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亞
青海省玉米生產考察紀事
佟屏亞
您想知道青海省玉米種植情況嗎?
20世紀80年代,筆者曾主持“全國玉米種植區(qū)劃”國家重點研究課題,1992年編輯出版了《中國玉米種植區(qū)劃》專著,分篇敘述了各?。▍^(qū))玉米生產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品種布局和發(fā)展前景。其中唯獨缺少青海省(及臺灣)玉米資料。進入新世紀,不斷從媒體看到青海省發(fā)展玉米生產的信息,促使筆者下定決心去青海走一走、看一看。
仲夏8月,北京最高氣溫36℃,汗流浹背;乘飛機直達蘭州中川機場,最高氣溫降至30℃;再驅車至青海省西寧市,最高氣溫驟降至26℃了。據告知,這就是青海省常年最高的氣溫了??上攵旄邭馑?、溫度適宜、景色綺麗的青海湖和塔爾寺此時正是游人如織的季節(jié)。但是,溫度偏低和積溫不足也是青海省發(fā)展玉米生產的限制因素。
青海省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地勢高峻,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有高原、大山、盆地、丘陵、平灘及河谷地,為長江、黃河之源。昆侖山最高峰海拔達7 720 m,最低的民和縣下川口地區(qū)海拔1 600 m。農業(yè)耕耘僅限于海拔較低的盆地、谷地及部分平灘,如湟水谷地及龍羊峽以下的黃河谷地。
青海大部分地區(qū)太陽輻射強度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祁連山、昆侖山冰川廣布,水利資源豐富。東部黃河、湟水流域和西部柴達木盆地適于農業(yè)發(fā)展。全省大部分耕地都利用湟水或黃河水灌溉。青海省適宜種植性喜溫涼的農作物,如春小麥、青稞、蠶豆、豌豆、馬鈴薯、油萊和蔬菜等,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9月底至10月上旬收獲。
青海省種子管理站負責人介紹,當地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試種玉米,主要在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的有灌溉條件的川水地區(qū),如黃河流域的尖扎、化隆、循化,湟水流域的民和、樂都、平安和西寧等市縣,湟中縣和互助縣也有零星種植。普遍采用兩作套種方式,有小麥套種玉米、馬鈴薯套種玉米、大蒜套種玉米等,其中以小麥套種玉米為多。
據湟中縣種子管理站站長介紹,湟中縣是藏傳佛教塔爾寺和青海湖旅游地區(qū),最初種植甜玉米、糯玉米供作鮮食,深加工數量很少。這些年湟中縣正在擴大試種早熟粒用玉米。在塔爾寺旅游景點看到很多銷售甜玉米、糯玉米的攤點,一穗糯玉米售價2~3元,一穗甜玉米售價5元,很受游人歡迎。
據中國農業(yè)統(tǒng)計資料顯示,青海省2000年玉米種植面積僅 1 980 hm2,總產量 9 900 t,平均產量334 kg/667 m2。新世紀以來,玉米面積快速增加,2010年玉米面積達1.23萬hm2,總產量10.7萬t,平均產量580 kg/667 m2;2014年玉米面積再增1.8萬hm2,總產量16.9萬t,平均產量624 kg/667 m2。
按照青海省種子管理局宋曉葒女士提供的數據得知,種植面積666.7萬hm2以上的玉米品種有8個:金穗3號(4 040 hm2)、沈單16(3 700 hm2)、龍源3號(3 426.7 hm2)、酒單2號(3 306.7 hm2)、酒單4號、酒單3號、中玉9號和豫玉22等。
宋曉葒介紹,青海省海拔高、氣溫低、生長季短,受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的限制,玉米種植分布在海拔1 650~2 400 m的區(qū)域,依海拔高度、灌溉水源、熱量資源和玉米生長對積溫的要求,青海省玉米集中在兩個生態(tài)區(qū),即玉米種植生態(tài)適宜區(qū)和次生態(tài)適宜區(qū)。
玉米種植適宜區(qū)包括循化、民和、尖扎、貴德、樂都和化隆等河湟谷地。海拔2 000 m以下,≥10℃積溫達2 400℃以上,年均溫7.0℃,最熱月日均溫高于18℃,適宜玉米生長。主要是小麥套種玉米、馬鈴薯套種玉米、大蒜套種玉米的帶狀種植方式,選用中熟或中晚熟品種,采用覆膜栽培方式。
玉米種植次適宜區(qū)包括樂都(部分)、平安、西寧、湟中、互助等湟水谷地。海拔2 000~2 350 m,≥10℃積溫達2 000~2 400℃,年均溫5.0~7.0℃,最熱月日均溫16~18℃。宜選用早熟品種,采用帶狀覆膜種植方式。
