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向軍
今天對于個案受害者的特殊保護,恰恰也是明天對于上訴人、其他住戶等所有潛在受害者的特殊保護。
2016年9月8日,令人矚目的“漢陽高空拋物致女嬰傷殘案”二審在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經(jīng)審理,武漢中院駁回陳某某等47名被告的上訴,維持原判,即:事發(fā)地附近3個門棟的80多戶居民按份補償小欣怡36萬余元。該判決為終審判決。
2014年11月20日15時許,出生46天的女嬰小欣怡在漢陽世紀龍城小區(qū)11棟2號房樓下南側(cè)曬太陽,被高空拋擲的水泥塊砸傷。小欣怡受傷后即被送往醫(yī)院進行救治,并被法醫(yī)鑒定為七級殘疾。2015年11月11日,經(jīng)法院多方調(diào)查、審理,依法認定小欣怡醫(yī)療費、護理費、傷殘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經(jīng)濟損失39.5萬余元,一審判決80多戶居民共賠36萬余元,55戶業(yè)主提出上訴,其中8名上訴人經(jīng)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被市法院裁定撤回上訴處理。
二審終審判決是生效法律判決,意味著令人矚目的“高空拋物砸嬰案”塵埃落定,有了最終的說法,即所有相關樓上住戶均應分攤責任,共同補償受傷女嬰。這樣的判決結(jié)果,在外人尤其47名不服上訴的住戶看來,是吃了冤枉“官司”。因為高空拋物侵權(quán)損害的行為,客觀上只能是一人或特定人所為,不可能是整棟樓所有住戶共同所為。
表面上看,讓80名住戶共同補償受害者,似乎不分“青紅皂白”,有“連坐”之嫌,不符合司法的公平正義。但這樣的“不公”,恰是公平的表現(xiàn);這樣的判決,恰是司法的公平樣本。
《侵權(quán)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quán)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quán)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比绱送贫ㄘ熑尾ⅰ芭e證倒置”的立法,意在強調(diào)弱者保護。在實際侵權(quán)人無法確定,而當前商業(yè)保險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如果非要受害者舉證明確具體加害人,其損害方能獲得司法救濟,對其而言無疑勉為其難、雪上加霜。而由可能的加害人、侵權(quán)者承擔舉證責任,并對損害責任進行合理分配,是高空拋物傷人這種特殊侵權(quán)情形下,合理分攤風險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屬于對弱者的特殊保護,體現(xiàn)了法律作為“公平良善之術”的本質(zhì)。
高空拋物傷人,被喻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是城市安全巨大隱患,每個市民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上訴人與受害者同住一個屋檐之下,也均會受到高空拋物不當行為的危害。就此而言,法律對高空拋物侵權(quán)損害專門規(guī)定了補償責任,不是針對某個特定個人,而是面向所有住戶、公民。今天在個案中看似不公平的補償責任,恰恰是為了明天面對同類案件、同類風險時的同等公平;今天對于個案受害者的特殊保護,恰恰也是明天對于上訴人、其他住戶等所有潛在受害者的特殊保護。
法律保護弱者、維護權(quán)益的精神是恒定的,法律上的公平,就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同等情況同等對待,無論男女老少,一視同仁,就是公平?!肚謾?quán)責任法》關于高空拋物補償責任的規(guī)定,是普遍適用的原則,也是司法裁判的準則,體現(xiàn)了法律的善意和公平,法院據(jù)此判決“高空拋物砸嬰案”,讓眾多住戶共同“買單”,不是“連坐”不公,恰是司法公平的樣本,具有借鑒示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