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稱之為“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海頓,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偉大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作品74 第3號弦樂四重奏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晚期作品之一。本文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曲式,作品結構,各聲部運用,創(chuàng)作特點,和作品風格的分析來呈現(xiàn)這部作品中海頓特有的和創(chuàng)新的寫作特點和其獨特的音樂風格,給廣大音樂愛好者、演奏者、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頓;弦樂四重奏;曲式結構;作品風格;寫作技巧分析
[中圖分類號]J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7-0013-03
\[作者簡介\]劉瓅元(1986—),女,吉林長春人,博士,浙江音樂學院教師。(杭州310020) 約瑟夫·海頓作為西方古典音樂時期最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為室內樂創(chuàng)作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他大量的弦樂四重奏作品被奉為經典。他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作曲手法將弦樂四重奏作品在他的時期帶到一個新的高度,被后人尊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他在18世紀創(chuàng)作的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樂作品與同時期的偉大作品,如巴赫的賦格,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歌劇,維瓦爾第的協(xié)奏曲直到今天都是古典音樂演奏的核心曲目。奠定了之后被人們稱之為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風格,為后世的作曲家們在作品質量,風格,內容,曲式,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建立了標準。尤其是他晚期作品中的和聲進程大量運用了變化音和弦,為浪漫時期的和聲體系建立了基礎,并引導了潮流。
海頓一生中共有四個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作時期,他的晚期四重奏作品在保持他特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同時,嘗試了很多在當時看來是創(chuàng)新的寫作手法。作品74 第3號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于他最后的一個創(chuàng)作時期。在一次去倫敦的旅行中,海頓被那里龐大且輝煌的音樂廳所震撼,并迸發(fā)了給予弦樂四重奏更大音量的創(chuàng)作理念。 作為海頓的晚期作品,作品74號第3號弦樂四重奏也必然受到了這一理念的影響。不僅僅在音量的要求上有所提高,海頓對組成這首作品的所有元素都做了加強。對比海頓之前的弦樂四重奏來說,這首作品更加壯麗。接下來,讓我們從一些細節(jié)來探討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
作品結構方面,第一樂章采用了奏鳴曲式, 由“呈示部” “展開部”和“再現(xiàn)部”,三大樂段依序組成(ABA)?!俺适静俊保ˋ段)前有一個8小節(jié)的引子,以建立在g小調的琶音式三和弦上的跳躍式音樂動機開始,并持續(xù)4小節(jié),最后解決到屬級D大調和弦上。呈示部從第11小節(jié)開始到78小節(jié)結束,由大提琴輕聲從g小調地引入,逐漸轉調到降B大調。在雙縱線后,“展開部”(B段)從79小節(jié)以c小調開始,逐漸轉調到f小調,直到168小節(jié)結束。在“再現(xiàn)部”開始前,呈示部最終轉調到G大調,以便于引出呈示部的主題再現(xiàn)?!霸佻F(xiàn)部”(A’段)從169小節(jié)開始,旋律始終保持在G大調直到192小節(jié)“再現(xiàn)部”結束。 隨后,一個長度為5小節(jié)的“小尾聲” (codetta)作為第一樂章的結束。
在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中有很多細節(jié)體現(xiàn)了海頓特有的創(chuàng)作特點。雖然海頓的作品主要用于取悅他的贊助者,但他善于運用與音樂主題相關的變奏形式來豐富每個樂段的內容。這樣的效果是不僅使作品的曲式更加鮮明,更使他在保持各聲部技巧平衡運用的同時獲得足夠的空間發(fā)揮他特有的幽默感。如例1: 在開篇的引子中,四個弦樂聲部同時在每小節(jié)的后兩拍演奏跳躍式的短倚音。這種舞曲元素的,上升式短倚音體現(xiàn)了海頓作品中特有的幽默感。四個樂器同時在不同音域演奏相同的內容也體現(xiàn)了海頓音樂中的民主特性。與此同時,所有聲部同樣主動演奏向上進行的,建立在琶音式和弦上的旋律也是一種海頓典型的風格。
