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秦桑曲》《寒鴉戲水》演奏特點、演奏手法等方面的分析探討,試圖引起古箏教育者和古箏學習者對古箏傳統(tǒng)曲目、古箏左手演奏技法的重視。
[關鍵詞] 秦聲;潮州箏樂;重三六;二變
[中圖分類號]J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5-0057-02
在近幾年的古箏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一種普遍現(xiàn)象,老師們的教學有忽視傳統(tǒng)古箏曲目的傾向,而是以教授現(xiàn)代箏曲為主,忽視了吟、揉、按、滑等技法。而是偏重于現(xiàn)代箏曲的教學,培訓機構(gòu)和家長只看重結(jié)果不注重教學本質(zhì)和教學效果催生了考級成風,級別攀比的現(xiàn)象。傳統(tǒng)箏曲老師教起來費勁,學生學起來吃力,不容易出效果,這樣就讓老師產(chǎn)生了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心態(tài),干脆不教或者盡量少教傳統(tǒng)作品,例如在彈七級的作品時,很多老師直接跳過《秦桑曲》和《寒鴉戲水》這類作品,《秦桑曲》是陜西“苦音”調(diào),《寒鴉戲水》是客家“重三六”調(diào)。二者的共同點是重在左手功夫,成敗也取決于左手按滑技巧。這樣的樂曲對學生的左手控弦的音準,樂曲的風格要求高,《秦桑曲》對陜西地域音樂的要求也注入其中,學生必須要有“歡音”“苦音”的音高概念,如果把“苦音”彈成了“歡音”,把“重三六”彈成了“輕三六”就讓人啼笑皆非了。而《寒鴉戲水》是潮州箏樂的代表曲目,通常以左手按滑、右手流暢的獨有演奏技法,如加花奏法等,不僅變化細膩,而且技術微妙,如果演奏者沒有很好的左手基礎,那么演奏出來的效果就達不到樂曲的要求。要么節(jié)奏錯亂,肆意歪曲,要么按滑奇異乖謬令人錯愕。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初期學習的時候,就沒有打好傳統(tǒng)箏曲的基礎,沒有很好地掌握左手技法,相反像彈《戰(zhàn)臺風》《慶豐年》這類的作品,學生的興趣就會濃很多,因為這兩首樂曲以右手技法居多,節(jié)奏感強,音響效果豐富,老師易教、學生易學。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最直接的回答是:重右手輕左手!一、重視左手
傳統(tǒng)音樂美學崇尚“大音希聲”,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即達到極致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古箏是彈撥樂曲器右手彈撥,左手輔韻,其藝術魅力很大程度上要以發(fā)揮左手的吟揉來控制音樂韻味的,其可以韻補聲, “以韻補聲”是以右手彈奏為主,左手輔之以按、滑、吟、揉等技巧來補充、豐富、美化旋律。古箏在歷經(jīng)2000多年來的發(fā)展以來,在現(xiàn)今卻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新作品的不斷涌現(xiàn),新音樂新曲風不斷多元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時期誕生了一批優(yōu)秀箏曲,如《站臺風》《井岡山上太陽紅》《慶豐年》等等,這些作品中有兩個共同特征,一是右手技能得到極盡潛力的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豐富了古箏的音響效果;二是左手右調(diào),例如《井岡山上太陽紅》中最后的復調(diào)段,顛覆了以往左手的功能,而是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讓左手和右手一樣進行快速指序的彈撥,使其左右手共同彈奏主旋律,大大提高了古箏的表現(xiàn)性能和藝術張力。這一革命性突破,贏得音樂界和古箏專業(yè)人士的一片喝彩和贊譽,各個音樂會、音樂節(jié)上,這些作品也成為被追捧的對象,古箏的新作品如雨后春筍一般欣欣向榮。古箏新作品的“箏箏日上”以及在作品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新的演奏技術、技巧,極大地推動了古箏藝術的繁榮昌盛,但是,在新作品的沖擊下,一些演奏者出現(xiàn)了盲目的崇拜,一味地推崇新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中的左手右調(diào)所創(chuàng)造的新技法新視聽,沖擊了傳統(tǒng)古箏曲目的音樂審美和音樂風格,造成了新一代的古箏學習者忽視左手“以韻補聲”的潛在危機。勇于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廣泛吸取優(yōu)秀音樂作品中的優(yōu)秀成果,引為箏用,只是我們不可顧此失彼、顧右失左,只顧旋律快速繁響,只追求音響效果的個性化和技巧化,而失卻按、滑、吟、揉的藝術感染力,失卻清麗婉轉(zhuǎn),恬淡幽雅之情趣,絕非是我們所愿意看見的,想必更不是古箏教學的初衷。作為一名古箏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和教育我們的學生和古箏愛好者,多學習傳統(tǒng)箏曲,多感受幾千年來箏曲的藝術魅力,應該海納百川,而不可顧此失彼,只管右手技法,忽視左手的按揉魅力。否則現(xiàn)在的小琴童們就只有右手的華山論劍了,而當他們需要演奏左手部分“以韻補聲”時,就會毫無概念,力不從心。
