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比較足三里穴位按摩加新斯的明封閉與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兩種方法治療消化外科術后腹脹的時間差別,探索一種顯效的給藥方法。方法 選擇消化外科術后腹脹患者96 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做回顧性研究。兩組患者從有明顯腹脹起,在傳統(tǒng)療法基礎上,實驗組行雙側足三里穴位按摩5~10 min,后做新斯的明封閉;對照組行臀大肌部位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兩組患者自采取治療措施后2 h內肛門排氣、腹脹消除或減輕為顯效;2~12 h肛門排氣、腹脹消除或減輕為有效;12~24 h有或仍無肛門排氣著為無效,采用等級資料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實驗組顯效38例,有效6例,有效率91%;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23例,有效率62%。兩組效果差異顯著(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足三里穴位按摩加新斯的明封閉注射治療消化外科術后腹脹,消除時間明顯短于肌肉注射組,療效顯著,有助于患者疾病恢復及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以作為術后腹脹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
關鍵詞:足三里穴位;按摩;新斯的明;穴位封閉;外科手術;腹脹
消化外科術后胃腸脹氣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多數在術后18~24 h發(fā)生,表現為腹部脹滿,叩診鼓音,無肛門排氣,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康復。目前,治療主要是在傳統(tǒng)治療方法如胃腸減壓,鼓勵下床活動的基礎上行新斯的明肌肉注射,但易受患者病情及患者依從程度的限制,且效果不佳。為短時間內減輕患者的胃腸脹氣,促進術后盡快康復,積極探索給藥新方法,手術以后應用足三里穴位按摩加小劑量新斯的明封閉注射治療胃腸脹氣,并與肌肉注射療法在解除腹脹效果上進行觀察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0月消化外科術后腹脹患者96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8例,包括闌尾切除術39例,胃大部切除術3例,腸梗阻松解術1例,膽囊切除術5例,年齡15~72歲;對照組闌尾切除術36例,胃大部切除術4例,腸梗阻松解術2例,膽囊切除術6例,年齡12~78歲。全部病例均表現為術后出現較明顯腹脹。兩組臨床資料在年齡、性別、疾病診斷、麻醉方式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出現腹脹后均先給予禁食、胃腸減壓、囑下床活動、不能下床者協(xié)助患者翻身并經常變換體位等處理措施。對照組:行新斯的明0.5 mg一側臀大肌肌肉注射。 治療組于雙側足三里穴位處先行按摩,然后每側注射新斯的明0.25 mg。具體操作方法為:向患者解釋操作的目的、方法,取得患者合作(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患者對中醫(yī)的穴位針灸知之甚少,擔心疼痛嚴重等不適,如不做解釋,很容易讓患者產生恐懼情緒)?;颊哐雠P屈膝,先在一側小腿外側上端找到突起的腓骨小頭,從這個骨頭突起開始外下三橫指(以患者自身手指為準)與脛骨前嵴外一橫指交界處,即是足三里穴,用一手大拇指用力點住同側足三里穴,再用另一只手點揉另一側的足三里穴,慢慢揉動。以患者有輕微酸疼、脹滿的感覺為宜。按揉5~10 min,以達到加強穴位刺激作用,然后作進針標記,常規(guī)消毒,根據患者的胖瘦體質差異選擇5~7號針頭,抽有0.5 mg新斯的明的2 ml注射器垂直快速刺入皮下,進針約2/3后,速度放慢,上下提插(一般需下行少許),提插捻轉針法刺激穴位,待患者有酸、脹感覺,有患者自述有麻痛的感覺,回抽未見回血后緩慢注入新斯的明0.25 mg,同法注射另一側。然后用無菌棉簽按壓針孔拔針。
1.3注意事項
1.3.1注射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新斯的明其副作用雖較小,但對胃腸道平滑肌的收縮作用及對骨骼肌的興奮作用較強,過量或少數敏感體質可產生惡心、嘔吐、腹痛、肌肉顫動和肌無力加重等癥狀。
1.3.2病前合并有癲癇、心絞痛、心動過緩、心率失常,支氣管哮喘、尿路梗塞、過敏體質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患者忌用。
1.3.3取穴要準確。
1.4療效判斷 兩組患者從采取治療措施后2 h內肛門排氣、腹脹消除或減輕為顯效;2~12 h肛門排氣、腹脹消除或減輕為有效;12~24 h有或仍無肛門排氣著為無效(新斯的明藥物量80%在24 h內經腎臟排出體外)。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等級資料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 實驗組顯效38例,有效6例,無效4例,用藥后,最短腸蠕動恢復時間為10 min,最短肛門排氣時間為25 min,總有效例數44例,有效率91%;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23例,無效18例,最短腸蠕動恢復時間為25min,最短肛門排氣時間為45 min??傆行Ю龜?0例,有效率62%。通過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查χ2界值表得到χ20.01(1)=6.63,χ20.05(1)=3.84;今Hc=35.30>χ20.01(1)=6.63,P<0.01,兩組有顯著性差異。
