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江西省瑞金市華屋村。迎著攝氏35度的高溫,我們走進了華氏宗祠后山蛤蟆嶺的小樹林。
82年前,正是在這里,17位華氏兄弟在紅軍長征前夕相約到村子后山,每人栽下了一棵松樹,表達對中國革命必將勝利的堅定信念,他們稱之為“信念樹”。長征途中,17位華屋籍戰(zhàn)士全部壯烈犧牲在長征路上。80多年來,這17棵“信念樹”拉長了革命老區(qū)的紅色記憶,成為親人們永久的懷念。
“爸爸,我來看你了!”華叢祁抱著父親華欽材當年種下的松樹深情地呼喚著,身后是叔叔華欽梁種的另一棵松樹。80多年過去,當年栽下的小樹苗已成長為參天大樹。
1934年,紅軍長征前夕,華屋村17名參加革命的年輕人相約到村后山上,每人種下一棵松樹、留下一條根,如果他們回不來,就讓這棵松樹代替自己守護家鄉(xiāng)和親人。長征途中,17位戰(zhàn)士全部犧牲,這其中就包括華欽材、華欽梁兩個親兄弟,除華欽材留下遺腹子華叢祁外,其他人皆無子嗣。這17棵松樹如今長得高大茂盛,成為了烈士的化身,每到清明節(jié),鄉(xiāng)親們便來到這里祭奠英靈、寄托哀思。據(jù)介紹,當年瑞金曾出現(xiàn)了眾多“紅軍村”,華屋村就有139名青年參加革命,其中106人參加了長征。
此情此景,令人動容。目睹這一幕,我的眼淚一直在眼眶打轉,遂穩(wěn)住手中的鏡頭,用相機記錄下了這讓人動容的場景。
在我們的尋訪中,類似這樣動人的場景還有很多。2016年6月30日,當我們走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見到了嶺背鎮(zhèn)謝屋村的退休老人謝林貴。他的伯父謝寶金是一位紅軍戰(zhàn)士,曾經(jīng)一人背著近70公斤的發(fā)電機爬雪山、過草地,如今這臺發(fā)電機珍藏在北京軍事博物館。伯父后來轉業(yè)回鄉(xiāng),終身未娶。在村里,“紅軍伯父”生前曾兩度修建便民橋造福鄉(xiāng)里。今年此橋不幸被雨水沖毀,謝林貴接力伯父,最終修復了這座“紅軍橋”。
“每當紅旗飛揚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當年的紅軍一樣在戰(zhàn)斗?!?016年7月1日,我們走進“紅色之都”江西省瑞金市,尋訪享譽中外的“共和國搖籃”舊址。在葉坪紅軍烈士紀念塔前,頭戴紅軍帽、身穿紅軍服、高舉中國工農(nóng)紅軍軍旗的楊華老人一下感動了我。他的爺爺曾經(jīng)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和父親都是退役軍人,59歲的楊華作為志愿者,十六年如一日向人們宣傳紅軍精神。
2016年7月2日,在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xiāng)敬老院,我們見到了97歲高齡的老紅軍張茂釗。老人身體健康,思維仍十分清晰。當年,年幼的他主動要求參加紅軍,先后被編入兒童團、赤衛(wèi)隊,曾跟隨毛澤覃的部隊打游擊戰(zhàn)?;貞洰斈甑那榫?,他默默直視著遠方,眼中充滿了光榮與自豪……
和我一起目睹這一幕幕的,還有我的十幾位校友——我們都是中國文聯(lián)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高研班的學員,是中國文聯(lián)文藝研修院的校友。他們當中有畫家、攝影家、民間文藝家、書法家和策展人。
為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國文聯(lián)文藝研修院特組織了這次采風活動,分別前往江西、貴州、甘肅和陜西四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在江西,我們追尋革命先烈們的腳步,曾先后尋訪瑞金等地,并在這之前先行到訪了紅軍長征集結出發(fā)地——于都,這里早已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現(xiàn)代之城。在這里,最讓我感懷不已的是那些孩子們,他們在身邊的這座飽藏著紅色歷史記憶的城市中,生活著、成長著,紅色基因早就潛移默化地融進他們身上。他們讓我感受到,長征精神在這里,在江西大地,正釋放著無窮無盡的時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