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yīng)用土柱淋溶試驗研究不同污泥施用量及施用方式對礦山廢棄地土壤滲入能力、pH值、有機質(zhì),以及N、P、K和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隨施用污泥量的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總氮(TN)、堿解氮(AN)、總磷(TP)、有效磷(AP)、總鉀(TK)和速效鉀(AK)含量隨之增加;土壤和污泥重量比大于5∶3時,施用污泥對紅壤AN、AP含量的增加有極顯著效果;2 cm污泥層位于土壤剖面16~18 cm處和土壤與污泥重量比5∶1的處理,基質(zhì)滲入率明顯高于其它土柱,且不同土壤與污泥重量比的處理基質(zhì)滲入率均隨時間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方差分析顯示,金屬Cu、Zn、As、Cr(+6)、Ni含量與城市污泥的施加量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相關(guān)系數(shù)r分別為0.995、0.953、0.931、0.975和0.916。城市污泥改良礦山廢棄地土壤的最佳污泥施用量為土泥重量比為5∶3。
關(guān)鍵詞:城市污泥;土壤;淋溶;礦山廢棄地
中圖分類號:S1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7-441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7.015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ludge application rate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n soil infiltration capacity,pH,organic matter,and N,K,P and heavy metal elements were studied by soil column leach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TN),total nitrogen(AN),total phosphorus(TP),available phosphorus(AP),total potassium(TK)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ludge application. When weight ratio of soil and sludge was greater than 5∶3,the sludge application had a ver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crease of AP and AN content in red soil. The substrate infiltr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soil column of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of 2 cm sludge layer located in soil profile 16~18 cm and the soil and sludge weight ratio 5∶1. And the infiltration rate decreased with time process in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of different soil and sludge weight ratio. The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metal Cu,Zn,As,Cr(+6),Ni and the amount of urban sludg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were 0.995,0.953, 0.931,0.975 and 0.916 respectively. The optimum sludge application rate of the urban sludge modified mine wasteland was the soil-mud weight ratio 5∶3.
Key words: urban sludge; soil; leaching experiment; minie wasteland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污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地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污水處理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shè)、運行,污泥的產(chǎn)生量大幅度增長。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中國的污水處理廠有800余座,城市污水處理率為50%~60%,年產(chǎn)生活污泥為300~400萬噸(以干重計)[1-3]。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寄生蟲、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zhì),如果隨意處置會導致嚴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實現(xiàn)污泥的無害化處理是當前亟需解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是人們迫切關(guān)注的問題之一[4-6]。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用污泥改良土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退化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和提高土壤肥力。孟繁宇等[7]通過孵育試驗和淋濾試驗發(fā)現(xiàn),施用脫水污泥可有效改善鹽堿化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且土壤中重金屬主要以殘渣態(tài)存在,遷移的風險較?。煌衾虻萚8]通過盆栽試驗發(fā)現(xiàn),施用生活污泥能顯著增加灘涂土壤的有機質(zhì),降低灘涂土壤的pH值,對灘涂土壤可溶性總鹽含量的影響不顯著;柏彥超等[9]通過田間小區(qū)隨機區(qū)組試驗發(fā)現(xiàn),施用生活污泥后可明顯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的含量,有效改善灘涂土壤養(yǎng)分狀況、水分調(diào)節(jié)能力及其理化性質(zhì)。
