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逸生 李皓宇 鄭洲翔 周紀剛陳桂珠
(1 中山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省環(huán)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275;2 中山大學濕地研究中心,廣州 510275;3 惠州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 惠州 516001)
廣東惠東縣境內欖李種群的分布及保育策略
彭逸生1,2 李皓宇1 鄭洲翔3 周紀剛3陳桂珠2
(1 中山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省環(huán)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275;2 中山大學濕地研究中心,廣州 510275;3 惠州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 惠州 516001)
欖李Lumnitzera racemosa是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欖李屬Lumnitzera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株最高可達8 m,天然分布于非洲東海岸(馬達加斯加)、東南亞、東亞(琉球群島及韓國島嶼)及大洋洲(Chen et al, 2007)。該種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香港及臺灣有天然分布,最北引種至福建。欖李為紅樹植物群落演替的后期物種,生長于高潮帶或大潮可淹及的泥沙灘(王文卿等, 2007)。
據(jù)《廣東植物志》記載,欖李在廣東省天然分布于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吳德鄰, 1995),此外臺山、惠東、海豐等沿??h市在20~30年前亦曾有分布記錄(標本憑證:李澤賢, 邢福武等 789和819; 陳炳輝 1083, ISBC),種群數(shù)量不多,在紅樹林中并非優(yōu)勢種群。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廖寶文研究員曾于2010年在惠東縣平海鎮(zhèn)報道較大面積呈小塊狀分布的欖李(廖寶文, 2011),證明該種現(xiàn)存的分布范圍以及種群規(guī)模尚未清晰,對于這一嗜熱廣布的紅樹植物種群的分布現(xiàn)狀值得詳細排查。
為此,本文作者于2013年7月對惠州市沿海地區(qū)紅樹林進行全面普查,了解這一中國大陸罕見紅樹林物種天然分布北界的種群現(xiàn)狀,為該物種的保育對策制定提供科學參考。
1.1 研究區(qū)概況
惠州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偏東地區(qū),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地處113°51'~115°28' E,22°24'~23°57' N,陸地面積約1.12萬 km2,海域面積4 520 km2,海岸線長223.6 km,地勢東北高、西南底,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最高海拔為1 336 m?;葜莸靥幍途暥?,北回歸線橫貫全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023 h,日照率46%,年降雨量1 700~2 300 mm?;葜菔醒睾:0毒€較長,港灣眾多,面臨大亞灣、考洲洋和紅海灣等主要海域,以及澳頭港、范和港、平海港等主要內灣。
1.2 野外調查與多樣性計算方法
于2013年7月,在惠州市沿海對研究范圍現(xiàn)存的澳頭、稔山、鹽洲、鐵涌等紅樹林集中分布點開展紅樹植物種群調查,在發(fā)現(xiàn)欖李分布的平海和鹽洲區(qū)域設立調查樣地,共設置4個10 m×10 m的樣方。每個樣方調查記錄植物種類、數(shù)量、高度、胸徑等指標。紅樹植物多樣性采用選擇Shannon-Wiener指數(shù)(H)與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J)的指標來衡量(Whittaker, 1972)。
所有數(shù)據(jù)以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記錄和計算。
2.1 欖李種群分布與區(qū)系概況
惠州市沿海欖李種群,見于平海鎮(zhèn)紅樓村和黃埠鎮(zhèn)鹽洲島,此外黃埠鎮(zhèn)渡頭村附近亦有零星分布。平海鎮(zhèn)紅樓村和黃埠鎮(zhèn)鹽洲島種群均分布于廢棄的鹽池中,其中鹽洲島種群較平海種群緯度高約5′,渡頭村種群僅見零星植株散布在養(yǎng)殖塘的灌渠邊緣。各個群落內欖李植株整體呈淺黃綠色,平均高度1.5~3.0 m,鹽洲島種群最高可達5.0 m,群落內混生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黃槿Hibiscus tiliaceus、楊葉肖槿Thespesia populnea、許樹Clerodendrum inerme、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等(表1)。
