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皮影戲是一個古老的影戲劇種,歷史悠久,演出多與歲時節(jié)日密切相關(guān)。每逢重大節(jié)日、村鎮(zhèn)廟會或喜事集會,民眾都要請皮影戲班來助興。皮影戲裝備簡便易行,價格低廉,易于人們接受,繼而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一種風俗習慣。這種興起于農(nóng)耕文明時期的皮影藝術(shù)來源于民間,服務于廣大農(nóng)村,一直以來深受到老百姓喜愛,本文從所掌握的資料中概括出山西影戲的民俗功能,揭開其昌盛千年的本質(zhì)動因。
[關(guān)鍵詞]山西;皮影戲;民俗;功能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1-0085-03
山西皮影戲是一個古老的影戲劇種,歷史悠久,流布范圍廣。這種興起于農(nóng)耕文明時期的皮影藝術(shù)來源于民間,服務于廣大農(nóng)村,一直以來深受到老百姓喜愛。
山西皮影戲演出與歲時節(jié)日密切相關(guān)。解放前,每逢重大節(jié)日、村鎮(zhèn)廟會或喜事集會,民眾都要請皮影戲班來助興,皮影戲裝備簡便易行,價格低廉,一般家庭都能接受,繼而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一種風俗習慣。筆者根據(jù)所掌握的資料概括出山西皮影戲的兩大主要功能,即宗教功能與娛樂功能。
宗教功能
山西自古以來,民風淳樸,鄉(xiāng)民們?nèi)粘龆鳎章涠?,過著靠天度日的生活,在他們的心中時刻祈望有一種超自然的神靈能夠保佑現(xiàn)世,攘除災禍。因此宗教信仰和迷信風俗盛行不衰,可以說教門不論道釋,偶像不分神佛,只愿有求必應,安居樂業(yè)即可。這種現(xiàn)實的功利性賦予皮影戲神性的功能。在孝義,碗碗腔影戲常被認為具有敬神的功用,通過演戲的形式祈雨、酬謝神靈、再祈恩賜等,希冀得到上蒼護佑,免除災患。影戲演出通過藝術(shù)的表達形式滿足了民眾的內(nèi)心夙愿??梢哉f,皮影戲的功用已經(jīng)滲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扎根在了民間,并成為一種信仰。
影戲里面有很多影人被賦予“神性”功能,具備了避邪禳災的威力。甚至影戲演出時用過的影幕也被賦予相似的能力。人們一般認為,當具有“神”性的影人走過影窗的時候會在影幕上留有靈異,具有驅(qū)邪的作用,用帶有靈異的舊影幕給孩子們做衣服,就能保佑孩子百病不生,達到祛病的目的。如果演出的是紙窗影幕,村民們待影戲演完后,便爭著去買做影窗的麻紙,將其帶回家,裝進孩子的棉衣被中,或用紅布裹起系上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可以祛病消災,不用再擔心孩子中邪或有邪氣了。尤其是家中有不好帶,易生病,晚上愛哭鬧的孩子,家人們更是早早地期盼皮影戲的演完。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民間多神信仰非常普遍,宗教也因此變得極為復雜。宗教作為歷史時期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已經(jīng)深深地浸滲到了老百姓思想中,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起居。皮影戲與宗教文化的關(guān)系,也日益凸顯,主要體觀在所表現(xiàn)的宗教典籍、神仙故事、佛道思想以及各種儀式活動中。在山西皮影戲中,佛教故事及信仰對影戲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比如輪回思想、因果報應觀就體現(xiàn)在不少影戲的劇目里,在孝義皮影戲的一些劇目中就穿插有“游地獄”的戲份兒,強調(diào)了地獄觀念。如《大仙山》《葵花鏡》等。皮影地獄圖有:鬼門關(guān)、烤焙、枉死城、推磨、鋸解、灌迷魂湯、油鍋炸、上刀山、轉(zhuǎn)生皮等。
這種尋求上天或神靈護佑,希望往生或吉利的樸素思想,是過去統(tǒng)治者任意剝奪欺壓百姓,致其處于社會底層,在遇到困難和災難時,處于無助之時尋找心理慰藉的一種體現(xiàn)。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三種演戲形式,表達不同的心理需求。
