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錢松喦先生的女兒錢心梅女士在回憶其父親時說道:“父親思鄉(xiāng)情切,告訴我常常一夜全是夢,夢到的都是小時候的情景。我心里明白,白天經常想的事,夢中就會夢到?!币伺d是座江南古城,山明水秀,巖石奇古。錢松喦的出生地湖墅村,前有水田,后有山巒林列,他從十三歲起輟學,邊自學邊勞動開荒種地,澆瓜灌菜,放牛放羊。在領受生活艱辛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童年特殊經歷帶來的美好,在其心靈中埋下了發(fā)奮學畫,描繪江南美景的種子。直到晚年,他還念念不忘這段經歷,經常畫南瓜、青菜、芋頭等農作物,用這些代表童年記憶的符號表達對家鄉(xiāng)的回味。
江南詩書地脈對于錢松喦山水藝術的影響
在錢松巖的題畫詩和題跋中經??梢钥吹矫鎸亦l(xiāng)有感而發(fā)的作品。1937年作的《歐山既景圖》中配詩:“蘚厓犖確入羊腸,苧藟涂遮亂疊墻。戴笠瓦缸秋釀醬,箍繩石臼夜春糧。徑通野集喜程短,地似洪荒覺日長。山背松風山嘴月,山腰窖栽構虛堂?!?982年創(chuàng)作的《歐山恬夢圖》中題詩:“青山白屋繞桑麻,齔沐慈恩愛蔑加。今日風塵千里客,幡然猶夢外婆家?!边@兩幅畫都是以其家鄉(xiāng)楊巷鎮(zhèn)上的歐山作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作品。歐山是浙蘇皖交界處的大山,山下橫貫一條大河,南岸是一片高丘延至村莊,也就是錢松喦詩中經常提到的家。畫面上歐山最高,頂上常生云氣。許多人看了畫作后總是說要下雨了,這是說錢松喦的畫得造化之神韻。但他所描繪的意境并不僅僅把眼前的景象搬到紙上,因為這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遠遠不夠。錢松喦的心中之山,既像山又不像山,是讓人通過看畫領悟聯(lián)想到記憶中的江南山水,而不是還原客觀存在的那個景色,或讓人能按圖索驥尋找到那個描繪中的山。同時“畫中有我”也是錢松喦一直追求的。有我就是有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寄托。詩中的各種意象的出現(xiàn)都反應了他對故土的懷念,如,家門前的一顆樹,老房子上的一片瓦。而畫中之境,實際是一種夢中家園的意象,是詩境的呈現(xiàn),是精神的寄托。
在《硯邊點滴》中錢松喦回憶其庭院中的兩棵棗樹,一棵歷經連年戰(zhàn)火,一棵是其年幼時栽種,在他被迫離鄉(xiāng)時,曾面對棗樹,徘徊其下,再三撫摸。當他中年回鄉(xiāng)時,以這兩棵棗樹為闊別多年終有一見的至親,為其作畫,并將當年的老宅,庭院、歐山等等看似平常的鄉(xiāng)村小景一并放入畫中,在其蒼勁溫潤的筆下流露出無限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棗樹上那個高懸的鳥巢,與樹下的老宅遙相呼應,那些在暮色中歸翔的喜鵲、與景唏噓的游子成為中詩的題眼。
1957年錢松喦坐船經過湖?途中,見大片竹林中飄出裊裊炊煙,水中鵝鴨自在游憩,婦女在河邊洗衣取水,一派人與自然祥和景象。隨口記下一詩:“嫩晴溪石蘚痕滋,雞唱云中鴨嚏陂;裊裊炊煙出深竹,山家恰好飯香時?!辈⑶译S后作畫一幅,途中云霧繚繞的深山竹林,配上一點紅衣婦女河邊洗衣的場景,頓使整個畫面生氣盎然,充滿樂趣。類似這種深山竹林的山水作品以往較多的是古代文人畫家表達自我高雅清逸的品格而作,基本以幽景為主,而錢松喦用婦女取水洗衣和后面佇立房屋的炊煙裊裊點活畫面,盡顯江南水鄉(xiāng)獨有的山林趣味。正是出于對家鄉(xiāng)田園生活的熱愛,錢松喦先生才能把各種生活題材信手拈來,并拿捏得恰到好處。
師造化與師家山
但凡學畫之人都要經過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這三個過程,錢松喦最初所師習的造化實際就是家鄉(xiāng)宜興的景,就楊巷一隅而論,周圍數十里,處處風景宜人,四繞溪流,名曰“鵝溪”,沿溪流泛舟北上,一水中分,兩邊夾山,西邊是歐山,東邊為瑯玕諸山。山不算高,但很有特點,滿山都是裸露的純黑色石頭,像墨一般,這直接給了錢松喦啟發(fā),他采用眼前造化與古人筆墨相互參照,并反復描寫體會。
