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華,林美萍,許琳
(1 山東黃河醫(yī)院,濟南250032;2 濟南軍區(qū)總醫(yī)院)
?
不同劑量螺內酯對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及糖脂代謝的影響
王新華1,林美萍1,許琳2
(1 山東黃河醫(yī)院,濟南250032;2 濟南軍區(qū)總醫(yī)院)
目的 探討不同劑量螺內酯對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及糖脂代謝的影響。方法 選取難治性高血壓患者180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觀察1組、觀察2組,對照組給予非洛地平緩釋片5mg,培哚普利4mg,氫氯噻嗪25mg,口服,1次/d;觀察1組在以上3種藥物基礎上,加螺內酯20mg,1次/d;觀察2組在以上3種藥物基礎上,加螺內酯40mg,1次/d。療程均為8周,于治療前、治療后8周觀察血壓控制情況;行超聲心動圖觀察左心房內徑(LA)、左心室內徑、室間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檢測血電解質、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并記錄不良反應。結果 3組治療后8周與治療前相比,SBP、DBP、PP均有降低(P均<0.05);觀察1、2組血壓控制較對照組明顯(P均<0.05);兩觀察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3組治療后LA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1、2組治療后LA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1、2組組間比較,P﹥0.05。結論 小劑量螺內酯可提高難治性高血壓患者常規(guī)治療的效果,能有效控制血壓,可逆轉左室肥厚,對糖脂代謝無影響,且安全,不良反應少。
難治性高血壓;螺內酯;療效;血糖;血脂;代謝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是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的有效控制將明顯減少心血管事件、腦卒中及腎臟損害[1]。難治性高血壓(RH)是高血壓的特殊類型,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使血壓難以控制,成為高血壓治療的難點。近年來,有關RH治療研究較多,本文探討了不同劑量螺內酯聯(lián)合3種固定組合降壓藥物治療RH療效及安全性?,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RH患者180例,均符合RH診斷標準[2]。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1組、觀察2組、對照組,各60例。男99例、女81例,年齡42~87(60.4±11.5)歲,高血壓病程12.8年?;颊呔涍^包括利尿劑在內的3種或4種降壓藥物治療1個月以上,血壓仍未達標,未應用過醛固酮(ALD)拮抗劑。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白大衣性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螺內酯、非洛地平緩釋片、氫氯噻嗪、培哚普利過敏或不適合者。3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先尋找并去除引起血壓難以控制的原因或誘因,給予嚴格控制鈉鹽攝入、運動、減肥、戒煙限酒、改善睡眠、調節(jié)心理情緒等干預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非洛地平緩釋片5 mg,培哚普利4 mg,氫氯噻嗪25 mg,口服,均1次/d。觀察1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給予螺內酯20 mg,口服,1次/d;觀察2組給予螺內酯40 mg,口服,1次/d。3組均連續(xù)用藥8周,期間不更換其他降壓藥物。
1.3 觀察指標及其測量方法 ①血壓:治療前、治療期間至少每周測一次診室血壓(觀察SBP、DBP);治療前、治療8周后分別行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德國愛醫(yī)盟股份公司無創(chuàng)性便攜式動態(tài)血壓監(jiān)護儀MOBIL-O-GRAPS),觀察dSBP、dDBP、dPP、nSBP、nDBP、nPP、24 h SBP、24 h DBP、24 h PP;②超聲心動圖指標:左心房內徑(LA)、左心室內徑(LV)、室間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③電解質、血脂、血糖、血尿酸、血肌酐。同時,記錄用藥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血壓下降至≤140/90 mmHg,或老年人血壓下降至≤150/90 mmHg,或在原血壓基礎上DBP下降≥10 mmHg,SBP下降≥20 mmHg;且伴隨癥狀消失。有效:血壓下降至≤150/95 mmHg 或在原血壓基礎上DBP下降<10 mmHg,SBP下降10~19 mmHg。無效:未達到有效的標準。
2.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1組顯效43例(71.6%)、有效14例(23.3%)、總有效率94.9%;觀察2組顯效42例(70.0%)、有效15例(25.0%)、總有效率95.0%;對照組顯效35例(58.3%)、有效16例(26.6%)、總有效率84.9%。兩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P均<0.05,兩觀察組組間比較,P>0.05。
2.2 3組血壓控制情況 3組治療8周后動態(tài)血壓指標(dSBP、dDBP、dPP、nSBP、nDBP、nPP、24hSBP、24hDBP、24hPP)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降低(P均<0.05);觀察1、2組動態(tài)血壓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下降更明顯(P均<0.05);兩觀察組間比較,P均>0.05。見表1、2。