福建位于中、南亞熱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蘊含的豐富的光熱水能賦予了紅壤巨大的生產(chǎn)潛力。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紅壤已出現(xiàn)嚴重的生態(tài)退化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紅壤水土流失嚴重、肥力下降、土壤酸化、環(huán)境污染以及土壤生物多樣性衰退等[10]。但從紅壤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考慮,為維護中國的生態(tài)安全和維持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對中國紅壤面臨的問題予以重視和有效治理[10]。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營養(yǎng)元素和豐富的有機質(zhì),可以適當提高礦山廢棄地紅壤有機質(zhì)含量,防止因土壤侵蝕引起的水土流失等。本研究選擇福建泉州的城市污泥,設(shè)計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方式處理,通過土柱淋溶試驗,研究其對改良后的礦山廢棄地土壤理化性質(zhì)、養(yǎng)分和重金屬含量的影響,為礦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工程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土壤為采自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的某礦山廢棄地紅壤,具有紅壤的一般特征,即呈酸性、有機質(zhì)含量低、質(zhì)地較粘重等特點。城市污泥取自泉州市某生活污水處理廠(表1)。
1.2 試驗設(shè)計
試驗設(shè)6組處理:土壤與污泥干重的混合比例為5∶1(W1)、5∶2(W2)、5∶3(W3)、5∶4(W4),2 cm污泥層位于土壤剖面2~4 cm處(W5),2 cm污泥層位于土壤剖面16~18 cm處(W6)。每組處理做5個重復。
淋溶土柱高30 cm,直徑10 cm,底部設(shè)滲濾液收集池,土柱周圍設(shè)防護罩,以防止水分蒸發(fā)。土柱下部填入10 cm礦渣,上部填入土壤或混合基質(zhì)(圖1)。裝填時,按照現(xiàn)場監(jiān)測的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將物料分層充填壓實。每天用去離子水進行澆灌,澆灌量20 mm,連續(xù)澆灌15 d。取土壤或混合樣進行試驗分析。
1.3 測定方法與數(shù)據(jù)處理
含水量測定應(yīng)用環(huán)刀取樣,105 ℃烘干8 h稱重;土壤pH值測定應(yīng)用酸度計法(水土比5∶1)。土壤有機碳含量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11];基質(zhì)樣品的中重金屬Hg、As測定應(yīng)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法,其它重金屬測定應(yīng)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總氮(TN)測定應(yīng)用半微量凱氏法-容量法;堿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鉀(AK)的測定應(yīng)用提取比色法;總磷(TP)測定應(yīng)用離子色譜法;總鉀(TK)測定應(yīng)用乙酸銨提取-火焰光度法[12,13]。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和作圖應(yīng)用SPSS18.0于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進行。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基質(zhì)的滲入率
土壤水分滲入是自然界水循環(huán)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主要受土壤性質(zhì)、土壤初始含水率、降雨強度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的影響[14]。由圖2所示,W1和W5處理土柱的滲入率明顯高于其它處理,且不同土泥重量比的混合基質(zhì)滲入率均隨時間延長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污泥位于土壤剖面16~18 cm處的入滲率隨時間的延長而降低幅度比較大。當試驗天數(shù)大于10 d時,各處理基質(zhì)滲入率基本達到穩(wěn)定,此時土泥重量比5∶1的基質(zhì)滲入率明顯大于其它處理。
2.2 不同處理基質(zhì)的理化性質(zhì)
從表2可以看出,施用污泥使得福建紅壤的含水量明顯升高,且隨著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施用污泥的W1、W2、W3和W4處理混合基質(zhì)含水量分別為42.19%、64.52%、75.87%和90.06%,比初始土壤分別增加177.3%、324.2%、398.8%和492.1%,這是由于施用污泥后改善了土壤的團粒結(jié)構(gòu),而團粒結(jié)構(gòu)中的有機質(zhì)持水能力強,可持有的水分重量是其自身的2~3倍,既可以提高紅壤的抗旱能力,又可以為植物提供更多的可利用水分。施用污泥后,土壤pH值隨施用污泥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pH值的高低主要受土壤母質(zhì)和區(qū)域環(huán)境特征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但通過污泥改良土壤,也可改變土壤pH值。同時有機質(zhì)含量隨著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污泥的W1、W2、W3和W4處理的有機質(zhì)含量分別為37.04、47.98、85.61和99.85 g/kg,比初始土壤增加1.9、2.8、5.7和6.9倍。施用污泥對紅壤有機質(zhì)含量的增加有極顯著的效果。
2.3 不同處理基質(zhì)的養(yǎng)分含量
隨著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有機質(zhì)、總氮(TN)、堿解氮(AN)、總磷(TP)、有效磷(AP)、總鉀(TK)和速效鉀(AK)含量均呈上升趨勢(表3)。施用污泥的W1、W2、W3和W4處理的土壤AN含量分別為86.40、94.38、139.97和154.09 mg/kg,比土壤初始值分別增加44.9%、58.3%、134.7%和158.4%; 4個處理混合基質(zhì)的AN含量明顯高于對照;4個處理混合基質(zhì)的AP含量分別為50.88、62.62、84.56和97.23 mg/kg,比初始土壤分別增加-2.5%、20.0%、62.1%和86.3%。土泥重量比大于5∶2時,AN的增幅高于AP的增幅;土泥重量比大于5∶3時,施用污泥改良土壤對紅壤AN、AP含量的增加有極顯著的效果。
2.4 不同處理基質(zhì)的重金屬含量
初始污泥中Cu、Pb、Zn、As、Hg、Cd、Cr(+6)和Ni總量均低于中國《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土地改良用泥質(zhì)》(GB/T 24600-2009)最高控制標準。施用污泥后,礦山廢棄地土壤中Zn、Cu含量隨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明顯增加,其他重金屬含量增加幅度較小。初始土壤中Cd含量處于檢測限以下,Cu、Pb、Zn、As、Hg、Cr(+6)和Ni的含量分別為35.83、54.77、81.32、7.25、0.156、30.8和21.93 mg/kg。處理W1中,基質(zhì)重金屬Cu、Pb、Zn、As、Hg、Cr(+6)和Ni的含量分別為45.2、56.2、308、8.02、0.279、32.9和23.4 mg/kg,比初始土壤值分別增加了0.26、0.03、2.79、0.11、0.79、0.002和0.07倍。土泥質(zhì)量比為5∶4時,Cu、Pb、Zn、As、Hg、Cr(+6)和Ni的含量分別為104、61.1、572、8.85、0.407、0.134、38.0和29.3 mg/kg,比初始土壤值分別增加1.9倍、0.1、6.0、0.2、1.6、0.2和0.3倍(圖3)。由方差分析結(jié)果可知,基質(zhì)重金屬Cu、Zn、As、Cr(+6)和Ni的含量與城市污泥的施用量呈顯著相關(guān)關(guān)系,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別為0.995、0.953、0.931、0.975和0.916。
3 小結(jié)與討論