惠東的欖李及其伴生種群共錄得紅樹林植物9種,隸屬于7科9屬,其中真紅樹植物5種,半紅樹植物2種,伴生植物2種,所有種類占廣東紅樹林植物區(qū)系26種的34.6%(鄭德璋等, 1999),相對較為貧乏。由于鹽池生境的隔絕,各個群落外圍常見的優(yōu)勢紅樹植物種群,如秋茄Kandelia obovata、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無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無法在欖李種群內定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落的物種數(shù)量。
表1 惠東沿海欖李種群概況
表2 惠東沿海欖李群落的數(shù)量特征
2.2 欖李群落的數(shù)量特征
惠東欖李群落的整體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H)為0.956~1.565,均勻度指數(shù)(J)為0.870~0.934(表2)??傮w上各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屬于較低水平,各個紅樹林群落分布點中,鹽洲的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最高,而渡頭的均勻度指數(shù)最高?;輺|沿海的欖李群落外貌單調,群落高度較低,平均高度為1.5~2.7 m,而且種群密度亦處于較低水平,這與各種群生長條件均以荒廢鹽池為主有關:鹽池底部大多為堅硬的混凝土,營養(yǎng)缺乏且長期漬水,嚴重影響了紅樹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和擴散定居。
2.3 欖李群落的立地條件
由于惠東沿海欖李群落生境為荒廢鹽池或灌渠,缺乏天然潮間帶的周期性干濕交替和物質交換,導致立地條件相對較差。由于淹水深度較小,因此沉積物電位值并不算低,在-179.1~365.5 mV。而長期缺乏海水交換和凋落物積累,使得沉積物的鹽度較低(0.72‰~1.93‰)而pH值較高(7.91~8.54),缺乏典型紅樹林沉積物的“高鹽度、酸化”特性。在沉積物養(yǎng)分方面,以有機質、全N和全P為代表的養(yǎng)分含量并不算高,這可能與荒廢鹽池和灌渠長期漬水,降低了物質輸入的頻率有關(表3)。
表3 惠東沿海欖李群落沉積物的理化性質
惠東縣的欖李種群所在的紅樹林群落物種多樣性屬于較低水平,僅為0.956~1.565,普遍低于華南沿海的其他區(qū)域,如廉江高橋紅樹林為2.232(繆紳裕等, 1998),深圳福田紅樹林為1.400(李明順等, 1994),最鄰近本區(qū)的大亞灣澳頭港紅樹林則為1.904(陳桂珠等, 1994)。造成該種群所處的群落物種貧乏、物種多樣性較低的原因,主要是欖李種群的生境較為惡劣,長期與外界潮間帶隔離、長期漬水導致很少有其他種群可以在此地定居,群落中很少出現(xiàn)當?shù)貎?yōu)勢的紅樹植物,如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木欖、紅海欖等,即說明了這一問題。
近代最早對粵東沿海欖李的分布記述是在20世紀50-60年代,當時的分布區(qū)域位于“海陸豐地區(qū)”(王伯蓀等, 1997)?,F(xiàn)今的分布地點已有較大變化,1983年邢福武等在海豐小漠港曾有欖李分布記錄,但在本次粵東沿海紅樹林普查中本種在海豐小漠港已難覓蹤跡,因此可確定平?!S埠種群為欖李在我國、乃至歐亞大陸最北緣的天然種群?;輺|縣沿海區(qū)域保存了一定數(shù)量的天然欖李種群,在如此獨特的區(qū)域能保留歐亞大陸最北緣的種群,首先因為欖李具有厚纖維狀的果皮,有助于種子長期漂浮在水面上順著海流傳播定居;其次欖李在惠州沿海的生境均為荒廢鹽池、灌渠等,長期積水、水深淺、無風浪等條件亦利于欖李種群的擴張。但荒廢鹽池和灌渠邊緣的底質呈堿性,養(yǎng)分貧乏,與普通紅樹林沉積物的特征具有一定差異,惟獨欖李種群可在相對惡劣的生境中得以繁衍壯大,對這一現(xiàn)象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欖李的育苗和造林。
當前惠州市沿海區(qū)域正經(jīng)歷高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大量建設項目對濱海濕地帶來了較大影響,荒廢的鹽池正面臨被填埋改造的威脅。保護、保存惠東縣境內歐亞大陸天然分布最北的欖李種群,當務之急是實施種群的遷地保育和種群復壯,將分布在狹窄鹽池內的欖李種群重新引入當?shù)氐某遍g帶紅樹林中,使這一具有特色的紅樹林資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致謝:野外調查過程得到中山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嘉健、林曉夢、劉高源同學的協(xié)助,在此一并致謝!
