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
這是一座滿載音樂大師故事的城市,一座典雅華貴、古典音樂蓬勃發(fā)展并最終枝繁葉茂的城市。歐洲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最長、統(tǒng)治地域最廣的哈布斯堡家族在這里閃耀著光輝,著名的維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波普曾經(jīng)在這里一次次達到人類思想的巔峰,這便是維也納,一座即使是最新的城市建筑至少也有百年歷史的城市。漫步在維也納的大街小巷,觸目所及皆可感受到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之魂,奇特的音符仿佛在每一個角落閃現(xiàn)著人性的光輝。
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悠久、豐富的音樂歷史,在這一領(lǐng)域,任何其他城市都無法與之比擬。這里有貝多芬交響樂的渾厚有力,有莫扎特歌劇的神采飛揚,有舒伯特小夜曲的優(yōu)美詩意和勃拉姆斯舞曲的浪漫激情……不會有哪座城市可以像她那樣孕育了那么多舉世矚目的音樂機構(gòu):維也納愛樂樂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之友協(xié)會、維也納童聲合唱團……
漫步于海利根施塔特(貝多芬當年居住在維也納的這個區(qū)域)蜿蜒的鵝卵石道上,仿佛感受到貝多芬的心靈猶在,在狹窄擁擠的普魯布斯巷里,失聰?shù)慕^望與痛苦激發(fā)他寫下了催人心腸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英雄痛苦的一生仿佛在眼前重現(xiàn)。踏上圣馬科斯公墓的中心小路,走過最后一排墓碑,偉大的莫扎特正安息在附近的某塊土地。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這座城市也因為音樂而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數(shù)度激勵著維也納的人民從戰(zhàn)爭的廢墟中站立起來。
循著悠揚的音樂聲
維持著古老模樣的維也納很少有筆直的路,行走在這彎彎曲曲的街道上,兩邊的景物會像音符一樣突然冒出來,漫步在大街小巷很容易讓人想起音樂來。在這個音樂之都,最重要的并不是到處都是音樂會、音樂家雕像與故居,而是幾乎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音樂的存在。所以勃拉姆斯說:“在維也納散步可要小心,別踩著地上的音符?!?/p>
維也納人是屬于音樂的,在這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小酒館里,你隨時可以聽到歌聲,這個連呼吸都帶著音符的民族,唱起來就不會停住。這樣的音樂氛圍吸引了眾多的音樂大師來此創(chuàng)作,維也納也培養(yǎng)出了屬于自己的音樂大師,現(xiàn)在的維也納城區(qū)遍布他們的足跡。
近百個重要的音樂舊址分布在維也納各個角落。為了紀念其中的六位音樂大師,維也納博物館專門開設(shè)了八個專為作曲家而保留的博物館,包括:莫扎特博物館、貝多芬博物館(三處)、舒伯特博物館(兩處)、海頓博物館(含勃拉姆斯紀念室)和小約翰·施特勞斯博物館,這幾個博物館大部分位于作曲家生前的故居。每個博物館都收藏了作曲家生活中某段特定時期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
這些著名的音樂大師大多生活在被稱為古典音樂維也納派的時期,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在歐洲的中世紀,繪畫和音樂是被教會牢牢控制的兩種藝術(shù)形式。但是到了中世紀末,也就是15世紀前后,在文藝復(fù)興的推動下,教會對音樂的桎梏有所減輕,音樂徹底在民間流傳開來。由于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更為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音樂在重返市井之后,發(fā)展十分迅速。到了17世紀,由于樂器發(fā)展得越來越完善,這些樂器組成的管弦樂發(fā)出了天籟之音。這些天籟之音的發(fā)源地最初是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和法國,但是隨著財富向大西洋以北轉(zhuǎn)移,地中海已經(jīng)不再是歐洲文明的中心。此時的維也納作為音樂之都開始崛起了,同時這里也曾是歐洲最強大帝國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17至18世紀,哈布斯堡家族使首都成為了中歐文化、經(jīng)濟和政治的中心。生活在這里的音樂家,他們的旋律也即將被更多的人接受,他們的作品即將走向世界的大舞臺。