箏是以右手彈撥、左手輔以按、滑、吟、揉,以韻補聲的弦柱樂器。古箏藝術的魅力在于韻。而韻的技巧大部分需要依靠左手的技巧來彈奏。作為古箏演奏者我們必須重視左手之韻,揚古箏藝術之長,才能有纏綿抒情, 凄楚悲切的古箏音樂,才有“秦桑” “寒鴉” 們的綻放。
二、“二變”和“重三六”的相同與相異
《秦桑曲》《寒鴉戲水》都在“二變”之音上做足了文章。沒有成熟的左手功夫是難以勝任此曲的,而這恰恰是孩子們的弱項。要把弱項變成強項,第一,先明確“二變”和“重三六”(簡稱“重六”)的基本理念,所謂“重三六”,就是相對于潮樂古譜“二四譜”調(diào)名而得來的?!岸淖V”就是潮語方言念唱“2、3、4、5、6、7、8”,相當于音樂簡譜里的“sloladoremisolla”等音調(diào)。重三六就是在二四譜“3 6”(即lami)兩個音上使用重復的技術手法,達到重二音的藝術效果;第二,傳習演奏實踐的方法技能。明確了基本理念才有左手的行為目標,掌握了按、滑、吟、揉的方法技能才會奏效,二者缺一不可。
為便于明了 “苦音”調(diào)和“重六調(diào)”的特性,將其對照如下:
1“苦音”調(diào)與“重六調(diào)”的相同之處
(―)調(diào)式音階中的si、fa兩音,都屬于 “中立音”,而不是本位si和升fa,也不是降si 和本位fa,簡譜標示為↓7、↑4。
(二)[JP3]在陜西,以為骨干音構(gòu)成的音階調(diào)式叫“苦音”調(diào),以為骨干音構(gòu)成的音階調(diào)式為“歡音”調(diào)。在廣東潮汕一帶,以為骨干音構(gòu)成的音階調(diào)式叫“重六調(diào)”,以[JP]為骨干音構(gòu)成的音階調(diào)式叫“輕六”; 二者音階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只是稱謂不同而已;
(三)↓7、↑4兩音有兩個特點,一是該兩音的律位均與古音階、新音階、清商音階不同,二是兩音都具有游移性。
(四)在古箏上都是左手按壓兩空弦而產(chǎn)生。
2.“苦音”調(diào)與“重六調(diào)”的相異之處
廣東“重六調(diào)”的↓7、↑4兩音在旋律運動中的一般規(guī)律是向上(滑按)游移;而陜西 “苦音”調(diào)的↓7、↑4兩音則是向下(滑)游移。 有了這個基本理念的認知,演奏這類曲目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行為依據(jù)。
三、變音技巧與滑揉藝術
這里主要針對《秦桑曲》《寒鴉戲水》或其同類而言,簡言之:
(―)先將6弦或3弦按壓至↓7或↑4。這是秦聲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二變之音——歡音和苦音”。“歡音”又稱“長音”,常表現(xiàn)歡快、愉悅的情緒;“苦音”有稱“哭音”常用于抒發(fā)悲苦、傷感之情。
(二)根據(jù)不同樂曲需要選擇不同的游移(按滑)取向。“苦音”調(diào)如《秦桑曲》們應向下(滑)游移;“重六調(diào)”如《寒鴉戲水》們則應向上(按)游移。這是一般規(guī)律,自然也有相反的情形就當別論了。
至于涉及左手滑揉技巧,其中學問甚深,其表情意韻,要妙精微,高深莫測,根本沒有定律可循,這與主觀修養(yǎng)、表現(xiàn)意識有關,實難以文字道出個一二三。但對于初學箏者,至少應掌握下列滑音技能:
1起音與迄音都有固定音髙;
2起音有而迄音無固定音髙;
3起音無而迄音有固定音髙。
要在↓7、↑4兩音上游移,重要的一點是, 必須先按、后彈、再游移(上滑或下滑)。否則,如果先彈而后按滑,弄不好就會把“苦音”彈成了 “歡音”,把“重六”彈成了 “輕六”。
左手之吟揉技巧,筆者以為其間小有區(qū)別。吟者,或曰顫,音波小、速度快,多用于空弦或長音,適宜于輕快活潑曲子;揉者,音波相對較大、速度相對較慢,多用于按音和“二變”之游移,適宜于深沉悲苦或婉轉(zhuǎn)纏綿的情緒,根據(jù)音樂表情需要,二者巧妙結(jié)合運用自當其趣無窮。
四、老師正確引導
孩子們學箏,既未曾專門“練耳”,又缺乏音樂“閱歷”和實踐經(jīng)驗,對于音程、 音準等專業(yè)性問題,自然無所適從。尤其面對某些傳統(tǒng)地方特色的音樂風格,幾乎全靠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師首先應從理性上使孩子們認知,“苦音”“重六”中的律位在哪里,然后從技能實踐方面授之以要領,讓孩子們心里明白,手上會奏,自然就會修成正果吧。
[參 考 文 獻]
[1]陳凌.從《寒鴉戲水》的演奏探尋潮州箏樂的藝術特點[J].樂器,2010(08).
[2] 丁雯嫻.潮州箏曲《寒鴉戲水》的演奏特點[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3).
[3] 王莉萍.潮州箏曲《寒鴉戲水》四種不同演奏版本比較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6.
[4] 尹璐,趙毅.潮州箏曲若干特征之探討[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