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公安新媒體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審視與突圍
◎李巖
在網絡時代,當發(fā)生公共事件或是涉警輿情時,如何通過公安新媒體在第一時間發(fā)布真實、權威的聲音,搶占輿論先機,是公安機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針對當前緊迫形勢,完善新媒體平臺建設、準確主導議程設置、運用既有“意見領袖”、推進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養(yǎng)成是迅速提升公安網絡輿論引導力的措施。
輿論引導是一種運用輿論導向操縱公眾意識,使其按照社會管理者制定的法律、路線、方針從事社會活動的傳播行為。在大眾傳播時代,信息以單項線性模式進行傳播,公安機關的責任是利用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將渉警輿論引導至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而進入以個體為傳播主體的新媒體時代,強大的民間輿論場綁架民意,剝奪了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因此,改變公安新媒體現有輿論引導被動狀態(tài),保持其引領渉警輿論旗手的地位,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政策扶持:主流輿論思想頂層設計崛起。2014年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組建宣告我國將新媒體建設納入戰(zhàn)略高度。2014年8月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指明黨中央著眼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堅持正確方向和輿論導向,保證主流輿論話語的優(yōu)勢傳播效果。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座談會上進一步明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這些指導新媒體發(fā)展方向的政策出臺和實施,為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做出了明確規(guī)劃。
硬件支撐:公安新媒體初具規(guī)模。運用微博、微信、APP平臺等新媒體工具開展政務信息服務,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據《2015年度全國政務新媒體報告》顯示我國政務微博賬號近28萬,政務微信公號逾10萬,政務民生公眾號超過83000個。而在所有政務系統(tǒng)中公安新媒體出類拔萃,從賬號開通率、覆蓋人次、信息傳播基數、信息發(fā)布質量、粉絲互動頻率等方面均處領先地位。
技術保障:大數據分析確保公安機關決策科學性。公安機關在進行輿論引導之前,無論是在政策擬定還是決策管理方面,擁有真實可靠、數量巨大的信息支撐是重要前提。公安機關在輿情收集和研判中,通過數據挖掘、分詞技術、語義分析、情感識別等技術為手段,開發(fā)輿情監(jiān)控體系,辨別輿情風險,提出預警信息,對公安機關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公安機關安全保障能力和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
環(huán)境包容:媒介融合提升輿論共識度。社會轉型期固有的社會問題和輿論多元化是“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對立的根本原因。因此,兩個輿論場的博弈歷來存在。然而,新媒體的出現激化了兩個輿論場的差異。從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2008年的“重慶最牛釘子戶”到2009年的“躲貓貓事件”都無疑暴露出輿論場的撕裂以及嚴重后果。然而,自2010年之后,政府高度重視新興媒體傳播的巨大影響力,不斷積極推進傳統(tǒng)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銜接和融合,并出現“王家?guī)X透水事故”這樣的成功事例,這意味著整個社會輿論生態(tài)開始步入正軌。
現代輿論意識缺位。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固守于傳統(tǒng)媒體構成的“輿論溫室”之中,形成了“媒體可控”的依賴心理。公安機關在輿論傳播過程中,不適應全時空的新媒體輿論監(jiān)督環(huán)境,存在事前懈怠、事后躲避的錯誤認知。
依據“海恩法則”,把握輿論引導的核心在于事前的輿情監(jiān)控以及預警分析。自2008年建立人民輿情監(jiān)測室發(fā)展至今,國內的網絡輿情監(jiān)測已形成為包含三個層次的框架,即依托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的輿情監(jiān)測平臺、高校或學術機構的輿情研究所和輿情監(jiān)測企業(yè)。然而,不同渠道收集的數據未能形成資源共享的體系,這需要政府面對海量數據,主動分析研判,未雨綢繆。
在處置事件過程中,“應付”思想作祟,缺乏危機公關意識。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危機信息的傳播具有多樣性和瞬變性。僅僅使用慣常的“外交辭令”推脫,而不是主動采取威信言辭和科學解讀滿足公眾的情感需求和信息需求,勢必影響事件的處理。
公安新媒體影響力不足。一方面,基層公安網站管理與服務松散。現階段,基層公安網站發(fā)展滯后,而其是公安新媒體的神經末梢,建設進程嚴重影響公安機關在公眾的形象。依據《2015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顯示,基層政府網站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部分網站追求形式,內容和實用性效果差。第二,更新維護“運動式”現象普遍存在,日常監(jiān)管流于形式。第三,安全形勢嚴峻。2015評估的900余家網站中,存在安全漏洞超過90%。
