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總結對于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抽取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上消化道潰瘍出血68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討,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組34例。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擴容、控制血壓、止血、輸血、保護胃黏膜等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泮托拉唑40mg靜脈點滴,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法莫替丁20mg靜脈點滴,1次/12h,連續(xù)使用5d。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HP陰轉率、再出血發(fā)生率、平均止血時間以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治療組臨床總療效為97.06%與對照組82.36%相比明顯升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HP陰轉率為85.29%、再出血發(fā)生率為5.88%,對照組患者HP陰轉率為64.71%、再出血發(fā)生率為17.65%,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患者平均止血時間為(6.32±1.94)d顯著低于對照組平均止血時間(9.86±2.17)d,兩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不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 上消化道潰瘍出血采用泮托拉唑治療取得了肯定性療效,可有效提高潰瘍出血的治愈率,HP清除率高。
關鍵詞: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泮托拉唑;應用價值
上消化道潰瘍目前已成為消化內科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該病的發(fā)生除了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過多密切相關外。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自愈現象,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并發(fā)穿孔、出血、梗阻等并發(fā)癥。因此,早期診斷、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是降低并發(fā)癥,促進潰瘍愈合的關鍵[1]。目前臨床上對于上消化潰瘍出血常應用抑酸藥物治療,質子泵抑制劑(PPI)是一種新型的抑酸藥物,其抑酸作用較強且持久,已逐漸取代H2受體拮抗劑。本研究通過對68例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采用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比較,其中泮托拉唑組取得顯著性療效,現將詳細分析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的68例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黑便、嘔血等不適表現,且大便潛血陽性,均經胃鏡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潰瘍出血。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組34例,治療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5.0±12.98)歲,上消化道潰瘍病史3~12年,平均病史(7.5±2.87)年,出血量300~750ml,平均出血量(525±143.61)ml;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6.5±13.85)歲,上消化道潰瘍病史3~10年,平均病史(6.5±2.29)年,出血量300~800ml,平均出血量(550±158.11)ml。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方面不存在差異性(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擴容、控制血壓、止血、輸血、保護胃黏膜等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泮托拉唑注射液(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yè)有限國藥準字H20073670)40mg,加入0.9%生理鹽水100ml溶液中稀釋后靜脈點滴,一般要求在15~60min內滴完,1次/12h,連續(xù)使用5d。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法莫替丁注射液(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499)2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稀釋后靜脈點滴,1次/12h,連用5d。觀察兩組應用效果以及藥物不良反應,所有患者用藥物后均檢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以及心電圖。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用藥后患者惡心、嘔血、乏力、黑便等臨癥狀體征消失,大便顏色轉為黃色,大便潛血陰性,胃鏡檢查潰瘍完全愈合或恢復2個等級以上,HP轉陰;有效:上述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嘔血量及次數減少,大便潛血為陰性或弱陽性,胃鏡檢查潰瘍面較治療前縮小,部分患者HP轉陰;無效:癥狀體征無顯著變化,仍出現嘔血、黑便,大便潛血檢查陽性,胃鏡檢查創(chuàng)面無任何變化,HP檢查仍為陽性。
2結果
2.1對比兩組用藥后總療效 治療組臨床總療效為97.06%與對照組82.36%相比明顯升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組兩組HP陰轉率、再出血發(fā)生率以及平均止血時間,見表2。
2.3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在用藥過程中僅出現較為輕微的皮疹、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停藥后均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性(P>0.05)。
3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潰瘍長期發(fā)展的后果,主要與胃酸分泌增加以及胃黏膜保護屏障功能下降有關。因此,止血的關鍵在于給消化道創(chuàng)造一個無酸環(huán)境,降低胃內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凝固,控制出血。在正常生理環(huán)境下,胃腔內酸性胃液能夠促進新凝血塊被消化,該現象的發(fā)生由于胃蛋白酶所致,這時需要通過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內酸性環(huán)境,促使血小板聚集,抑制出血[2]。由于抑制胃酸分泌的強度對抑酸劑的止血作用有關鍵性影響作用,因此,當pH<4.0時,胃黏膜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能溶解血凝塊,當pH>5.4時血小板可發(fā)生聚集,當pH>6.0時是最適于血小板聚集以及血凝塊形成,而pH>7.5時血小板聚集最為有效,能迅速促進血液凝固,穩(wěn)定血痂,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因此,提高胃腔內pH值是抑酸劑治療潰瘍出血的關鍵[3]。
由此可見,上消化道潰瘍出血采用泮托拉唑治療取得了肯定性療效,可有效提高潰瘍出血的治愈率,HP清除率高,再出血發(fā)生率低,且無明顯副作用,藥效安全。
參考文獻:
[1]吳海武,謝俊鋒,湯建華.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老年胃潰瘍合并出血的療效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39(5):1292-1293.
[2]王忠波,李丹.泮托拉唑聯合巴曲亭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7例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0,21(5):41-42.
[3]汪傳臻.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3,34(8):1472.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