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經(jīng)常能見到青年人吐槽“熊孩子”,諸如“我把那個熊孩子踢趴在地上”“我讓熊孩子的家長上了法庭”之類的網(wǎng)帖蔚然成風(fēng)。
好孩子都是一樣的,溫柔、善良且富有同理心,“熊孩子”卻各有各的“熊”。不過很多成年人對“熊孩子”的界定過于簡單粗暴,只要小孩子打擾或者妨礙了自己,就會給那個孩子貼上這樣的標(biāo)簽。然而,小孩子也有只屬于自己的星球,在他的星球上,他是唯一的君王。做父母的突然來到他的星球,對于小孩子來說,父母同樣是外星人。站在成年人的地球上遠觀“熊孩子”的感覺,和身處小孩子的星球,要盡心盡力做好“娃娃王”的臣下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靈魂里的“熊”也在發(fā)生各種變化,有時候像《荒野獵人》里那頭狂性大發(fā)的母熊,有時候則像一只毛茸茸的泰迪。有一本書叫《熊的故事》,里面講了人對于熊的各種愛恨情仇:有時候,熊是離自己最近的靈魂,可以與之分享喜樂;有時候,熊又變成可怖的惡魔,是需要遠離的猛獸。如果把“熊孩子”的“熊”放到這本書里提到的豐富意象上來了解,大概會更立體一些。被很多人一刀切當(dāng)作“熊孩子”的小朋友們并不像大人那樣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小朋友,他們每個人都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王座上,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心目中的臣下有任何忤逆,就會爆發(fā)怒火:有的是外爆,大喊大叫;有的則是內(nèi)爆,把自己哭成一座大瀑布;當(dāng)然,內(nèi)爆和外爆結(jié)合的情況也很常見。
學(xué)齡前的小朋友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熊”,家長如何控制很重要。不幸的是很多家長認為不需要加以控制,還因為自己的孩子看似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翱烊屇莻€小姐姐的東西,搶到了就算你有本事!”喜歡這么說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這些家長大概是主動型的“熊孩子”制造機器。有的家長則是被動型的,他們什么都不管,任小朋友像小野獸一樣四處探險。這些自由的靈魂或許會成為叢林法則的受益者,或許會成為叢林探險的犧牲品。還有一些像野草一樣生長的孩子,他們慢慢掌握了街頭智慧。我遇到過一個小女孩,她一開始用甜甜的聲音跟其他小朋友借玩具:“我們一起玩吧!”等到小朋友要走,想拿回自己的玩具的時候,她卻說:“玩具還給你,那我們玩什么呢?”
好在“熊孩子”并不是孩子們的全部。“熊孩子”都會慢慢長大,不會都發(fā)展出反社會的人格,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拼命吐槽“熊孩子”的人很有可能小時候同樣是令父母和周圍的人頭疼的搗蛋鬼。當(dāng)“熊孩子”變成一個話題的時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的“邊界”很重要,不容任何人侵犯。但如果能以此心理推己及人地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能“熊孩子”就會變得少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