另一方面,“兩微多端”欠缺融合聯動。政務微博是側重權威發(fā)布的即時傳播平臺,政務微信是側重信息推送和民生服務的社交移動平臺,兩者應同步協(xié)調、兩翼并舉。目前,政務微信發(fā)展不均衡,存在服務號的發(fā)展規(guī)模落后于訂閱號的現狀,制約了雙微融合深度發(fā)展。
網絡法制保障的缺憾。第一,謠言法律規(guī)制的困惑。在我國,涉及網絡謠言的法律除了《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侵權責任法》等,還有《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guī)。然而,這些法律法規(guī)各自立法范圍交叉,造成了法律空白點。同時存在量刑輕的問題,譬如:在《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對網絡造謠者的處罰僅處以10天以下拘留和500元之下罰款,違法危害與處罰失衡。第二,網絡言論自由的誤區(qū)。我國倡導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并由憲法規(guī)范和保護,但是,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網絡言論如果沒有法律明確禁區(qū)和限制內容,并由政府依賴技術手段監(jiān)管,很難遏制網絡言論侵權事件的發(fā)生。在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的職能之一是實現法治與言論自由的雙贏。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完善言論自由、隱私權保護、網絡信息規(guī)范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
平臺搭建:優(yōu)化公安新媒體?,F階段,明確“網站為基礎,即時通信和移動媒體推進”的公安新媒體建設策略,統(tǒng)籌發(fā)展。第一,在內容上,公安網站重視互動交流的建設,多增加拓寬言路、關注民生的板塊,注重公開郵箱、網絡辦公功能、BBS等溝通渠道使用。第二,在運營上,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建設的意見》的政策指導,對公安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目標、信息發(fā)布、信息內容支撐體系、組織保障、傳播能力等五個方面制定細化方案和指標,定期監(jiān)管。第三,建立多向聯動機制。首先,各級公安網站加強協(xié)同,發(fā)揮集群效應,制造強大輿論氛圍。其次,保持公安網站與“雙微多端”的建設高度一致,放大主流聲音,發(fā)揮聯動效應,主動搶占輿論先機。再次,加強公安網站與傳統(tǒng)主流媒體以及新聞網站的協(xié)作,對公安信息發(fā)布深度解讀,準確傳遞公眾。最后,與門戶網站資源合作反饋,洞察輿情動向。
值得一提,近年來,公職人員微博已經成為政務微博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警察新媒體對話意識以及技巧,對警察個人賬號規(guī)范和管理,借助人格魅力優(yōu)勢輔助機構賬戶引導正確輿論導向。
制度構架:突出主導議程設置。參照“議程設置”理論,議程設置經歷三個過程,即媒介議程、公眾議程、政策議程。在新媒體時代,議題設置是媒介和公眾無意識發(fā)出的,但是政府通過披露重要信息可以影響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同時,政府主導政策議程決定輿論最終方向。因此,公安機關主導議程設置是輿論引導的關鍵,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公安機關在議程設置中,堅持執(zhí)政理念,根據民生問題和社會敏感問題精心策劃議程設置內容,感染和影響公眾議程,而并非“強加”。第二,注重完善各項制度,使其形成體系,因勢利導,保障議程設置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主要包含:網絡輿情監(jiān)控機制、信息公開制度、新聞發(fā)布制度、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技巧提升:協(xié)調既有“意見領袖”。在新媒體傳播中,“意見領袖”的權威性不可小噓,開發(fā)和利用既有“意見領袖”是輿論引導的捷徑。首先,摸清楚既有“意見領袖”信息,建立“意見領袖”個人信息臺帳。其次,建立約談制度,定期主動和“意見領袖”溝通。再次,保持約束態(tài)度,對他們進行互聯網信息管理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最后,向“意見領袖”主動提供真實信息,或者委托其主動發(fā)聲,在關鍵時刻強化主流言論,最大限度地消除誤會,引導輿論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秩序養(yǎng)成:推進輿論生態(tài)文明。一方面,建立法治環(huán)境,清理網絡違法行為。完善我國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領域中的法律規(guī)制,提高可操作性,消除法律沖突。同時,利用技術手段,屏蔽虛假言論,必要時對社會危害性極大的或者引起社會恐慌的始作俑者依法查處。另一方面,引導自媒體自律。從萬達起訴微信公眾號事件可以看到:當前自媒體人底線缺失,自律性低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在重拳打擊違法犯罪的同時,由公安機關進行網絡道德宣揚以及引導新聞網站抵制不文明言論等措施地實施迫在眉睫。
(作者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公安部軟科學 2014LLYJHNST056 《大數據視角公安情報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