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部的完達山南麓,以烏蘇里江為界與俄羅斯聯邦隔水相望?;⒘?,古為肅慎地,是赫哲族世居地?;⒘质械貜V人稀,是一個以農業(yè)、綠色食品產業(yè)、邊境貿易、旅游業(yè)、等產業(yè)為主的新興口岸城市。虎林市偉光鄉(xiāng)在推廣大豆“早晚密”、“精量播種”、“平播壟管”、“縮壟增行”、 “三壟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術過程中,對大豆高產優(yōu)質栽培不斷進行研究探索,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護性高產栽培技術,特別是隨著一些適宜密植的矮桿型品種的選育成功,這項栽培技術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術,即是采用合豐51號等矮桿品種,實行130厘米大壟六行(三個雙行)密植,壟底全方位超深松,壟體分層一次性施緩釋肥,原茬早播、淺播,旋轉鋤機械除草,中耕壟溝深松,機械聯合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第二年原壟種大豆、小麥或大豆。大矮密栽培實行深層和原層耕作,實現耕作水利,是旱作保護性耕作栽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大豆栽培技術進步。2012年開始在虎林市偉光鄉(xiāng)旱作經濟效益園區(qū)進行示范300畝,”大矮密”栽培兩年均畝產173.7公斤,小壟常規(guī)栽培畝產149.3公斤,”大矮密”小壟常規(guī)栽培平均畝增產34.4公斤,增產23. 04%。
一、技術效益
二、產量結構
三、栽培技術要點
1、改小壟續(xù)耕為大壟少耕栽培,實現保護性耕作。常規(guī)65厘米小壟栽培,優(yōu)點是增溫快,缺點是透風跑墑。干旱頻繁發(fā)生成為三江平原主要災害,供水是大豆高產栽培的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小垅的缺點被放大。小垅耕作對耕層頻繁碾壓,犁底層不斷加厚,土壤結構惡化,土壤微生物活動的微環(huán)境受到破壞,土體理化性狀向反面轉化,同時增加了能耗。事實表明,小壟續(xù)耕不利保墑、不利培肥地力、不利農業(yè)節(jié)能降耗,其缺點大于優(yōu)點,所以應該進行改制。把65厘米小壟改成130厘米大壟,改年年翻耙起壟,為原壟原茬卡種,長期免耕,在兩壟溝間建立土壤保護區(qū),減少外力干預,通過凍融、作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進行自然耕作,改良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每隔3-4年壟底全方位超深松一次,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耕層恒定,表層有機質含量快速提高,加之作物秸稈覆蓋,土壤抗風蝕和水蝕能力增強。同時建立了地下水庫,把多余的降水滲到耕層底部,實現蓄水抗旱,實現耕作水利。
2、采用大豆矮桿緊湊型品種密植是大豆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增長點。矮桿緊湊型品種,葉片上沖,葉片開張角度小,光合效率高,根系入深,抗旱能力強,尤其株型緊湊,耐密性強,可以密植,加之大壟通透栽培,比常規(guī)栽培提高15~21.2%,一般增產10~15%。兩年采用墾鑒豆23和合豐51號矮桿品種,生產實踐證明適合大矮密栽培,今后還應篩選植株較矮的緊湊型品種。
3、壟體集中分層集中一次性施長效緩釋肥。大豆大矮密栽培是采用機械分層集中施肥,采用部分速效性尿素和部分緩釋長效碳酸氫銨,播種同時一次性施肥,后期噴施大豆專用微肥,做到平衡施肥。大矮密栽培密度15-25%,肥料相應增加10-15%,每公頃施磷酸二銨50公斤,硫酸鉀50公斤,尿素80公斤,長效碳酸氫銨顆粒肥200公斤,混拌均勻,加大排肥量,播種時一次深施種下5厘米和8厘米,提高肥料利用率,均恒供肥,減少地表追肥氮素揮發(fā)損失。同時增加了大豆株間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光合效率,提高干物質積累量,增加大豆產量。
3、限深淺播,爭取全苗壯苗。大豆播種種子下窖,深達到3-5厘米,出苗后是一株弱苗,這是大豆出現三類苗的主要原因。三類苗比一類苗一般減產20-30%,是各地大豆栽培普遍存在的問題。大矮密栽培,要求在原茬播種,墑情好,可以淺播,同是土壤緊實,限制播種機下陷,作業(yè)時便于控制播深,在一般年份,播種深度保持1.5-2.5厘米,出苗后沒有白莖,葉寬苗肥,一類苗比例大,為大豆高產打下好的基礎。
4、旋轉鋤機械除草,避免藥害,保護環(huán)境,提高產量。三江平原人少地多,全面積大豆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劑藥害越來越重,成為影響大豆產量的重 要因素。大矮密栽培技術,在除草技術上用機械除草代替化學除草,即在大豆出苗后用機引旋轉鋤,選晴天,在田間高速作業(yè),用鋤齒將表層土壤打開,將草芽拋在地面曬死,作業(yè)1-2遍可獲得除草劑的效果,解決草荒,同時避免作物了除草劑藥害,降低了農產品的藥物殘留,還保護了土壤微生除草劑藥害,耕層土壤流行性和肥力。壟臺用旋轉鋤,壟溝和壟幫用運鋤,實現全面機械除草。
5、中耕深松技術。旋轉鋤機械除草后,進行壟溝深松,增溫防寒,同時接納降水,將多余的降水貯藏在耕層底,供當季大豆利用。進入雨季后,把大量雨水蓄到耕層底部,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澇。
6、適時機械收獲技術。當大豆莢內豆粒歸圓搖鈴時大豆機械聯合收獲,解決了人工收獲勞動強度大這一制約大豆生產的問題,解決了大豆種植面積擴大的瓶徑。大豆機械收獲同時進行秸稈粉碎覆蓋還田,不但提高土壤有機質儲含量,同時保護表層土壤,減輕表層土壤的流失。
(作者單位 :158400黑龍江省虎林市偉光鄉(xiāng)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