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xué),山東 青島 266590)
【摘要】:英漢修辭格對比是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英翻譯中的重難點。本文通過對英語與漢語中的修辭格分析對比,以《紅樓夢·金陵判詞》的原文以及大衛(wèi)·霍克斯和楊憲益的譯文為例,試圖對英語和漢語的修辭格的比較研究,探討對英漢修辭格的翻譯,從而在翻譯過程中促進譯文的質(zhì)量,進而針對英漢修辭格的翻譯提供合理的翻譯方法和策略。
【關(guān)鍵詞】:修辭格;英漢對比;翻譯方法;“金陵判詞”
修辭格是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能讓語言更有活力,是有效增強語言感染力的一種藝術(shù)。修辭格的作用在于修飾語言,提高語言表達效果,讓語言讀起來更優(yōu)美。在翻譯修辭格過程中,我們要首先考慮文本的語言特點以及漢英兩種文化在修辭格方面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并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選用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
一、修辭格概述
修辭格,是通過修飾、調(diào)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法。在漢語言中,修辭格定義為在一種語言中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偏離語言和語用常規(guī)并逐漸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而在英語中,《新英語牛津大辭典》對修辭格的解釋是:a word or a phrase used in a non –literal sense for rhetorical or vivid effect. 從定義可以看出,漢英的修辭格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漢語修辭格十分豐富,現(xiàn)在可知的漢語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根據(jù)修辭格在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的特征,可以分為音韻類、詞義類和結(jié)構(gòu)類。英語修辭格也可以從結(jié)構(gòu)方面來進行分類,包括音韻修辭格、詞義修辭格、結(jié)構(gòu)修辭格。漢英修辭格的互譯在翻譯實踐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翻譯的角度看,修辭格可以將其劃分為可譯、較難譯、不可譯三種類型。
二、英漢修辭格對比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邏輯順序、語言習(xí)慣、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英漢修辭格之間差異較大,在翻譯過程中是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都說明了這個問題。英漢修辭格有以下三種聯(lián)系:
(一)完全不同的修辭格
1、Alliteration (押頭韻) Assonance(諧音)
英語中的Alliteration和Assonance在漢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修辭格,但與漢語的雙聲和疊韻有類似之處,翻譯時只能適當(dāng)用該方式替換。
2、Oxymoron矛盾修飾法
英語中的矛盾修飾法在漢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修辭格,翻譯時需要注意符合漢語習(xí)慣。例:painful pleasure 悲喜交加
(二)部分相同的英漢修辭格
英語simile與漢語的明喻的特點基本相同,都明確表示主體喻體的比喻關(guān)系。但并非所有simile都可以直接用漢語的明喻翻譯,有時需要用意譯或加注等方法轉(zhuǎn)換表達方式或者改變結(jié)構(gòu)以符合漢語表達習(xí)慣。Metaphor兼有漢語的隱喻和擬物等的表達,其作用也和漢語這種修辭格基本相同,翻譯時要注意對應(yīng)與轉(zhuǎn)換。
例如: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如浮云般獨自漫游。(直譯)
(三)相同的英漢修辭方式
1、擬聲詞Onomatopoeia
英漢擬聲修辭格完全相同,都是模仿事物發(fā)出的音響,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翻譯時可以直接對等替換。
2、 擬人Personification
英漢擬人修辭格完全一樣,就是把無生命的事物當(dāng)成人來描寫,把本來只適用于人的動詞、形容詞等用于寫物,使讀者感到這樣的事物具有人的屬性。
英漢修辭格分別是兩種語言文化的精華部分,在漢英修辭格互譯時,要采用靈活的翻譯方法,既要忠實于原文,忠實于原作者,又要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xí)慣,忠實于讀者。這樣才能既保持原文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又使譯入語讀者理解。
三、英漢修辭格的翻譯方法
經(jīng)過對比,英漢修辭格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并非完全相同,為了在翻譯過程中達到修辭格的表達效果,使譯入語讀者能夠理解,需采用以下翻譯方法。
(1)直譯法:英漢修辭格中的比喻形象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就可以保留原文修飾格,使讀者把中西方文化融到一起,加深理解。
(2)意譯法:原文在詞匯、語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翻譯時,無法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譯語,就要放棄原來的辭格,采用意譯。
(3)加注法:當(dāng)使用直譯和意譯均不能達到修辭效果時,采用加注譯法,能有效地幫助傳達原文的意思和神韻,還能擴展讀者的知識面。
四、以“金陵判詞”為例
“金陵判詞”中多為詩詞,其一大突出特色便是修辭格的運用。根據(jù)統(tǒng)計,十四首詩中約有修辭手法十五種,用了45處之多,包括諧音、疊韻、拆字、對偶、比喻、夸張、借代、雙關(guān)、鑲字、析字等。相比之下,翻譯后所用英文修辭格較少,楊憲益譯文中約有十一種,霍氏譯文中約有十種,包括押頭韻、比喻、對偶、反詰、夸張、擬人、移就、雙關(guān)、倒裝等。比較原詩文與兩位中的譯文的修辭格運用可發(fā)現(xiàn)以下規(guī)律:
1)對于原詩文中英漢完全不同的修辭格,比如疊韻(如:才自清明志自高,清明涕泣江邊望),拆字(如:凡鳥偏從末世來鳳,一從二令三人木休),聯(lián)邊(如:清明涕泣江邊望)等,這些都屬于漢語中特有的修辭格,在二譯文中均未保留,霍克斯多采用意譯的方法,而楊憲益則采用加注的方法。2)對于原詩文中英漢中部分相同的修辭格,如諧音(如:玉帶林中掛林黛玉,桃李春風(fēng)結(jié)子完李紈),回文(如:玉帶林中掛)和同字(如:情天情?;们樯睿┑?,盡管英文中有對應(yīng)的修辭法,但由于兩種語言文字和表達的差異,故在譯文中均未體現(xiàn)?;艨怂共捎靡庾g的方法,楊憲益多采用字面直譯。3)譯文中增加了一些英文詩中常用的修辭格,例如押頭韻:When fortune frowns,nobility means nothing(事敗休論貴,楊譯),婉轉(zhuǎn)Her sweet soul will be dis-patched to its final rest(致使香魂返故鄉(xiāng),霍譯)等。這些修辭格的補充豐富了原詩文的文學(xué)表現(xiàn)手法,更加符合英語表達習(xí)慣,易為譯文讀者接受和理解。
通過對比分析霍克斯譯本和楊憲益譯本中對“金陵判詞”的修辭格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霍克斯作為譯入語環(huán)境的譯者,多使用意譯法,使讀者更易理解。而楊憲益作為本土語譯者,多采用直譯法和加注法,旨在保持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
五、小結(jié)
通過以上分析和實例,修辭格的翻譯在英漢互譯中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可遵循。在翻譯時,我們不可能死板的使用直譯法,完全忠實于原文的修辭格,也不能完全按自己理解,忽略原文意圖。我們只能。我們需要視具體情況,采用符合譯語語言習(xí)慣的并盡可能與原文保持一致的譯語修辭格,以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fēng)格,甚至轉(zhuǎn)用另一種修辭格,以保證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正確的理解原文的修辭格。
參考文獻:
[1] 李成明,楊洪娟.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 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國南.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楊莉藜.英漢互譯教程(上冊)[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3.
[5]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張曉琳,性別:女,學(xué)校:山東科技大學(xué),專業(yè):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