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社科系,云南 芒市 678400)
【摘要】:當前,學術界對國內(nèi)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研究,主要多限于傣族,其他幾個少數(shù)民族幾乎鮮有專門的研究。本文專門探討戶撒阿昌族的佛教信仰。
【關鍵詞】:戶撒;阿昌族;南傳上座部佛教;信仰
德宏有五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南傳上座部佛教是德宏境內(nèi)傣、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德宏阿昌族約3.39萬,主要聚居在戶撒、曩宋、九保三個阿昌族鄉(xiāng),其中戶撒的阿昌族全部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一、戶撒概況
戶撒地區(qū),即廣義的“戶撒”,傣語稱為“勐撒”,當?shù)胤窖越小皯羧鰤巍?,指現(xiàn)在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全境,目前是我國最大的阿昌族聚居區(qū)。戶撒地區(qū)上座部佛教文化蔚為壯觀,風光旖旎,奘房眾多、佛塔林立,被譽為“佛祖的后花園”。戶撒壩地處中緬邊境,國境線長4.35公里,東南隅與緬甸相接。
明清時期,戶撒由賴、況(蓋)二姓土司分別統(tǒng)治該盆地的北部和南部,習慣上稱前者為戶撒,后者為臘撒。正如《中緬之交》所說:“邊陲高山中藏二小長官司,曰戶撒、臘撒,共占一谷,撣人稱之為勐撒,是谷為阿昌所居,族人無多,不見于他鄉(xiāng)?!睉羧龊团D撒在地理上并沒有明顯的界線,但在明朝初年至新中國成立的數(shù)百年間,因為分別由不同的土司統(tǒng)治,兩地的阿昌族群眾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區(qū)劃認同,當?shù)厝硕记宄刂滥莻€村寨屬于戶撒,那些村寨屬于臘撒。兩地阿昌族服飾有著顯著的不同,語言上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他們語言相通,生產(chǎn)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都是相同的,又因為現(xiàn)在戶撒、臘撒同屬于戶撒阿昌族鄉(xiāng),因此,外人都習慣用戶撒來指代戶撒和臘撒。
二、戶撒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的歷史
阿昌族聚居的戶撒地區(qū)地處祖國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靠近古代中國通往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的西道。而且,歷史上還多次被緬甸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的入侵,因此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都受到緬甸的影響。先后有孟族、緬族、傣族等族群在不同的時代將佛教文化傳入這一地區(qū),然而早期孟人和緬人傳入的佛教沒有留存下來,當前戶撒阿昌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是經(jīng)由傣族傳播的。
傣文史料《勐撒史》記載了薩通(Thaton,又譯作:直通)國王“莽撒”(即王子)于佛歷1470年(公元927年)占領了戶撒地區(qū),便以“莽撒”命名,后因“莽”和“勐”音近,而“勐”又是“地方”之意,后人便以“勐撒”稱之??梢姡叛龇鸾痰拿先嗽诠兰o初期曾經(jīng)到達過戶撒地區(qū),我們也由此推測出佛教大約在那時傳入戶撒地區(qū),而且是由孟人傳入的。盡管這些傳說有牽強附會的成分,但我們從中也可以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公元前304-232年)統(tǒng)一印度(公元前261年)以后,定佛教為國教,他還把許多宗教代表團派到遙遠的異國傳教,其中一個僧團到了蘇瓦納布米(金地),使當?shù)鼐用窀男帕朔鸾獭LK瓦納布米的都城就是下緬甸的直通,直通王國是孟族人建立的國家,傳說中王子率領民眾應該不是阿昌族而可能是孟族。當然,這些人后來融入到了阿昌族之中也是可能的。由此可知阿昌族的佛教信仰與直通的孟人有關。
繼孟人之后,又有緬人把佛教傳入戶撒地區(qū)。戶撒地區(qū)的佛教傳入與緬甸蒲甘王朝阿奴律陀國王對僧團凈化有關。哈威《緬甸史》說:“阿利教教徒之生路被斷絕,乃有甚多還俗為良民者,亦有被國君貶為奴隸者,亦有被迫改奉新教者,顧其間有若干地位較高之徒,弄權已慣,勢必有所抗拒,將有害于阿羅漢之生命,阿奴律陀乃放逐之,為數(shù)不少,期間有多名前往撣國(包括德宏地區(qū)),途中曾與押解彼等之禁衛(wèi)軍斗爭?!蹦切┍或屩鸬陌⒗吞拥搅酥芯掃吔绲拇鲎褰y(tǒng)治的區(qū)域,阿昌族聚居區(qū)戶撒壩,傣語稱為“勐撒”,是撣傣民族統(tǒng)治的“九撣邦”(Kawshanpye)之一勐卯邦(今瑞麗)的一個勐,因此可以肯定,其中一些逃亡的僧侶來到了阿昌族聚居的戶撒地區(qū)。由此可以推斷,十一世紀時,亦有佛教從緬甸傳入戶撒地區(qū),但此時傳入的不一定是上座部佛教,而可能是放蕩不羈的阿利教(傣語稱擺奘)。當時逃亡來到戶撒的僧人應該是驃人(緬族的前身),阿昌族和緬族同屬一個語支民族,有民族上的親密關系,當緬僧前來傳教時,阿昌族較之傣族更容易接受佛教。