在維也納音樂家走向前臺的時候,首先要征服的就是本國那些挑剔的聽眾。由于歐洲最初的音樂圣地在意大利,土生土長的奧地利人莫扎特在維也納飽受挫折。那時維也納的聽眾,總是質(zhì)疑任何本國的音樂人,覺得他們?nèi)狈Α鞍柋八股饺恕迸c生俱來的一些鑒賞品質(zhì)。也就是說,當?shù)厝嗽欢戎徽J意大利的藝術(shù)家,而對國內(nèi)真正的音樂人才不屑一顧,哪怕他們的才華驚世。當時有很多音樂家有迫于此,只得假裝自己來自意大利以吸引眼球。
隨著歐洲眾多的音樂天才來到維也納,維也納聽眾的鑒賞水平終于得到了真正的提高。然而,當時不少音樂大師的作品是為貴族而創(chuàng)作或是直接題獻給某位名人的,民間在等待一位真正屬于他們的音樂大師。有“圓舞曲之王”美譽的約翰·施特勞斯便是這樣一位音樂大師,他將音樂從金色的殿堂帶到了民間。
維也納之聲
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全稱《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畔》,是全世界最受喜愛的音樂篇章之一。除了樂曲的魅力和給人帶來的愉悅感之外,它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1866年,普奧戰(zhàn)爭爆發(fā)。這一年的7月3日,在薩瓦多戰(zhàn)役中,奧地利一敗涂地,普魯士一度兵臨維也納城下。在普魯士的壓迫下,沉悶的氣氛籠罩全城。這一時期,施特勞斯極受大眾歡迎,他的作品更是十分搶手。擔(dān)任過維也納男子合唱協(xié)會指揮的赫貝克為了扭轉(zhuǎn)維也納市民低沉的士氣,就向他發(fā)出了這樣一個邀請,為男子合唱協(xié)會寫一首合唱歌曲。1867年2月15日,《藍色多瑙河》首次公演于狄安娜舞廳,施特勞斯因為另一場皇家舞會未能出席,這部作品只被觀眾鼓掌返場了一次,以施特勞斯的標準看這基本上就算是首演失敗。同年夏天,施特勞斯率領(lǐng)樂隊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上演奏了此曲。當時,他差不多已經(jīng)快忘了這首圓舞曲,只不過當天晚上突然想起它,便決定要演奏一下。這是該作品第一次在沉醉且靜默中被人聆聽,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巴黎人非常喜歡這首曲子。自此后,它的聲望就再也沒有消退過。在維也納,它甚至被稱為“第二國歌”,成為奧地利人民的驕傲。
城市靈魂之所
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眾多的音樂大師用細膩的心靈譜出靈魂的每一個音符,音樂之城并沒有忘記這些音樂巨子,將他們的靈魂安置在城市最榮耀的地方——中央公墓,在這里,《安魂曲》一次次飄過,撫慰著城市的每一次哀傷。
中央公墓被稱為“榮譽墓地”,又被稱為“音樂家之墓”,這里安息著世界音樂史上那些最偉大的靈魂。依次拜謁大師們的靈魂,瞻仰墓碑上的一個個雕像,仿佛能聽到從他們琴弦上流淌出的天籟之音。這里是奧地利的“先賢祠”,是全世界音樂愛好者心中的圣地。在墓地的中央是莫扎特的墓碑,墓碑最初立于圣馬科斯公墓內(nèi),1891年莫扎特逝世一百周年時被移入中央公墓。圣馬科斯公墓是維也納最舒適宜人的去處之一,進入墓園,踏上布滿鵝卵石的清幽小徑,兩旁栗樹夾道,碑石挺立。前方空地開闊而靜謐,不受塵世半點侵擾,這就是公墓的“萬人?!?。這里某個地方正是音樂史上最神圣的一塊凈土——莫扎特的長眠地。
音樂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沒人知道莫扎特下葬的確切位置。在圣史蒂芬大教堂的祝圣禮儀之后,莫扎特的尸體被運上了一輛馬車直至圣馬科斯公墓。他的幾位朋友和學(xué)生本欲為其送行,但因為天氣惡劣,只能作罷,于是莫扎特的尸體被匆匆埋進了一個無名亂墳堆。1844年初,康斯坦?jié)蓙淼绞ヱR科斯公墓,試圖找到莫扎特的安葬地。當年的掘墓工早已不在人世,早先的墓地也已被挖掘再次利用,散在表面的骨頭已被再次火化。1855年另一次對莫扎特墓穴的訪查也告失敗,于是人們只好在這里為莫扎特選定了一塊地方安置衣冠冢。
