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兩次斷奶:一是嬰兒時期斷掉母乳,那時折磨的是孩子;二是青春時期離開父母,此時折磨的是母親。
在國內天天守著兒子,我的眼睛被柔情蜜意填滿,并沒有去想他離開我時我會怎樣,直到我去美國陪伴他這一刻開始。
他的寄宿家庭很好,家長都是搞教育的專家,家庭的管理井井有條。從我的住處到他的住處,開車走高速要20分鐘。三天不見,我就非常想他。
上周的某一天,我正在吃午飯,突然手機里來了短信,原來是他發(fā)給寄宿家庭爸爸Steve的。因為有iCloud,我看得見他給任何人的短信:“我今天要踢足球比賽,所以得晚上6點半或7點才能回家,您那時來學校接我好嗎?”
這條短信讓寂寞的我一下子亢奮起來,我決定去“探班”。
我搭了條披肩在身上,駕著剛租到車來到兒子所在學校的運動場對面。我將車窗搖下一個小縫兒,盯著來往的每一個孩子,同時警惕著不能讓兒子看到我的臉——那會很尷尬。
一個小時過去了,還見不到他,我開始在微信上給他發(fā)消息:“兒子,你回家了嗎?”
兒子回答說:“還沒,快到學校了。我們去別的學校踢足球比賽去了?!?/p>
我火速開著車向校區(qū)疾馳。我到的時候,兒子正從校車上下來。很快,Steve來了,兒子鉆進車里,跟同學們揮手道別。
我立馬跟了上去,現在換成“警匪片”了。因為天已經黑下來了,我只有緊跟著才能不被甩掉。我盯著那輛轎車,想象兒子正在做什么,就好像我正跟兒子在一起。
“時光如梭”,以前覺得這個詞好好笑,現在卻成了我內心最貼切的感嘆。那個抱在我懷里的小娃娃恍惚間便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見、生活,而我只是一個旁觀者,不能黏著他,不能干涉他,不能留住他遠離的腳步……20分鐘后,他下了車,跟著別人的爸爸走進了別人的家里。
雨來了,啪啪地打在車窗上,回去的路不遠,但在這漆黑的雨夜里顯得孤獨而漫長。我開始反省。我不能這樣過活,我得找到自己的日子,從某種角度講,放飛我自己就是放飛兒子。
我制訂了一個計劃,決定組織陪讀媽媽聚會,決定去紐約看朋友、看風景,決定找個學習班學英語。走出學校17年后,我又做回了學生,希望我是一個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