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萬維網(WWW)包括10億多個網站,這一切都始于25年前來自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一個改進信息交流的建議。
在1989年的時候,CERN采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研究粒子物理,隨后,誕生革命性的副產品:萬維網。CERN只是委托英國計算機科學家Tim Berners-Lee(蒂姆·伯納斯·李)改進機構內部的信息共享系統(tǒng),當時,聯網計算機已經擁有電子郵件、FTP、Usenet服務功能。Tim Berners-Lee設計出超文本鏈接語言HTML,在文本文件里描述格式和文件的鏈接,開發(fā)出首個Web服務器和瀏覽器。1991年8月6日,他展示了自己的研發(fā)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時至今日,這個被重建的網站依然可以訪問。其網頁簡單淳樸,對比今天豐富華麗的網頁,萬維網的快速發(fā)展,可見一斑。
Tim Berners-Lee給他開發(fā)的瀏覽器取名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隨著瀏覽器和超文本鏈接語言的共同發(fā)展,網頁越來越多姿多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網頁查詢者和網頁提供者。于是,1994年開始,Netscape瀏覽器流行起來。1995年,微軟從Spyglass購得瀏覽器,整合成Internet Explorer。Spyglass開發(fā)的Mosaic瀏覽器是Netscape瀏覽器的前身。同年,人們開始在萬維網上從事商務活動。eBay和亞馬遜進一步奠定了電子商務基礎。其后,萬維網上的信息量激增。好長一段時間,人們通過瀏覽器查找所需信息都很困難。Google看到了商機,1997年11月15日開始著手開發(fā)搜索引擎,記錄網址網頁的內容及訪問次數。
由于雙向交互的需求,2003年Web2.0應運而生。至此,用戶可以上傳信息。同年,Facebook利用交互服務功能,開發(fā)出了社交網站,把Web服務轉化為社交和通信服務平臺。如今,互聯網上的網站數量已經超過了10億,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訪問者更是不計其數。這幅情景,恐怕不是Tim Berners-Lee在1991年能夠想象得到的。同樣,25年后,萬維網的美好前景,今天的我們依然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