2.2不良反應 實驗組中有4例出現腹痛,但能忍;2例出現一側或雙側小腿部肌群的輕微顫動。對照組有2例出現腹痛,其余無任何不適。
3 討論
由于外科手術治療會造成機體的創(chuàng)傷,手術及麻醉使部分神經支配被阻斷,胃腸神經激素調節(jié)紊亂,導致術后腸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腸腔及腹腔壓力增高,嚴重時可使膈肌上升,呼吸困難,運動受限,誘發(fā)下腔靜脈血栓形成,對胃腸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響,可導致腸粘連、腸梗阻等各類并發(fā)癥出現,因而患者及家屬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恐懼心理,甚至對治療方法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疑慮,故術后腹脹的治療致關重要。在傳統(tǒng)的處理方法如:持續(xù)性胃腸減壓,吸出胃腸道內積液積氣,促使腸蠕動恢復;肛管排氣;腹部按摩(待患者有少量腸蠕動時開始按摩腹部,自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作單向反復按摩);協(xié)助患者變換臥位;糾正電解質紊亂;鼓勵患者早期活動等措施基礎上,行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人們積極探索治療術后腹脹的有效方法。穴位藥物療法至今約有3000多年歷史,是中醫(yī)一種外治方法,它是以穴位藥物和經絡作用相結合的綜合療法。采用少量藥物作用于特定穴位增強和調整機體功能,最終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醫(yī)認為,腸脹氣系麻醉與手術的創(chuàng)傷,導致臟腑生理機能失調,陰陽平衡和氣化機制破壞而阻滯不通、脾胃不和或氣機升降失宜。因此,化濕醒脾、行氣散滯、疏通氣機是本病治療的關鍵。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按摩或針刺該穴具有和腸消滯、補中益氣的作用?,F代醫(yī)學已經明確:按摩或針刺的信息可直接達脊髓、腦干直至大腦皮質的整個中樞神經,并由此中樞與內臟各器官聯(lián)系。按摩或針刺足三里,能使腸管的蠕動功能增強,波幅增大,對人體有多種調節(jié)作用,對胃腸蠕動和多種消化酶分泌有調節(jié)作用,恢復胃腸道的正常功能。在以前的護理實踐中,有多次按摩足三里穴緩解便秘引起腹脹的實例,效果明顯。新斯的明通過抑制膽堿酯酶活性而發(fā)揮完全擬膽堿作用,興奮胃腸道平滑肌,能促進胃收縮和增加胃酸分泌,促進小腸、大腸尤其是結腸的蠕動,從而防止腸道弛緩,促進腸內容物排除體外。在穴位內注射新斯的明,具有藥物本身和激發(fā)經氣的協(xié)同作用,進而達到肛門排氣的目的。可在短時間內達到治療腸脹氣的作用,促進患者的胃腸功能較早恢復。之前看到過單純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和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后用無菌紗布輕揉1~2 min的報道。經臨床實踐后,前者的穴位刺激較輕,甚至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后者因按揉在注射后,個別患者自述穴位處酸痛難忍,如果注射中因取穴不準等原因有小血管刺破,按揉后可導致少量出血,無菌措施不嚴格又可導致進針處感染的可能。采用雙側足三里穴位處先行按摩5~10 min,然后注射新斯的明0.5 mg的過程中不斷提插捻轉的方法,即加強了穴位的刺激作用,同時也避免了以上不良后果的發(fā)生,因此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此法有以下優(yōu)點:①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脛骨肌根部內側,此處無較大神經、血管通過,操作簡便安全;②此法較少受患者病情程度、年齡等影響,尤其適用于體弱患者,痛苦小,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易于接受;③此法發(fā)揮了藥物和按摩、針刺的雙重作用,迅速地緩解術后腹脹,病情無反復。④節(jié)約護理勞動量的付出。在療效標準中,效果判定較難確定,因肛門排氣后,有的患者腹脹立即可以消除,有的僅是緩解,根據護理經驗,一般情況下肛門排氣后,腹脹僅緩解者,可另行傳統(tǒng)護理措施,縮短消除腹脹時間。因此以上研究中,效果判定主要以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時間為準。通過兩種方法的效果比較觀察,證明足三里穴位按摩加新斯的明封閉注射是治療消化外科術后腹脹的一種較好的給藥方法,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解除了患者及家屬的恐懼和不安心理,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建議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朝.辨證治療240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醫(yī)藥雜志,1996,30(6):40.
[2]陳勇彤,方文,褚蕊玉,等.腹部手術術后早期鍛煉對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1):834-835.
[3]蘇筠,陳冬菊,胡巧紅.新斯的明與擴肛術治療胃腸脹氣的療效觀察[J].現代護理,2002,8(11):85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