下關(guān)于非暴力溝通的內(nèi)容,以及相關(guān)體系的知識;請王教授從心理學專業(yè)的角度、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解釋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嗎?
朱悅: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直譯(簡稱為NVC),也稱“愛的語言”,目的是能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雖然這本書是2009年出版的,但事實上,作者馬歇爾博士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非暴力溝通,作為臨床心理學專家,他將大量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融入其中。最早,美國政府將非暴力溝通用于校園調(diào)解人際交流技巧培訓,21世紀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領(lǐng)域非暴力解決沖突的最佳實踐之一,還被廣泛用于世界各地以預防和解決各種沖突。
本書的譯者阮胤華老師,是在中國最早學習和傳播非暴力溝通的代表人之一。他曾給馬歇爾博士寫過一封信,其中一段話,我認為特別能概括非暴力溝通的內(nèi)核,同時也可以回答主持人的問題——非暴力溝通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嗎?他說: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提高語言修養(yǎng)的書,可讀完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原本不指望能學到太多東西,可了解后發(fā)現(xiàn),我激勵自己的方式無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認為自己“應該”做到許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責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內(nèi)在的分裂與不滿。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要傾聽內(nèi)心不同的聲音,以及它們所反映的需要,這促進了自我理解和內(nèi)心的和諧。
主持人:打人、殺人和戰(zhàn)爭等暴力可以傷害我們的身體,語言的暴力卻能令我們的心靈、精神受傷,而后者作為一種“隱形的暴力”常常被人忽視。有一些言語是帶有明顯攻擊性的,但在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說出的話是帶有“暴力”色彩的,與那些攻擊性語言一樣會引發(fā)別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
王淑合:是的,語言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每天我們都在說話,但如何把話說好,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感受和想法,讓對方能夠舒服地感受你的語言,并做出適度反應,最終達到溝通的預期目的,這并不容易,因為這里面有很多學問。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博士,他把若干人際溝通的知識點融合在一起,并將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形成了具有一定邏輯的非暴力溝通體系。作者闡釋的非暴力溝通不只是一種溝通方式,也是一種溝通意識和素養(yǎng)。
什么是溝通?其實質(zhì)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傳遞感情,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或相互認同,即“溝而通”。當然,也有“溝而不通”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都比較快,心理壓力較大,很多人都處于躁動狀態(tài)。由于平日里缺乏足夠的時間與外界溝通,當遇到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會急于求成,甚至用本能的、不假思索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考慮對方的感受。比如,一個平時很暴躁,動不動就罵人的人,一旦與他人發(fā)生不快,他的本能反應便是罵人,甚至打人,因為這種方式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學習,是已經(jīng)形成的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主持人:能否請朱悅編輯詳細地解釋一下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朱悅: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要素包括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具體地講就是:首先,要留意發(fā)生的事情——觀察,要點是清楚表達出觀察結(jié)果,而不加判斷或評價。然后是表達感受,如害怕、高興、憤怒等等。接著表明是哪些需要導致了這些感受。最后,提出具體請求。舉個例子吧,一個媽媽回家后看到孩子和伙伴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她可以對孩子說:“桌子上和地上全是你的玩具,連茶幾和椅子底下都有積木,我現(xiàn)在很不高興,甚至有點生氣。我希望家里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你們倆能不能把散落在地上的玩具收拾起來,就在桌子上玩?”
借助四要素誠實、客觀地表達自己,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可以更好地傾聽。首先,通過體會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去聆聽他們的請求,以發(fā)現(xiàn)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如果對方不了解非暴力溝通,我們是可以通過四要素去引導對方的:我現(xiàn)在的觀察、感受、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現(xiàn)狀,我的請求是什么;你現(xiàn)在的觀察、感受、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現(xiàn)狀,你的請求是什么。
主持人:實際運用中,每個要素都要清楚地說出來嗎?正如王教授所說,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都比較快,在急于要達成某個目的時,還會一板一眼地逐一說出四要素嗎?
朱悅: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模式,在不同情境下,根據(jù)當事人的情況靈活運用。引用書中馬歇爾博士的原話就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王淑合:《非暴力溝通》像一本教科書,很理性。如果要想運用好它,是需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的。
主持人:確立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有什么根據(jù)嗎?
朱悅: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元素的確立,是有一個引導模式的,即ORID(焦點討論法),O(Objective),客觀性的,事實、訊息(對應“觀察”);R(Ref ective),反映性的,情緒、感覺(對應“感受”);I(Interpretive),詮釋性的,價值觀、啟示、目的、觀點等(對應“需要”);D(Decisional),決定性的,決策、行動(對應“請求”)。
王淑合:從心理學角度看,就是一個“觀察—體驗—啟示—行動”的過程。
主持人: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在溝通中,“我”要站在“你”的立場上想問題,要關(guān)注“你”的需求。王教授,請問這是為什么?
王淑合:這其實是心理學中常說的“換角度看問題,走進對方世界”,又叫“同理心”,強調(diào)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
心理學在闡釋人際溝通問題時經(jīng)常講到一個黃金法則——喜歡回饋原則,即一個喜歡別人的人,才能被別人喜歡。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本鸵话愣?,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也會喜歡你;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對方對你的好感肯定也不多。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大多人都相信他所喜歡的人也喜歡他。假如一個人“以為”某個人喜歡他,那么他自然也會回報對方相應的喜歡,無意中就會捕捉到各種對方對自己好的信息。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對他不友好,其言談舉止都會傳遞出負面的信號,對方同樣可以捕捉到?!白哌M對方世界”“同理心”,也可以理解為“接納”。一般來說,你接納他人,他人也會接納你。
主持人:王教授的這番解釋同時也解答了我的另一個問題——非暴力溝通也稱為“愛的語言”。愛的語言能否也可以理解為“接納”?
