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珊二十年后報恩
鄧寶珊是民國縱橫西北幾十年的智囊人物,當(dāng)過國民政府的甘肅省主席,新中國成立后也當(dāng)過共產(chǎn)黨的甘肅省政府主席。
據(jù)《隴史拾遺》載:1917年初冬的傍晚,在內(nèi)蒙古,一個50歲左右的蒙古族牧人,看到沙坡下睡著一個青年。他便把青年喚醒。這位青年連忙站起來欠身說道:“我是由包頭趕往榆林的,走了一天多,水壺也喝空了,饑渴困倦,就躺下休息,不料睡到這個時候,多謝您把我叫醒。”
由于語言不通,牧人便邀請他進了自己的蒙古氈包,牧人的妻子端來炒米、酥油和老丹(一種奶制品),青年覺得從來沒吃過這樣香的飯。飽餐之后,就安睡了。第二天早晨起來,牧人又拿出一雙哈登(短筒氈靴),往干糧袋里裝滿炒米,水壺中也裝滿了開水,向南邊沙漠一指說:“阿毛三雅步?!币馑际悄愫米?。青年帶著感激之情,邁步向南走去。
這個青年就是鄧寶珊。20年后的1938年初夏,鄧寶珊憑著記憶,奔走了很多沙丘,最后終于找到了這位年已七旬的老牧人,酬以法幣千元,還有毛毯及糖茶煙酒等蒙古族牧人喜愛的食品。
于右任念念不忘恩公
于右任是赫赫有名的國民黨元老,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同樣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在《隴原鴻跡》一書中記載:1940年,于右任在接見一批甘肅民勤籍國立中央大學(xué)的大學(xué)生時,感慨地說:“甘肅是我的舅家,民勤有我的救命恩人?!彼f,“我的父親是陜西三原人,在甘肅靜寧為人傭工。當(dāng)我5歲時,父親帶著母親,準(zhǔn)備返回三原。結(jié)果在路上遇到強盜,強盜把我們投到了山溝里,驢子和衣物也都被搶走了。過了不久,我們忽然聽到駱駝鈴的聲音,就大喊‘救人!救人!’拉駱駝的人走到近前給我父母松了綁。經(jīng)過一番交談,得知他們是鎮(zhèn)番人,恰好和我們同路。他們讓我的母親抱著我騎在駱駝上,給我父親披了一件短皮襖跟著他們走。走了幾天,到了三原。我們原有兩間舊房子還在,他們幫我們把房子收拾好,給了我們不少的燒柴和食物。這樣我們才安了家。小時候,我父母經(jīng)常告誡我不要忘了恩人。”
于先生說到這里,沉思了一會,又說:“當(dāng)我生活富裕起來的時候,我沒有忘記舅家,更沒有忘記救了我們的恩人。你們是民勤人,民勤就是過去的鎮(zhèn)番。那里風(fēng)沙大,人民勤勞。你們有機會上大學(xué),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認(rèn)真學(xué)習(xí)。
張治中盛宴酬謝恩人
張治中是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解放戰(zhàn)爭后,被稱為“和平將軍”的他,為中國的和平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也有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
據(jù)《陪都星云》載:1917年,四川達縣人范眾渠在縣立中學(xué)畢業(yè)后,報考萬縣郵政局郵務(wù)生,因成績優(yōu)異,被破格擢用為宣漢縣郵政局局長。1921年3月的一個晚上,爆發(fā)了“宣漢兵變”,城中突然槍聲四起。深夜,一名軍人慌亂中跑進郵政局。范眾渠觀其人英俊樸實,就心存救護念頭,令他喬裝打扮,著郵差制服,背負(fù)郵包混入郵遞員行列。這個“特殊郵差”就這樣得以混出了城門,脫險而去。這個“特殊郵差”、而今赫赫有名的張治中。
后來,張治中將軍特備筵席,宴請范眾渠以酬恩。宴會仍請前次范紹增所邀的全部貴賓,包括顧祝同、宋子文、孔祥熙、張群、何應(yīng)欽、白崇禧等要員。宴罷,張將軍向范眾渠禮贈一幀鐫刻謝恩銘文的銅版,銘文撰寫了張將軍蒙難經(jīng)過和對范的感激之忱。銅版以朱紅底子襯托金黃字體,柜以楠木,飾以絲絨,盛于精致玻璃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