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山林里隱藏的不僅是烏金,還有大批近乎停滯在過去的老村。在霍州西側的黃土丘陵地帶就有這么一座近年來逐漸為人所知的師家溝村。
前些年,去村里的路還很爛,如今霍州去汾西新修的公路就從村外經過。我在汾河邊坐上去汾西的班車,約40分鐘的山路后,抵達山窩里的師家溝。
師家溝,自然是和師姓人分不開。這在這里的師家人長期辛勤勞作、經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漸聚集財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師家第三代師法澤開始興建宅院,其后第四五六代子孫繼續(xù)營造,200多年間逐步形成了師家溝民居的格局。除去部分殘損外,村里的古民居還有4萬多平方米。
師家最興旺時期的關鍵人物是第五代師鳴鳳。道光末年,他就任湖南省湘鄉(xiāng)縣知縣期間,與當時尚未發(fā)跡的曾國藩兄弟交往,還曾推薦曾國荃入仕途。后其長期沉浮官場,是師氏家族的顯赫人物。據說光緒初年曾國荃擔任山西巡撫,對正告老還鄉(xiāng)的師鳴鳳以極高禮遇報答舊情,曾國荃還親書“大夫第”匾。這就是師家溝“大夫第”院落的由來。這塊匾額已經找不到了。師家在清末衰落后,村民分師、要二族,直到現(xiàn)在。
來到村口,就看到半山腰上連片的窯洞層層疊疊,和磧口民居有些類似,占地之廣,則又過之。村外就是師家溝的標志——一座砂石巖質地的精美石牌坊。山西的牌坊保存下來的相對較少,但多數(shù)都是精品。比如眼前這件建造于咸豐七年(1857年),雖然因為砂石質地比較容易風化,但時代還不算太久,精美的仿木斗拱、脊獸、鴟吻、石獅、抱鼓石、精湛的紋飾都十分完好。石牌坊上的四只獅子雕刻的體量適中,器宇軒昂,很是神氣。
牌坊上有晉錫崇封、龍章寵錫等歌頌師家的題字,石柱兩側有極盡美詞的兩副長聯(lián)。以示其榮耀。
石牌坊四門三柱,重檐歇山頂,位置就在舊時進出村的大道上。據說是師家人師自省中年去世后,其年輕的妻室趙氏和張氏堅守婦道,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孩子。后人發(fā)達了,事跡得到皇帝嘉獎,特立此坊。牌坊正中的題記,除趙氏和張氏外,還有儒林郎師五音的妻室劉氏??磥恚@是座為三人合立的貞節(jié)牌坊。
牌坊北面,是按照地勢起伏建在坡上的老房。通過一長達二三十米的長門洞,進入村邊的環(huán)道。門洞的兩頭石壁上均有巨大的方孔。想當年這兩道大門一關,小村內外完全隔絕,是村落安全的保障。由于村民都是彼此熟悉的家庭,村里的院落之間曾都有偏門、密道相通,從外面看大門緊閉,但其內部則暢行無阻。村里曾有“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的說法。按地勢而就,村里的小道坡度都很大。在這里看是緊閉的院子,繞上去一個彎,腳下就是房頂。走進去,院里套院,院上有院,立體迷宮一般。當然,村民們是不會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在村子外圍,則有油坊、酒坊、祠堂、墓冢等附屬設施。當初的師家人在村里居住生活,日常所需基本都可以滿足。這是一個深山中自給自足的山西古村典型。
從牌坊下向西側走過去就是幾座三合、四合院大宅。和平地的宅邸不同,這些院落均是沿土坡而建的二\三層建筑。從正房兩側耳房有磚梯上去,從外面看則好像是三個院子逐層后退的疊摞在一起,站在最低的院子里仰視,蔚為壯觀。這個景觀最明顯的是在成均偉望院。也是目前很多介紹師家溝的圖片里經常出現(xiàn)的場景。所有正房和偏房均為高大的石窯洞形式,堅固耐用而且冬暖夏涼。在正房外立面上、屋檐下等處多有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保存完好,掉色后的原木基本呈現(xiàn)深褐色,更添滄桑。據統(tǒng)計村里還有木匾158處,磚牌40多處。如“東山宅”、“北海風”、“南山壽”、“敦本堂”、“清白家風”等等。透雕的“尚志”木門罩子上的蝙蝠、如意造型尤其精細。
師家溝現(xiàn)存比較完好的院落還有14個。在村東南和西北坡上相對集中,如大夫院、瑞氣凝院、務本院、鞏固院、妙善院等。院門均開在西南角處,也是一個特色。師家溝的大部分院落因為地處偏僻,大多房主已經搬遷,房屋得不到修繕而日漸破敗。更讓人擔心的是,由于住戶稀少,有文物價值的房屋構件損失嚴重。一個大宅的門樓柱礎被盜,只是靠紅磚支撐著。房主要大哥也很無奈。目前,地方政府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施工單位是來自北京的一家公司。我在務本院里看到,他們的工作是嚴謹?shù)?,對每根卸下的木料都進行了標記。
出村,牌坊外遇到一位師大爺,正在給家養(yǎng)的幾只山羊打水。老人說幾個大院子政府征收后正在維修,未來開發(fā)旅游。我說,“等旅游搞起來,您家的條件就好了!”大爺聽了很高興。當然我也有擔心,期待未來的師家溝古民居,能夠保持原有的滄桑和古韻,不要被現(xiàn)代商業(yè)銹蝕了風骨。
我在村口等車,又和幾位曬太陽老人聊了會。小村至今沒有飯館,也沒有旅店。一切平靜如水。這份寧靜或許不久就會成為難得的回憶。
不久,從汾西縣城方向開來一輛小轎車,我招手搭上車,繞過無數(shù)黃土溝壑,回到了國道上的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