還愿戲。早前,不少民眾遇到天災人禍,束手無策,總愛祈求神靈保佑,祈愿時,又唯恐神靈不肯施惠賜恩而有所懈怠,往往許下將來酬謝的心愿。那時在缺乏娛樂生活的鄉(xiāng)親心目中,許唱一兩本戲就是最好的禮物了,既酬謝了神靈,也娛樂了街鄰四坊。倘若偶然的機緣,許諾變成現(xiàn)實,必須兌現(xiàn)諾言,償還心愿,但唱何類型戲就要看自己的家底了,大戲排場闊氣,但費用高,窮人請不起,于是價格親民的皮影戲便成了民間常用的酬神禮品。
會戲。即以廟會戲的形式酬神,了還俗愿,它以廟觀或街區(qū)的會期為準,代表以集體為單位活動,訴求集體的利益為上,與還愿戲的個人行為有所差異。通常答謝或祈求菩薩及眾神靈保佑區(qū)域內(nèi)平安吉祥,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演會戲的廟會有觀音會、娘娘會、放生會、土地會、財神會等。觀音會通常會隆重一些,觀音在民間被認為是救苦救難的化身,素有觀音救八難之說,會戲每年會舉辦三次,分別為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傳說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誕生之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經(jīng)過修行得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飛升之日,故有三次。。這三次是觀音菩薩一生中重要的三個時刻,有不同的意義,都要紀念演影戲,糾首(組織者)點的劇目多是觀音顯靈救助之事,會在人們最無助的時候現(xiàn)身救難,如《收紅孩兒》《通天河》等。大多數(shù)廟宇每年均有廟會,在會期當中都邀請戲班唱戲。民國十八年( 1929 )《翼城縣志》記載
翼俗,城關(guān)商家均于是日用色布搭神棚,飾以鮮花,五彩門樓,極為壯觀。沿街搭布臺,唱皮人小戲,而大戲亦有之,至少不下十余臺。市面游人往來觀看,擁擠不前,頗為熱鬧。:七月二十二日,是本縣財神大會,按照翼城舊俗,城關(guān)的所有商家要用彩布搭戲臺,之上遍插鮮花,五彩門樓,景象壯觀,大小戲全唱,皮影小戲沿街都是,場面熱鬧,人山人海。既“娛神”,又“娛人”。
會堂戲。當人們遇到喜慶、祥瑞之事時,都要請皮影藝人到家里唱戲,即為“會堂戲”,也就是唱堂會、慶賀戲。當時富庶的家庭在祭祖、祝壽、婚嫁喪葬時要演影戲,生孩子、過滿月也要演影戲。由于皮影戲演出裝備輕便,人員又少,費用較大戲低廉,家庭條件不錯的,只要家有喜事,為圖個紅火,就請皮影戲班唱幾場,以表慶祝??傊瑹o論是出于慶賀還是祝壽的目的邀演皮影戲,都在本質(zhì)上暗含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樸實企盼,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把自己的心聲與神靈對接,得到眾神靈的現(xiàn)實護佑,保佑家庭人丁興旺,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民眾帶有不同目的宗教寄托、訴求是皮影戲民俗功能最原始、本質(zhì)的體現(xiàn)。[LL]
娛樂功能
皮影戲是戲劇的一種,作為一種表演藝術(shù),它的誕生首要的目的是滿足民眾的“信仰”。其次,作為一種特殊的戲曲,皮影戲的功能又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功能當屬娛樂了。人“癡迷”于影戲,古以有之?!稏|京夢華錄》卷六記載:在京城的瓦肆里,包括皮影戲在內(nèi)的演出深受人們喜愛,每到演出的時候,場內(nèi)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觀眾看戲,風雨兼程,不畏寒暑,每個影戲棚子里觀眾如云,天天如此。父母們在每條街巷口都搭影戲棚子,供本坊兒童觀看,以免亂跑走失。當時京城人們的娛樂生活是這樣,而生活在偏遠農(nóng)村的廣大老百姓娛樂生活本就貧乏單一,看影戲無疑填補了這一娛樂空白,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扮演了重要的娛人功能。