陳桂珠, 繆紳裕. 1994. 廣東澳頭紅樹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與種群分布格局研究[J]. 生態(tài)學雜志, 13(2): 34-35
李明順, 藍崇鈺, 陳桂珠, 等. 1994.深圳福田紅樹林的群落學研究Ⅱ.多樣性與種群格局[J]. 生態(tài)科學,13(1): 82-83, 85-86
廖寶文. 2011. 廣東省惠東縣發(fā)現(xiàn)較大面積的嗜熱紅樹植物: 欖李[J]. 濕地科學與管理,7(1): 21
繆紳裕, 陳桂珠, 陳正桃, 等. 1998.廣東湛江保護區(qū)紅樹林種群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J]. 廣西植物, 18(1):19-23
王伯蓀, 張超常, 黃慶昌. 1997. 粵東紅樹植被//黃玉山, 譚鳳儀. 廣東紅樹林研究論文選集 [C].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王文卿, 王瑁. 2007. 中國紅樹林[M].北京: 科學出版社
吳德鄰. 1995. 廣東植物志(第三卷)[M].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鄭德璋, 廖寶文, 鄭松發(fā). 1999. 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jīng)營技術研究[M].北京: 科學出版社
Chen J, Turland N J. 2007. Flora of China (Vol. 13)[EB-OL]. http://www.efloras.org.
Whittaker R H. 1972.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J]. Taxon, 21(2/3):213-251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Lumnitzera racemosain Huidong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PENG Yi-Sheng1,2LI Hao-Yu1ZHENG Zhou-Xiang3ZHOU Ji-Gang3CHEN Gui-Zhu2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Techn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2 Research Centre of Wetland Scienc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3 Hui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Huizhou 516001)
廣東惠東縣沿海真紅樹植物欖李生境存留面積13.85 hm2,分布于3個地點。其群落內共錄得紅樹林植物7科9屬9種,群落的整體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為0.956~1.565,均勻度指數(shù)為0.870~0.934,生境沉積物缺乏典型紅樹林沉積物的特性?;輺|縣的平?!S埠欖李種群可確定為歐亞大陸分布最北緣的種群,針對該種群面臨的環(huán)境威脅,提出了種群保育策略和措施。
惠東縣;欖李;特征;種群保育
The area of habitat of the true mangrove, Lumnitzera racemosa at coast of Huido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was 13.85 hm2, which was separated as three places. Totally nine species of mangrove plants, which belongs to seven families and nine genus, were recorded.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of communities were 0.956-1.565, while Evenness Index ranged 0.870-0.934. The sediments were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mangrove. The population of L. racemosa located in Pinghai and Huangbu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northern most population of the Eurasia. Regarding the threats to habitat,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or population conservation.
Huidong County; Lumnitzera racemosa;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 conservation
10.3969/j.issn.1673-3290.2016.04.09
2013-11-08
廣東省林業(yè)廳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 (2013KJCX011-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0901278)、高?;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 (2011380003161548)
彭逸生 (1979-),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樹林濕地恢復及保護。E-mail: sonnerati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