表1 3組治療前、后dSBP、nSBP、dDBP、nDBP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5。
表2 3組治療前、后dPP、nPP、24 h SBP、24 h DBP、24 h PP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5。
2.3 3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部分指標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LA、LV、IVS、LVPW分別為(39.2±1.5)、(54.5±4.4)、(10.3±1.4)、(10.8±1.8)mm,治療8周時分別為(35.7±1.4)、(50.4±3.4)、(9.7±1.0)、(9.8±2.8)mm;觀察1組治療前分別為(39.4±2.4)、(54.7±4.0)、(11.0±1.0)、(10.1±1.7)mm,治療8周時分別為(33.7±1.3)、(48.5±1.4)、(9.8±1.0)、(9.9±1.0)mm;觀察2組治療前分別為(38.3±2.3)、(53.7±3.6)、(10.6±1.3)、(10.1±1.1)mm,治療8周時分別為(32.3±1.4)、(47.5±1.4)、(10.0±1.0)、(9.8±1.5)mm。3組治療8周后與治療前相比,LA均有好轉,觀察1組、2組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明顯(P均<0.05);觀察1組、2組之間比較,P>0.05。3組治療后LV、IVS、LVPW均較治療前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4 3組治療前后血鉀、血脂、血糖、血尿酸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血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尿酸、肌酐分別為(4.1±0.8)、(2.3±0.3)、(4.9±0.4)、(6.2±0.6)mmol/L,(247.7±11.7)、(74.8±7.5)μmol/L;治療8周時分別為(4.0±0.7)、(2.3±0.2)、(4.7±0.6)、(6.3±0.8)mmol/L,(249.8±12.6)、(75.3±8.5)μmol/L。觀察1組治療前分別為(4.1±0.6)、(2.3±0.3)、(4.8±0.4)、(6.5±0.8)mmol/L,(247.7±11.4)、(73.0±8.6)μmol/L;治療8周時分別為(4.1±0.7)、(2.4±0.4)、(4.7±0.4)、(6.7±0.8)mmol/L,(251.3±11.4)、(75.1±6.8)μmol/L。觀察2組治療前分別為(4.0±0.4)、(2.4±0.6)、(4.8±0.4)、(6.0±0.7)mmol/L,(251.3±11.4)、(75.6±8.8)μmol/L;治療8周時分別為(4.3±0.8)、(2.4±0.5)、(4.8±0.2)、(6.1±0.8)mmol/L,(253.7±12.7)、(76.3±8.1)μmol/L。3組治療8周后與治療前相比,血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肌酐比較,P均>0.05。觀察2組治療后血鉀水平較對照組和觀察1組偏高,但尚在正常范圍,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5 不良反應 觀察2組有2例出現(xiàn)乳腺腫脹,減量后癥狀逐漸消失,無其他不良反應。
近年來,針對RH的研究較多,ALD受體拮抗劑在RH中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從RH發(fā)生機制分析,高鹽攝入、肥胖、頸動脈壓力反射功能減退是RH的基本原因[3],交感神經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活性增強及持續(xù)存在是RH的重要發(fā)病機制之一[4]。在RAAS中,AngⅡ可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ALD,造成鈉潴留,增加體內容量負荷;AngⅡ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縮,引起血壓的升高及維持[5]。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可阻斷AngⅡ作用而降血壓,在高血壓藥物治療中ACEI、ARB被廣泛應用。但在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ACEI或ARB治療高血壓,患者體內ALD在用藥后先降低后又升高,以致血壓難以控制,出現(xiàn)ALD逃逸[6,7]現(xiàn)象。ALD逃逸可使血漿及局部組織ALD水平增高,導致水鈉潴留進一步加重,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心肌肥大及纖維化,血管內皮功能異常,胰島素抵抗(IR)等[8~10],從而對心血管系統(tǒng)產生一些不利影響。螺內酯是最早應用的ALD受體拮抗劑,可對腎小管以外的ALD靶器官起作用[11],主要通過抑制RAAS,進一步減輕水鈉潴留,改善IR,抑制ALD逃逸,改善血管內皮功能,起到降壓及保護靶器官作用,國內外一些研究和臨床觀察[12~14]也支持這一觀點。同時,該藥還作用于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通過阻斷Na+-K+和Na+-H+交換,使Na+、C1-和水排泄增多,K+、Mg2+和H+排泄減少,從而減輕水鈉潴留,利尿降壓。