民眾對娛樂情趣的追求是其最大的心理期待,他們不在乎探究所謂的藝術(shù)內(nèi)涵與文化底蘊,而在于獲得一時的快樂與滿足,找個樂子而已。人戲與影戲相比,同樣具有愉悅?cè)诵牡淖饔?,但后者演出中還可以表演騰云駕霧、翻江倒海、升天進宮、飛禽走獸、斬妖除惡、斬首砍頭等“特技”。大戲臺上根本無法完成的那種血淋淋、千變?nèi)f化的情節(jié),影戲中都可以實現(xiàn),藝人們可以根據(jù)演出劇本需要雕刻任何角色。皮影戲登臺演出可補大戲演出之不足,娛樂性大大增強。好的劇本加上富有韻味的演唱和精湛的耍簽技巧,能使看似平面的皮影猶如靈魂附身,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喜怒哀樂俱全,不比真人演出的大戲缺少感染力。入了戲的觀眾,照樣用情投入,歡笑陡起或涕淚交加、手舞足蹈,全在戲中。民眾通過觀看影戲,還可以從戲文中獲得世間倫理、人情世事、歷史典故等大道理,都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山西影戲劇目及其豐富,劇情曲折,劇本創(chuàng)作與改編基本靠民間藝人自己進行。專業(yè)人員或文人雅士沒有參與進來,保持了民間藝術(shù)來自民間、服務民間的本色。因此,其遣詞造句與唱腔伴奏貼合一體、故事情節(jié)設置更符合普通百姓的審美與心理需求,尤其注重體現(xiàn)影戲的娛樂功能。早期孝義皮腔影戲劇目多以神仙鬼怪居多,特別是封神故事,如《凍岐山》《黃河陣》《八仙鬧東?!返?,這些劇目充滿打斗場面,娛樂看點多,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一直以來頗受小孩的喜愛。清末,素有“以聲傳情,以唱制勝”出名的碗碗腔影戲傳入山西后,一大批直抒胸臆、抨擊社會現(xiàn)實的劇目,以情節(jié)跌宕,扣人心弦的演出,與觀眾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加上其唱腔幽雅、旋律婉轉(zhuǎn),行腔時真假聲混合使用,尤喜用襯字“咦”唱出翻高八度的假聲拖腔,最吸引人期待。碗碗腔劇目以悲歡離合、兒女情長的情感劇為主,如《五花馬》《白陽河》《金碗釵》等。光緒年間,孝義大成園影班張林保掌簽技術(shù)嫻熟,唱功深厚,尤其擅長演悲歡離合、牽腸掛肚的情感劇,成為女人們的最愛。如《逼塵珠》《九連珠》《觀音堂》等。當年,孝義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一批極富特色的皮影班社,如井潤元善唱閨門戲,人稱“小姐班”;李付德專演幽默喜鬧劇,贊為“哈哈班”。這些藝人的演出妙趣橫生,極大地豐富了鄉(xiāng)村民眾的娛樂生活。[BW(D(S,,)][BW)]
在晉南,影戲同樣成為民眾的娛樂談資,其中有“七十二臺皮影箱,滿城都聽碗碗腔”之說,可見其盛況空前。
皮影戲依托民間豐富的文化活動而生存延續(xù),經(jīng)千年傳承,給民眾帶來信仰和娛樂的滿足。其娛樂精神與傳統(tǒng)大戲一脈相承,追求滑稽逗笑、詼諧幽默的嬉戲情趣,表演者充分利用掌簽技巧,制造各種笑料,給人帶來無盡的輕松和愉悅。更重要的是,影戲的娛樂性是由民眾自己營造出來的,它契合了觀眾最真實、最樸素的精神追求。戲劇的故事內(nèi)容、唱腔音樂、言語逗笑充滿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通過外在表演來傳遞審美愉悅。總的來說,無論是影戲的滑稽逗笑、煙云特技、牽腸掛肚,還是它的戲劇精神,無不體現(xiàn)出娛樂的文化特征。這種世俗的歡樂,代表著民眾的一種生活追求和感知外部世界的態(tài)度,在滿足自身心理訴求的同時,將其視為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無論是歲時節(jié)日的集體狂歡,還是個人的酬神還愿,民眾已習慣于為此付出戲金與時間,他們在精神上對影戲有了一種依賴和期待,促使其技藝流傳,香火不斷。
[參 考 文 獻]
[1]侯丕烈.孝義皮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孝義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孝義縣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3]魏立群.中國皮影藝術(shù)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江玉祥.中國影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康保成.中國皮影戲的淵源與地域文化研究[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