土壤pH值是土壤化學性質(zhì)的綜合反應(yīng),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長影響較大,通過影響植物細胞內(nèi)的多種酶活性來影響植物生長。紅壤具有酸、瘠、黏等特點[15],已有研究顯示,施用污泥可改良紅壤,提高土壤pH值。本試驗在W1、W2、W3、W4、W5、W6處理下,土壤pH值分別為6.57、6.65、6.45、6.39、6.57和6.50。李清芳等[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小麥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的最適pH值是6.5。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施用污泥后,土壤pH值隨施用污泥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W1和W2處理的pH值接近6.5,所以土泥質(zhì)量比為5∶1和5∶3的比例改良紅壤適合植物生長??紤]到土壤pH值降低會造成不溶性金屬化合物呈溶解性金屬離子,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17]。因此,如果長期施用污泥改良土壤,必須進行長期跟蹤監(jiān)測。
土壤含水量是表征土壤水分含量的一個指標,同時也是土壤中許多化學、物理和生物學過程的介質(zhì)[10]。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土壤的適耕性和植物的生存和生長。水分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參與植物體內(nèi)重要的新陳代謝過程,植物生長通常是靠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來使細胞伸長或膨大[18]。土壤含水量既要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又要防止因含水量過大而導致植物根部無法正常呼吸。本試驗表明,土泥質(zhì)量比5∶1、5∶2、5∶3改良紅壤的含水量適合植物生長。
土壤有機質(zhì)是表征土壤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10],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馬群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有機質(zhì)與其他各養(yǎng)分均呈正相關(guān)。城市污泥屬于優(yōu)質(zhì)有機質(zhì)。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施用污泥改良紅壤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土壤堿解氮、有效鉀和有效磷含量。本研究表明,隨著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有機質(zhì)、總氮(TN)、堿解氮(AN)、總磷(TP)、有效磷(AP)、總鉀(TK)和速效鉀(AK)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從W2到W3處理可知,土壤有機質(zhì)、堿解氮、有效磷增加非常明顯,增幅分別為57.4%、134.7%、62.1%。
綜合考慮不同處理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養(yǎng)分含量、滲入率和重金屬含量的實際改良效果,可以確定使用城市污泥改良礦山廢棄地土壤的最佳污泥施用量為土泥重量(干重)比5∶3。
參考文獻:
[1] 余 杰,田寧寧,王凱軍,等.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問題探討分析[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7,1(1):82-86.
[2] 楊麗標,鄒國元,張麗娟,等.城市污泥農(nóng)用處置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8,24(1):420-424.
[3] 唐銀健,陳 靈,程五良,等.施用污泥堆肥對灘涂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J].四川環(huán)境,2006,25(6):13-16.
[4] SINGH R P,AGRAWAL M. Effects of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on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consequent responses of Beta vulgaris plants[J].Chemosphere,2007,67(11):2229-2240.
[5] 喬顯亮,駱永明,吳勝春.污泥的土地利用及其環(huán)境影響[J].土壤,2000,32(2):79-85.
[6] 陳同標,黃啟飛,高 定,等.中國城市污泥的重金屬含量及其變化趨勢[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3,23(5):561-569.
[7] 孟繁宇,姜珺秋,趙慶良,等.污泥改良鹽堿土中污染物的淋濾行為[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4,35(9):1176-1182.
[8] 汪 莉,陶天云,陳國華,等.施用生活污泥對灘涂土壤性質(zhì)及重金屬含量的影響[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2,28(23):227-231.
[9] 柏彥超,汪 莉,陶天云,等.施用生活污泥改良灘涂土壤理化性狀的探討[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2,18(4):1019-1025.
[10] 黃國勤,趙其國.紅壤生態(tài)學[J].生態(tài)學報,2014,34(18):5173-5181.
[11] 錢 寶,劉 凌,肖 瀟.土壤有機質(zhì)測定方法對比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2011,396(1):34-38.
[12] CHEN C. Study of non-destructive measurement and leaf chlorophyllconcentration for Oncidium[J].Journal of Agriculture Forestry,2002,51(2):61-75.
[13] 侯傳慶.上海土壤[M].北京: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2.
[14] 栗獻鋒.影響土壤水分入滲特性主要因素的試驗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08(1):38-40.
[15] 袁金華,徐仁扣.生物質(zhì)炭對酸性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進展[J].土壤,2012,44(4):541-547.
[16] 李清芳,辛天蓉,馬成倉,等.pH值對小麥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代謝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3,31(2):185-187.
[17] 蔡全英,莫測輝,吳啟堂,等.化學方法降低城市污泥的重金屬含量及其前景分析[J].土壤與環(huán)境,1999,8(4):309-313.
[18] 雷 麗,程 星,蔡雄飛.貴州巖溶山區(qū)土壤含水量時空分布與植物生長關(guān)系研究[J].貴州科學,2009,27(2):50-54.
[19] 馬 群,趙庚星.集約農(nóng)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1):1834-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