青海為畜牧業(yè)大省,分散養(yǎng)殖奶牛、肉牛比重很大,在積溫適宜地區(qū),青貯玉米和青飼玉米有很大的種植面積,例如民和縣常年種植青貯玉米2萬~2.67萬hm2。樂都縣還是甜玉米、糯玉米集中產地,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進入蘭州市場及周邊地區(qū)。但缺少全省青貯玉米和甜糯玉米種植面積的統(tǒng)計數據。
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青海省有關部門開展玉米制種研究,研制適宜青海高原自然條件的玉米制種技術。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最早開展玉米高原制種技術研究。引進玉米雜交種吉19,實行寬窄行種植,父母本種植比例為1∶4或1∶5,采用覆膜栽培,父母本錯期播種,父本較母本遲播5~7 d。通過父母本花期調控、行比及覆膜效應等措施,吉19制種田最高產量500 kg/667 m2、平均產量440 kg/667 m2,超過原產地的制種產量。
樂都縣在川水地區(qū)玉米制種成功。其技術要點為:①隔離區(qū)不小于300 m,采用自然屏障隔離、時間隔離、空間隔離、高稈作物隔離等。②規(guī)格播種。要根據父母本花粉量多少、父母本株高差、開花習性等,確定父母本行比。一般父母本種植比例為1∶4或1∶5,制種地周圍必須多種父本。③調節(jié)花期。堅持“寧可母等父、不可父等母”的原則,父、母本間隔3~5 d錯期播種,保證母本花絲充分接受父本花粉,提高母本結實率,減少制種風險。
民和縣建立73.3 hm2玉米代繁制種地。縣種子經營管理站依托隆治鄉(xiāng)前后山的屏障作用和充足的光熱資源,在該鄉(xiāng)鎮(zhèn)橋頭、李家、鐵家、張家、白武家等村建立玉米制種基地,加強技術指導,服務措施到位,制種過程中去雄徹底、長勢良好,花期相遇、授粉率高,保證制種質量,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表揚和肯定。慕名而至的山東浩豐種業(yè)公司與民和縣種子站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隆治鄉(xiāng)李家村建立11.2 hm2玉米制種基地,玉米制種田產量達400 kg/667 m2以上,平均收入1 200元/667 m2。玉米制種業(y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也為民和縣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奠定了基礎。
民和縣是青海省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玉米制種最早的縣區(qū)之一。民和縣依托全膜玉米的秸稈資源優(yōu)勢,積極推廣秸稈青貯技術,逐漸走出一條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保護、農民增收的“三贏”之路。
民和縣在干旱山區(qū)推廣玉米全膜覆蓋技術,為發(fā)展畜牧業(yè)提供了保持鮮嫩狀態(tài)的秸稈飼料。全縣青貯玉米面積也陡增至2014年的2.67萬hm2,每年可產秸稈100多萬t。青貯玉米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為農民增加了收入?!拔壹医衲攴N了0.47 hm2青貯玉米,所有青貯秸稈共賣了1.2萬元,平均收入約1 800元/667 m2,雖然玉米產量高,但賣整株秸稈更劃算”,民和縣李家村農民李成文高興地說。
玉米秸稈資源為農區(qū)畜牧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飼草基礎。民和縣畜牧局加大投資力度,強化配套設施,全縣已建成飼草加工配送企業(yè)4家、飼草加工中介組織4家,現有飼草料加工設備1 250臺(套),建成大小青貯池1 360余座、40萬m3。此外,還建成169家規(guī)?;B(yǎng)殖場、1 200戶家庭小牧場和7 920戶養(yǎng)殖大戶。民和縣積極發(fā)展飼草加工配送龍頭企業(yè),成立了綠寶、恒豐2個飼草加工配送中心。每年全縣玉米秸稈青貯、加工總量達40萬t,玉米秸稈加工利用率提高到44%。
在實施“農牧聯(lián)動”、打造“農區(qū)畜牧強縣”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中,民和縣大力發(fā)展玉米生產,推廣先進的秸稈加工利用技術,發(fā)展產品加工企業(yè)。民和縣畜牧局局長表示,民和縣玉米秸稈加工利用產業(yè)漸具規(guī)模,下一個目標是使全縣玉米秸稈加工利用總量達到70萬t,優(yōu)質牧草產量達到50萬t,逐步形成“糧食—飼草—牲畜—沼氣—肥料”立體高效的農牧業(yè)聯(lián)動循環(huán)發(fā)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