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葉
中國石刻簡介(三十六)
沈紅葉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局部) 拓片
《武侯祠堂碑》(局部) 拓片
《柳州羅池廟碑》(局部) 拓片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正書,波斯傳教士景凈撰,呂秀巖書并題額。唐建中二年(781年)二月四日立于大秦寺院中,明天啟三年(1 623年)出土,現(xiàn)藏西安碑林第二室。此碑身高197厘米,上寬92厘米,下寬102厘米,32行,行書62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shù)十個敘利亞文。所撰內(nèi)容,文字優(yōu)美,書法溫潤,堪稱唐碑上乘。碑文記述了當時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表現(xiàn)了唐政府當時包容、自由、寬松的思想政治環(huán)境,對研究我國古代的宗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武侯祠堂碑》,又稱《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正書,裴度撰,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名匠魯建刻。唐元和四年(809年)立,現(xiàn)存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內(nèi)。此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24行,全文1094字。其碑陽、碑陰、碑側(cè)遍刻唐、宋、明、清時代的題詩、題名和跋語。此碑碑文書法飄灑雄逸,結(jié)體疏朗,因文章、書法、鐫刻俱精,世稱“三絕碑”。
《柳州羅池廟碑》,正書,韓愈撰,沈傳師書。唐長慶元年(821年)正月十一日立,時年沈傳師53歲。碑石原立于柳州羅池廟內(nèi),今早已不存。碑文書法清勁圓潤,骨法神健,結(jié)字雖較為瘦削,然挺健秀朗,肉藏于筋,無枯瘠之詬病。近似柳(公權)書,但較柳書寬松。傳世有何紹基舊藏宋拓孤本。
《柳公權書金剛經(jīng)》,正書,柳公權書。唐長慶四年(824年)四月刻,時年作者47歲。原石早佚,僅存孤拓,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圖書館。
碑文書法,結(jié)構(gòu)用筆俱佳,是至今得見的柳公權最早的書法,基本反映了柳體早期的面目。南宋董《廣川書跋》云:“此經(jīng)本出于西明寺。柳書謂有鐘(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此語基本上道出了此帖的藝術價值,對于研究柳公權楷書形成的過程及發(fā)展線索,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李晟碑》,全稱《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并序》,正書,裴度撰,柳公權書并撰額。唐大和三年(829年)刻立,時年柳公權52歲。碑石原在西安城東北高陵縣榆楚鄉(xiāng)馬北村東渭橋北李晟墓西北200米處,現(xiàn)存高陵縣第一中學校園內(nèi)。碑石高347厘米,寬195厘米,34行,行61字,至明代已多漫漶。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云:“字雖剝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捫而得之也。”碑文書法體勢勁媚,柳氏書風已漸形成。
《馮宿碑》,正書,王起撰,柳公權書并撰額。唐開成二年(837年)五月刻立,時年柳公權60歲。碑石現(xiàn)藏陜西西安碑林。碑文41行,行83字。其書爽利快健,神采飛揚。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相繼問世,成為千年楷書典則。明趙《石墨鐫華》云:“此碑柳書結(jié)字小差勝《玄秘塔碑》,尚不堪與薛稷雁行。楊用修云亞于《廟堂碑》,過矣?!?/p>
《柳公權書金剛經(jīng)》(局部) 拓片
《李晟碑》(局部) 拓片
《馮宿碑》(局部)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