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普通家庭用電十分方便,電費也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nèi)。若是在民國,人們用電又會是怎樣的情景?
近代最早的電燈出現(xiàn)在上海租界,有了電燈,自然就有相關(guān)的管理和收費措施。在清末和民國,電力局如何收費?
和現(xiàn)在不同,從清末到民國,電費不是按電表顯示的用電度數(shù)收費,而是按電燈的個數(shù)收費。安裝一盞電燈,每個月需要繳納15兩銀子的費用。那么這個金額是多收了還是少收了呢?
清末,一兩銀子相當于如今超過200元的購買力。這么算來,一戶家庭要用電燈,每個月就得繳納相當于如今3000元的電費。不過電燈在當時畢竟屬于稀有之物,普通家庭用不起,收費奇貴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當然,這也是當時電費按“個”收費,而不按用電度數(shù)收費的原因。一個電燈的用電量畢竟有限,只要繳納了15兩銀子后,用多少度電也就無所謂了。
到了民國,電燈雖還不算普及,但用的家庭稍稍多了,電費自然也就降下來了。至于收費方式,很多地方依舊按照電燈的個數(shù)收費。有的地方,如廣州則開始按用電度數(shù)收費。不過,盡管安裝電燈的費用下降了許多,但電費可一點都不便宜。
根據(jù)廣州當時的一份繳費單據(jù),當時廣州的電費大概是每度電兩毫。這里的“毫”指廣州毫洋,一塊銀元等于十毫洋。當年的廣州米價大概是每斤一毫左右,也就是說,當年的一度電相當于兩斤米的價格。這么算來,當時的電費是如今的十倍左右。
按照當時留下來的文字記載,因為當時的電燈種類單一,電燈的功率也比較低,所以多數(shù)安裝電燈的家庭用電度數(shù)其實都差不多。
在廣州,安裝電燈的家庭每個月需要繳納的電費差不多在一塊銀元左右,而當時一個苦力工人每個月的收入只有五塊銀元左右。也就是說,若是家里安裝了電燈,普通工人每個月要繳的電費相當于工資的兩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