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準噶爾盆地南緣鹽漠帶示范基地觀測區(qū)域內植物群落的物種結構和分布特點進行調查觀測及土壤的鹽分含量分析,篩選出了紅砂、白刺、檉柳、尖葉鹽爪爪、無葉假木賊等幾種耐鹽堿植物,并在試驗區(qū)內通過人工灌溉(植苗或直播)恢復重建技術進行土壤鹽堿改良和生態(tài)恢復。結果表明:該區(qū)域土壤鹽分表聚特征明顯,土壤深度增加,輕度鹽化土壤面積逐漸增加,重度鹽化土壤面積顯著減小;通過適生植被的人工灌溉(植苗或直播)恢復重建技術,在試驗區(qū)內不同生態(tài)恢復模式下植物物種增加,地表覆蓋度有了顯著提高,對綠洲鹽堿地的植被恢復起到一定的作用,為綠洲生態(tài)重建及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選擇和對策。
關鍵詞:鹽漠帶;植被篩選;土壤鹽堿;生態(tài)恢復
國內外研究證明,通過對耐鹽堿植被的篩選,在鹽堿地上種植耐鹽植物與當前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相適應,既可有效地抑制土壤鹽分,改良鹽堿地,保持水土,恢復生態(tài),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能促使畜牧業(yè)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鹽堿地種植耐鹽植物是當前鹽堿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值得大力推廣。本研究通過適生植被的人工灌溉(植苗或直播)恢復重建技術,對準噶爾盆地南緣鹽漠帶試驗區(qū)域內植物群落的物種結構和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為綠洲生態(tài)重建及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選擇和對策。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qū)土壤鹽分含量測定
根據在準噶爾盆地南緣典型鹽漠帶進行的土壤鹽分采樣的室內分析,研究出土壤鹽分含量與1: 5土水比土壤溶液浸提液電導率的校正關系。通過對土樣的采集,使用電導率儀進行測定,建立出土壤鹽分含量與1: 5土水比土壤溶液浸提液電導率的校正模型。使用電磁感應式大地電導率儀EM38對144團試驗基地的代表性鹽漠地帶土壤鹽分進行電磁感應式調查。最后建立電磁感應式大地電導率與土壤鹽分含量的校正模型,然后根據該模型和區(qū)域調查數據解譯獲得0-20cm,20-60cm,60-100cm的土壤鹽分空間分布特征與規(guī)律。
2 結果與分析
2.1 試驗區(qū)土壤鹽分含量空間分布特征
在144團、147團分別建立了自然植被恢復實驗與示范。其中對144團試驗基地的代表性鹽漠地帶土壤鹽分進行了電磁感應式調查,首先建立電磁感應式大地電導率與土壤鹽分含量的校正模型,然后根據該模型和區(qū)域調查數據解譯獲得了0-20cm,20-60cm,60-100cm的土壤鹽分空間分布特征與規(guī)律。
在20-60cm土層,沒有出現土壤含鹽量>10.0 g/kg的鹽土類型區(qū);3.0-6.0g/kg的中度鹽化土壤為主要類型,占總面積的70.78%;6.0-10.0g/kg的重度鹽化土壤面積占總面積的5.47%;<3.0g/kg的輕度鹽化土壤面積占總面積的23.74%。
60-100cm深度土層,沒有出現土壤含鹽量>10.0 g/kg的鹽土類型區(qū);3.0-6.0g/kg的中度鹽化土壤為主要類型,占總面積的62.86%;6.0-10.0g/kg的重度鹽化土壤面積占總面積的1.09%;<3.0g/kg的輕度鹽化土壤面積占總面積的36.06%。
準噶爾盆地南緣代表性鹽漠帶土壤鹽分總體分布規(guī)律如下:各深度土層中鹽分含量為3.0-6.0g/kg的中度鹽化土壤為主要土壤類型,都占總面積的59.72%以上。
2.2 試驗區(qū)的建設
144團:采取鐵絲圍欄封育(150畝)、適當的滴灌補水、播種、移栽苗等多種技術手段,目前示范基地中的植被長勢很好,植被覆蓋度提高到50~70%,增加了植被種類。 經過3年的建設,促進了幼苗的萌發(fā)和定居,提高了植被生物量(50%以上)和地表覆蓋度(20%以上,局部地段可達40%以上)。增加了生物多樣性,試驗地內還有長刺豬毛菜、白莖鹽生草、鹽爪爪、梭梭、和檉柳等植物。通過適量補水后,提高生物量51.32%,紅砂幼苗平均每平方米增加2棵。
147團:147團試驗地土壤鹽堿非常嚴重,0~40cm深混合土樣測定PH值為10.8、含鹽量5.6g/kg-10g/kg以上。為了提高移栽樹苗的成活率,在示范點按行距5m、溝寬0.9m、深度為0.6m標準,東西方向開挖了38條溝,然后挖寬0.6m、深度為0.8m坑,移栽了檉柳苗,統(tǒng)計結果檉柳苗的成活率達到了85%。通過溝灌補水,激發(fā)土壤種子庫,恢復鹽爪爪,與人工檉柳形成群落,草本植物有灰藜、鹽生草、堿蓬、豬毛菜等。
3 結論
(1)通過對準噶爾盆地南緣鹽漠帶試驗基地的鹽堿地進行調查之后發(fā)現, 紅砂、白刺、檉柳、尖葉鹽爪爪、無葉假木賊能夠較好地適生當地的環(huán)境,是鹽堿地植被人工改良的首選耐鹽堿植被。
(2)在144團、147團試驗區(qū)內土壤鹽分總體分布規(guī)律如下:各深度土層中鹽分含量為3.0-6.0g/kg的中度鹽化土壤為主要土壤類型,都占總面積的59.72%以上。結合土壤含鹽量的測定分析,在該區(qū)域土地鹽漬化治理和生態(tài)恢復中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3)通過不同人工灌溉(植苗或直播)恢復重建技術,在準噶爾盆地南緣鹽漠帶試驗區(qū)內144團植被的覆蓋度提高了3倍多,物種豐富度也由原來的1.36提高到了1.74,多樣性指數由恢復前的0.48提高到恢復后的0.71。147團恢復后植被的覆蓋度由原來的7~15%提高到了60~85%,恢復后植被發(fā)育良好,植被以鹽生植物為主,物種豐富度提高了2倍。多樣性指數由原來的0.51提高到了恢復后的0.66。
參考文獻:
[1] 趙可夫,李法曾.中國鹽生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 (3): 57-66.
[2] 賈恢先,孫學剛.中國西北內陸鹽堿地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5, (6):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