本文旨在探討不同劑量螺內酯聯(lián)合其他降壓藥物治療RH的臨床療效,對血糖、血脂等代謝指標的影響以及其安全性。目前,臨床上對RH患者聯(lián)合降壓藥物多主張優(yōu)先選擇ACEI或ARB、CCB和噻嗪類利尿劑[15,16],在此基礎上如血壓仍不能達標,腎功能正常的RH患者,可考慮加ALD拮抗劑。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對血壓控制均有效,兩觀察組降壓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1、2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1、2組LA改善較對照組更明顯;觀察1、2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8周后,3組LV、LVPW、IVS均有改善,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1、2組,對照組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3組治療后血脂、血糖、血尿酸、血肌酐、血鉀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在用藥過程中只有觀察2組(螺內酯40 mg/d)有2例出現(xiàn)乳腺腫脹,減量后癥狀逐漸消失,無其他不良反應。提示培哚普利、非洛地平及氫氯噻嗪聯(lián)合治療RH有效;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螺內酯后降壓效果更明顯,與國內一些臨床研究[12,13]一致,但這些研究大多采用自身對照觀察,以螺內酯20~40 mg/d聯(lián)合其他降壓藥物,未明確螺內酯哪種劑量更適宜。本研究分別以螺內酯20 mg/d、40 mg/d設觀察組,結果示:螺內酯20 mg/d降壓效果與螺內酯40 mg/d無差異,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8周后,3組LV、LVPW、IVS雖有改善,但較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與觀察時間短(8周)有關。
綜上所述,在RH治療中加用小劑量螺內酯,可起到有效降壓作用,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推廣。需要注意的是,在加用螺內酯前應檢測腎功能和血鉀。
[1] 陳灝珠,鐘南山,陸再英,等.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57.
[2] 孫寧玲,霍勇,王繼光,等.難治性高血壓診斷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3,21(2):69-73.
[3] Ubaid-Girioli S, Ferreira-Melo SE, Souza LA, et al.Aldosterone escape with diuretic or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hypertension[J]. 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 2007,9(10):770-774.
[4] 毛興惠.難治性高血壓治療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10):1508-1510.
[5] 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等.實用內科學[M].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496-1497.
[6] Tsioufis C, Kordalis A, Flessas D,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the role of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J]. Int J Hypertens, 2011,2011:642416.
[7] 吳增穎,范煜東,楊斌武.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醛固酮逃逸現(xiàn)象[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31(2):100-101.
[8] 付紅莉,房振英.醛固酮逃逸和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4,25(6):461-463.
[9] 施洋,李瀾,邢曉雪,等.心肌纖維化與慢性心力衰竭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1):87-88.
[10] 康軍聰,段力園,馬慧娟,等.鹽皮質激素與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5,21(4):605-607.
[11] Duprez DA.Aldosterone and the vasculature:mechanisms mediating resistant hypertenion[J]. 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 2007,9(1 Suppl 1):13-18.
[12] 張波.螺內酯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23(1):105-106.
[13] 楊省利,潘軍強,張殿新,等.小劑量螺內酯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病的療效和安全性[J].心臟雜志,2011,23(6):822-823.
[14] 王翔凌,劉德平.難治性高血壓[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5,20(6):414-419.
[15] 黃雨晴,馮穎青.難治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進展[J].循證醫(yī)學,2014,14(6):323-332.
[16] 孫寧玲.《難治性高血壓診斷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要點及解讀[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29(4):241-243.
10.3969/j.issn.1002-266X.2016.45.027
R544.1
B
1002-266X(2016)45-0080-03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