例1:
在8小節(jié)的引子之后,海頓給所有聲部寫了整整兩個小節(jié)的休止符,這也同樣是海頓最喜歡的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隨之,大提琴演奏在g小調上的琶音后,另外三個高聲部演奏密接和應樂段(stretto),分別以三個入口的演奏呈示部的主要音樂動機。第一個主要動機入口有中提琴聲部在12小節(jié)呈現(xiàn),第二個入口由第二小提琴在14小節(jié)呈現(xiàn),最后一個入口由第一小提琴在16小節(jié)呈現(xiàn)。
例2:
海頓在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中運用單主題寫作方法,也就是說整個第一樂章只呈現(xiàn)一種音樂的想法和主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呈示部的第一個音樂主題來自于引子的音樂動機,并且在發(fā)展部中,海頓將引子和主題和呈示部的主題相結合,來保證當音樂發(fā)展到更加讓人激動人心的時候同樣傳遞相同的想法。
第二樂章海頓采用了兩段式曲式(Binary Form),并運用“明暗對照法”寫作技巧,也就是說將大調和小調不通過過渡直接放在一起來交替體現(xiàn)明亮和黑暗兩種色彩。第一段(A段)是從開始到22小節(jié)結束:開始于E大調,之后轉調到b小調,最后結束在E大調。第二段(B段)是從23小節(jié) 到37小節(jié):開始于e小調,最后轉換到C大調。第一段的再現(xiàn)(A’段)從38小節(jié)開始到59小節(jié)結束:開始并且結束于E大調。隨之,一個4小節(jié)沿長度的收尾從60小節(jié)開始到64小節(jié)結束:開始于B大調(E大調的屬級音),結束在E大調。
海頓在第一段再現(xiàn)(A’段)給低聲部樂器非常簡單的和聲設計,為第一小提琴充滿變化音色彩的,詠嘆調式的旋律創(chuàng)造了很大的自由度空間。
例3:
作為三對二(Hemiola)寫作手法的專家,海頓非常喜歡三對二和切分音,我們經常能夠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它們。在這部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中,海頓在69小節(jié)的最后一拍寫了力度記號“f”, 并在70和71小節(jié)的第二個八分音符上寫了“fz”。通過減弱70和71小節(jié)正拍的威力,海頓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第一小提琴和其他聲部間的三對二,使得音樂能夠被推動并向前發(fā)展。
例4:
海頓在這部作品的最后一個樂章67到70小節(jié)間上升的旋律中運用了切分音。海頓經常組合切分音和上升的旋律來創(chuàng)造輕盈、戲謔的、向前發(fā)展的音樂感覺。
例 5:
這部作品的最后一個樂章帶有吉卜賽風格,受到Tost弦樂四重奏的啟發(fā)和影響,海頓在他的弦樂四重奏創(chuàng)作中期便開始創(chuàng)作帶有吉卜賽風格的音樂。 這種音樂的特點是每個小節(jié)帶有很厚重的正拍。
例6:
值得注意的是,海頓在最后一個樂章中創(chuàng)作的有五個入口的密接和應(Stretto)樂段。 這不僅體現(xiàn)了海頓在創(chuàng)作重奏音樂作品中的民主理念,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超凡的作曲技能。第二小提琴在54小節(jié)帶起拍的地方演奏了第一旋律入口,接著下一小節(jié),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域演奏了相同旋律的第二入口,之后是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入口,第五入口由小提琴接回來。
例7:
海頓雖然不是第一個歐洲弦樂四重奏的作曲家,但卻是在這一風格創(chuàng)作中第一位創(chuàng)造大量偉大作品的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的交響樂作品在當時主要用途是給聽眾們音樂的享受,但他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主要是寫給音樂愛好者們在家里和朋友們自娛自樂的。 所以他的作品更多是為演奏者譜寫的。海頓的g小調第五十九弦樂四重奏 “騎士” Op74 No3包含了很多他典型的作特點。例如三對二,切分音,半音階式的豐富色彩,海頓是音樂幽默,吉卜賽音樂元素,和單主題,等等。 當我們有機會演奏這首作品的時候,我們需要對他的寫作風格和作品的特點有一定的概念作為指導。作為演奏者,我們有責任將這些特點盡可能地呈現(xiàn)。
\[參 考 文 獻\]
\[1\]J·彼得·伯克霍爾德,唐納德·杰伊·格勞特,克勞德·V·帕利斯卡. 西方音樂史[M].倫敦:W·W Norton Company,2010.
[2] 丹尼爾·哈茨. 海頓、莫扎特、和維也納學校[M].紐約:Norton, 1995.
[3] 弗洛伊德·格拉芙,瑪格麗特·格拉芙. 約瑟夫·海頓弦樂四重奏[C]. 牛津:牛津大學,2006.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