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平原是我國黃淮大平原的組成部分,地處黃淮平原的周口、駐馬店、商丘和信陽四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qū)。近幾年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凍害已成為豫東地區(qū)小麥持續(xù)增產的一個障礙因素。近幾年豫東小麥連年發(fā)生凍害現象,根據發(fā)生特點和癥狀表現,小麥凍害分為初冬溫度驟降型、越冬凍融交替型、早春溫度驟變型、春末晚霜型。發(fā)生特點是:越冬凍害少而輕,初冬,早春、晚霜凍害多而重。主要表現為小麥幼穗和旗葉遭到傷害,抽穗后空穎或部分白穗,旗葉葉尖干枯,葉片發(fā)黃。時間多發(fā)生在3月上、中旬,受其影響,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個別年份個別地塊,甚至因此而絕收。
一、冷害發(fā)生的原因
1、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經常出現暖冬,小麥冬季營養(yǎng)生長旺盛,返青拔節(jié)早,生殖生長發(fā)育進程提前,容易使抗低溫敏感時期與遭遇低溫時期相吻合,小麥在生殖生長階段抵抗低溫的能力低于營養(yǎng)生長時期,而處于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時期的穗分化階段,是小麥抵抗低溫冷害能力最敏感的時期,一般 4℃以下的溫度就可能對其造成傷害,造成小穗枯死等。此時正處于晚春的3月底4月初,沿淮、淮北極易受寒流襲擊,溫度甚至降到零下。小麥就會因低溫而受害,表現為抽穗后的空穎或部分白穗。周圍空曠、地勢低洼地方表現更為明顯。
2、播期偏早。隨著育種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新品種不斷被推向市場。過去以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種為主導的局面被打破,弱春性和春性品種面積擴大。農民往往不能準確掌握播種時間,播種時間偏早,這部分麥田過早通過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及早進入了生殖生長,生育進程提前,寒流襲來時容易受害。從近幾年發(fā)生的冷害麥田來看,以弱春性和春性品種居多。
二、預防措施
1、選好優(yōu)良品種,選擇具有高產、抗倒、抗旱、抗寒及抗病等優(yōu)點的小麥品種。
2、精細整地,科學施肥 在整地時增施磷鉀肥,從小麥素質上增強其抗低溫能力,氮肥提倡基追肥比為2:1。精細耕耙,推廣深耕技術,耕深應達到20厘米以下,如果旋耕應連續(xù)旋耕2—3次,且每2—3年要深耕一次。耕后要耙擦平整,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
3、足墑適期播種 根據不同品種,選擇適當播種期,并注意中長期天氣預報,暖冬年份適當推遲播種,人為控制小麥生育進程。
4、做好冬前管理,澆好越冬水 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缺,不能出現缺苗斷壟,對于澆蒙頭水的地塊,要及時劃鋤,以免地面板結而影響出苗。越冬時適時澆灌可以減輕小麥凍害,澆灌的時間應掌握在日平均氣溫0—3度為宜,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灌水量以當天滲完為好,忌大水灌溉,澆后及時鋤劃。
5、熏煙預防。預報有寒流時,可動員農戶頭天晚上在各麥田上風頭準備好麥糠等雜物,夜間12點左右點燃,雖然方法原始,但效果較好。
6、化學預防。可在小麥生理拔節(jié)時噴施多效唑,既可預防倒伏又能增強植株抗凍能力。還可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抗凍劑等,調節(jié)植株生長,增強抗凍能力。
三、補救措施。近幾年推廣應用的小麥品種,自身均具有較強的補償能力,受冷害后,可通過加強田間管理,保根護葉,延長上部葉片功能期,保持葉片正常生長,防止早衰,提高光合產物向籽粒運輸、預防病蟲害,提高粒重,充分發(fā)揮個體優(yōu)勢,協調提高群體產量。
1、及時澆水追肥。對受害麥田,及時澆水,同時畝追施尿素5-7.5千克,以促進未受害部分生長,滿足其對水分、養(yǎng)分的需求,盡可能協調群、個體生長。
2、進行葉面噴肥等。葉面噴肥不僅能夠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進籽粒灌漿,而且可以增強小麥抗逆能力,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改進品質。噴肥宜在灌漿初中期進行,可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和1-2%尿素溶液;另外,可結合噴施優(yōu)質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調節(jié)小麥生長。據試驗,以上措施可使小麥千粒重提高1-3克,增產5-15%。
3、做好“一噴三防”工作。小麥生育后期,病蟲害、干熱風等對小麥產量均造成一定影響,對受冷害麥田更應加強這方面的防治工作。根據病蟲發(fā)生情況等,及時做好“一噴三防”工作,確保小麥后期正常生長,防止病蟲危害等,盡量彌補因冷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