錢松喦在臨摹時畫卷時沒有照本宣科,書中各種前人技法他都在生活中一一找到對應的實景,從而去真正領悟筆法的內涵。比如童年時期學樹的畫法,他經常去歐山觀察松林,發(fā)現(xiàn)歐山的松木與傳統(tǒng)繪畫的松樹不同,傳統(tǒng)繪畫的松樹干畫得像是滿身劈裂一般的一圈圈螺紋,名叫龍鱗,然后涂上赭色,這明顯是北方松林的畫法。他仔細研究歐山上的松樹皮全是瑣碎的細裂紋,而且是蒼黑色的。就此,他在畫江南丘陵時注意到了這點。對于石頭的畫法錢松喦也深有體會。從小面對家后方綿延七八里的山丘,巖石多半是沉積巖,與溧陽交界的圣塔山和歐山是典型的折帶皴,由此錢老想到了倪瓚。倪瓚是無錫人,許多人說他是“減筆關仝”。倪瓚的山水畫淡逸清遠,橫皴如疊糕,這正是太湖上的石紋特征,也是江南一帶該有的石紋特點。所以學習倪瓚的折帶皴能事半功倍,得心應手。在歐山邊上的安樂山,那些滿山黑色的裸露石頭讓錢松喦愛上了“米點”,并且根據石塊的不同把米點的橫點改成了圓點,更符合他心目中對安樂山的美感。
從作品看錢松喦山水的家山意象與筆墨情懷
新中國成立后,錢松喦先生在江蘇美協(xié)的組織下行經八個省,歷時三個月,邊走邊學,邊看邊畫,西南西北之行后,他的創(chuàng)作經驗更為豐富。雖然南北的景色特點在大領域上有著各自懸殊的差別,但他發(fā)現(xiàn)南北處處有江南,他的筆下在經過旅行之后出現(xiàn)了一大批不同地域特點的“江南”風貌作品。曾有畫家和錢松喦同游青島濟南泰山之后感觸到他的畫跡,歸于概括或有夸張,認為錢先生好像不是畫畫而是造畫。當然這里的造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概括夸張的造。認為錢松喦的筆墨技法取決于一個水字,錢老也自作詩一首以示其畫作的江南水韻之風:“難得堯天享盛名,太湖風水潤丹青。飽酣桃柳三春色,跋涉山河萬里程。探索源流追本末,豁開丘壑掇精英。演變干濕凝甘苦,處處江南見暖情?!逼鋵嵥^造的概括和夸張來自于錢老的心源,無論在哪里造畫,錢老總能發(fā)現(xiàn)那一抹鄉(xiāng)情所在,并且融入畫中。
宜興是“洞的世界”,以張公洞和善卷洞為題材的作品錢松喦先生自然不少。大多創(chuàng)作于五十年代,大大小小數十張,從不同景觀、不同角度凸顯了宜興溶洞之絕。比如《善卷洞》巧妙而自然的運用透視法,由遠及近,把畫面鏡頭拉到最遠處,將洞口置于觀眾視線的仰望處,四周草木蔥蘢,山石圍繞,用精熟的傳統(tǒng)筆墨功夫與身臨其境的細致觀察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宜興獨有的自然奇特風貌。同為溶洞題材的《張公洞》他下筆自然也是別具感情,作品不落窠臼的奇缽構圖,畫出另有洞天,畫面下方螻蟻般的小人,正對比洞內空間的巨大。錢松喦極少寫生,除簡單畫稿外,他更重視在山水實景中的感受,以及對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此畫雖然頗具寫生色彩,但仍然清晰可見他對于溶洞的獨特感受,更以罕見的甲骨文題識,寓意著錢老心中認為家鄉(xiāng)溶洞奇景能像甲骨文一樣流傳百世,同樣的題材不同的畫風面貌,這是一個畫家游刃有余的真實體現(xiàn)。
江南的宜興是錢松喦生長的搖籃,家鄉(xiāng)秀美的山川、富饒的資源、淳樸的民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這位山水大師的藝術靈性。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生長于山明水秀的江南,似在畫中住?!奔亦l(xiāng)是每個藝術家的天賦之基,是藝術成就百花盛開之根本。錢松喦先生是道藝兼?zhèn)涞?,而“唯有家山看不盡”正是他道和藝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