王淑合:是的,是相互接納。
生活中,可能會有人會遇到這樣的困惑:與同事有了矛盾,互不理睬,時間久了雙方都很尷尬,也不利于順暢地開展工作。你希望對方主動向自己賠不是,但對方遲遲沒反應,(說不定此時,對方也是這么想,也希望你主動去跟他賠不是)。這時該怎么辦?很簡單:你希望對方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待對方,去為對方做點兒什么。你希望對方先和你說話,對方?jīng)]行動,那你就先和對方說話唄!這樣就能化解僵局。
在人際溝通中,凡是能達到“溝而通”的效果的,大都是遵循了“喜歡回饋原則”。(當然,任何規(guī)律都會有特例,比如,在情敵之間,兩個人很難建立起相互喜歡的關(guān)系。這是特例,在此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
主持人:從心理學角度,如何理解非暴力溝通中所說的“傾聽”?
王淑合:在心理咨詢中,“傾聽”是一種重要的咨詢技術(shù),要求心理咨詢師全身心地去傾聽來訪者。其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傾聽是很不容易的事,有的人能做到完整的“聽”就很不錯了。也許有人就遭遇過這樣的場景,因為一些問題向領(lǐng)導反映,話沒說完,就被領(lǐng)導打斷了:“怎么就你事兒多啊,別人能克服,你就不能克服嗎?”
什么是傾聽?“傾”,是往一起聚;“聽”,繁體字是“聽”,即要注視著對方,不僅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去聆聽。心理學上定義的“傾聽”是“在接納的基礎(chǔ)上認真地聽、積極地聽、關(guān)注地聽?!眱A聽的過程也是溝通,不只是語言上的溝通,雙方面部表情、眼神、行為舉止等都是在向?qū)Ψ絺鬟f信息,傾聽者也許不需要過多言語,用其體式語言同樣可以回饋對方。
主持人:非暴力溝通并不主張傾聽的人去扮演出主意的人,不贊成傾聽的人去建議對方“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為什么?
王淑合:傾聽的前提之一是尊重,即雙方關(guān)系是平等的,互相接納的。而“應該”是命令式的,表明傾聽者與傾訴者是不平等的關(guān)系。
傾聽的前提條件是“不批評、不判斷、尊重、敏銳、以對方為中心”,要避免急于下結(jié)論、干擾傾訴者的話題、做出道德或正確與否方面的評判等。
主持人:非暴力溝通還有一項重要的應用就是——愛護自己。書中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nèi)心的渴望,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jīng)歷中學習,而無需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引發(fā)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責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王教授,非暴力溝通是否可以成為民警減壓、關(guān)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王淑合:當然可以!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博士的老師卡爾·羅杰斯,在20世紀50年代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由馬斯洛創(chuàng)立的,在心理學界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外的“第三勢力”,特別強調(diào)人的正面本質(zhì)和價值,并非集中研究人的行為問題,而是強調(diào)人的自我成長、發(fā)展和實現(xiàn)。前面提到的“同理心”正是由羅杰斯提出的。
非暴力溝通正是基于以上這樣的理論背景形成的。
民警只有愛護自己,身心才能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服務社會,這也是近幾年來公安機關(guān)一直倡導的“幸福生活,快樂工作”的具體體現(xiàn)。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解決自身問題的根源要從自己(內(nèi)在)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找別人(外界)的原因。因為只有“我”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外界的事物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遇到問題時,要接納自己改變不了的,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有的人把壓力視為外界因素導致的,其實是個人應對能力不足造成的。有些民警將壓力理解為“任務”,“任務”其實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源。壓力源要變成壓力,中間還有一個應對環(huán)節(jié)——就是個人的應對能力。壓力源、應對能力和壓力感受三者的關(guān)系是:在壓力源不變的情況下,應對能力強,感受到的壓力就小,甚至感受不到壓力;反之,應對能力弱,就會感到有壓力、甚至感到壓力很大?;鶎用窬?,尤其是窗口民警學會非暴力溝通,可以減少與工作對象發(fā)生摩擦的概率,減少負性體驗,同樣可以起到減壓的效果。
朱悅:王教授的分析非常務實、到位。一些人在有壓力時總會一味地抱怨,而難以平靜下來傾聽自己。其實,傾聽和表達自己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恰恰是愛護自己很重要的一方面。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不再把焦點對準自己或他人(外界)的不足和缺點,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nèi)心會逐漸變得平和。而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會讓我們具有更加積極的行動力,改變現(xiàn)狀。
主持人:感謝王淑合教授和朱悅編輯的解讀和分享。
時間過得很快,又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如果說本期是非暴力溝通的理論篇,那么,下期將是實踐篇,屆時我們會與相關(guān)專家、民警聊聊非暴力溝通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決沖突、化解憤怒情緒等。敬請關(guān)注。(圖片由華夏出版社提供)
鏈接——
非暴力溝通模式
1. 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a.觀察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具體行為:“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b.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c.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d. 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改善現(xiàn)狀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
2. 關(guān)切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a.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具體行為:“當你(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b.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嗎?”
c.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為你需要/看重……”
d. 請求
關(guān)切地傾聽那些能改善你的現(xiàn)狀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所以,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