《明史土司傳》說:“(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莽應里分道入犯,一入遮放、芒市,一入臘撒蠻顙,一出杉木籠,并出隴川?!笨梢?,大約從十一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幾百年間,緬人都承擔了給阿昌族傳播上座部佛教的任務。
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戶撒地區(qū)的歷史悠久,但它最終能傳播發(fā)展,成為這一地區(qū)的阿昌族普遍信仰的主導宗教,卻與傣族有著密切的關系。傣族是中緬邊界地區(qū)的主體民族,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先進,方國瑜《擺夷地瑣記》說:“今滇邊民族中,以擺夷文化程度為最高,智慧不讓漢人,且性和平,粗具政治組織,所居住多肥沃之區(qū)”他們長期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對居住在這一區(qū)域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產(chǎn)生了較深厚的影響。
早期,中緬邊境地區(qū)的傣族和阿昌族大體上是一起接觸到孟人和緬人傳入的佛教,傣文史料《舍本勐宛》中說:“佛歷1580年(公元1036年),莽達良在隴川曼弄塑佛像三尊,大象一頭”。公元十四世紀,早已信奉佛教的緬人還在碑刻中用“敵提”(ditti,意為異教徒)這個詞來稱呼撣傣民族。到了十六世紀,上座部佛教才逐漸成為中緬邊境地區(qū)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這與緬甸東吁王朝(公元1531-1752)的興起有很大的關系。東吁王朝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其版圖較之蒲甘王朝全盛時期還要廣闊。東吁王朝強盛時期,不斷把勢力擴張到我國西南邊境,并對這一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毒挼槭贰氛f:“云南境內(nèi)的一些土司表示效忠莽應龍。他把適合于撣人封建社會風俗習慣的緬人習慣法引入撣人國家,但最為重要的是他把小乘佛教引入撣人地區(qū)。莽應龍禁止把人和動物當作犧牲,在人居住的地區(qū)建造了成百所寺院,鼓勵緬甸本土僧侶去那兒定居。他們散發(fā)了成千份佛教經(jīng)典,規(guī)定在休息日把村民集合起來學習佛教經(jīng)典作為一項義務?!薄睹魇吠了緜鳌芬舱f“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緬兵至隴川,入之。岳鳳遂殺士寧妻子族屬,受緬偽命,據(jù)隴川為宣撫。奉瑞體以拒中國。于是木邦、蠻莫、隴川、干崖諸蠻,悉附緬?!本挼樵谲娛虑秩氲潞甏鲎宓貐^(qū)期間,大建佛寺佛塔,并鼓勵緬僧在這一地區(qū)傳教,從而促進上座部佛教在這一地區(qū)的蓬勃發(fā)展。佛教逐漸成為了傣族普遍信仰的宗教,也受到傣族土司的推崇。
《萬歷野獲編》之《夷酋好佛致禍》條稱:“麓川本名平緬宣慰使司,其俗無不喜佛教?!敝茉S谇∪辏ü?767)隨軍由龍陵入芒市,經(jīng)遮放、畹町至木邦沿途見到不少緬寺和佛塔,他在《從征緬甸日記》說:“崇尚佛教,每至大村寨,或土司后居,必有緬寺、浮屠、上懸白紙幡竿”至此,上坐部佛教已經(jīng)完全傳入了包括戶撒地區(qū)在內(nèi)的整個德宏地區(qū)。而這時戶撒、臘撒土司與隴川、干崖、南甸、盞達、遮放傣族土司家族相互聯(lián)姻,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政治聯(lián)盟,他們對中央王朝自稱漢族,對他們的上級傣族土司則又自稱是傣族,實際上,他們無論是血緣上還是文化上都是高度“傣化“的群體。大約在清代中期南傳上座部佛教迅速成為了戶撒阿昌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參考文獻:
[1]云南省隴川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隴川縣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76.
[2] (英)美特福.中緬之交(伍況甫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123.
[3]宋立道.神圣與世俗一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