盡管這些名動世界的音樂大師已經(jīng)遠去,但是他們的旋律卻在這座城市的歌劇院中回響,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便是這其中之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輝煌、顯赫的歌劇機構(gòu)之一,素有“維也納的靈魂”之稱。每年約三百多天的時間里,世界頂尖的歌唱家、指揮家和舞蹈家在這里向來自全世界的觀眾展示各自精湛的表演技藝。每年約有七十種不同的作品在這里上演,用世界上最繁忙的歌劇院來形容它,一點也不為過。此外,因有樂壇首屈一指的維也納愛樂樂團作為駐院樂隊,國家歌劇院自稱擁有世界上頂級的歌劇管弦樂隊實屬當之無愧。
維也納愛樂樂團是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長久以來,它一直與最杰出的指揮家和無數(shù)著名作品的首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此外,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盛名也遠揚四海。不管是在名聲顯赫的維也納金色大廳里,還是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期間,抑或在世界其他主要音樂城市的樂團巡演中,能夠觀看一場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可謂是音樂愛好者的一份殊榮。維也納愛樂樂團有一個其他任何樂團都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那就是它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特殊關(guān)系。樂團的創(chuàng)始人奧托·尼柯萊在1842年樂團成立之初制訂了三條原則: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時為宮廷歌劇院)樂團的成員方可加入維也納愛樂樂團;樂團在藝術(shù)上、組織上和經(jīng)濟上獨立,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全體成員參與的民主程序產(chǎn)生;日常管理由民主程序產(chǎn)生的委員會執(zhí)行。這三條極具遠見和洞察力的原則后來成為了樂團的章程。
音樂之星
時間來到20世紀,隨著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音樂理論和實踐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音樂家們開始探索各種各樣的新理論和表現(xiàn)方式?,F(xiàn)代派音樂起源于曾經(jīng)是古典音樂中心的維也納,其代表人物是20世紀的音樂巨人勛伯格和他的學(xué)生貝爾格、威伯恩,他們號稱“新維也納樂派”。
在現(xiàn)代派系林立的音樂世界中,維也納作為音樂之都煥發(fā)著新的光彩。維也納的“音樂之星”是證明維也納音樂傳統(tǒng)的一種最新的方式?;◢弾r和大理石的“星星”代表著一個個著名的音樂大師。這些“星星”布滿維也納河畔劇院到圣史蒂芬大教堂沿途的人行道兩側(cè),途經(jīng)金色大廳、國家歌劇院和音樂屋?!耙魳分恰钡脑O(shè)置是為了慶祝維也納河畔劇院成立兩百周年,于2002年4月6日落成。
由著名音樂專家組成的國際委員會最初將這份殊榮授予了七十位作曲家和演奏家,并不定期地增加其他音樂大師進入名單中?!耙魳分恰钡脑O(shè)計目的不僅是要讓維也納河畔劇院享有一份殊榮,同時也想給維也納這座城市一份特殊的禮物,使游客和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時時看到并記起這座城市輝煌的音樂歷史。
精神的守護與傳播
維也納是個生活的城市。但這里的人們不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為美,為享受美而生活。
維也納是座唯美的城市。為此,維也納人絕不會隨意毀壞它。支持維也納人城市保護意識的理論,來自歷史學(xué)家的那句名言:“從歷史的原狀認識歷史”。歐洲人一向把自己的歷史文化看得至高無上,因此他們從不會把歷史的遺物當作歲月的垃圾。
1995年,奧地利政府決定與匈牙利政府聯(lián)合舉辦世界博覽會,并將空曠的多瑙河南岸規(guī)劃為新區(qū),像巴黎的拉德芳斯那樣,興建現(xiàn)代化的建筑場館。但此舉遭到了維也納大眾的反對。一種維也納式的思維爆發(fā)了:世博會一來,一定會擾亂我們原本美好平靜的生活!故而,通過維也納全體市民的投票表決,最終還是把世博會給否決了。
于是,維也納依舊是鮮花、皇宮、老街、咖啡、施特勞斯的旋律和“免費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