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斌
(林口縣龍爪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黑龍江 牡丹江 157699)
大豆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探析
盧靜斌
(林口縣龍爪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黑龍江 牡丹江 157699)
隨著農業(yè)技術的進步,大豆產量逐年提高,但品質的提升速度對比產量卻相對緩慢。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整理出大豆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供參考。
大豆;優(yōu)質;栽培;技術
大豆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優(yōu)質蛋白和油脂的主要來源,也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黑龍江省是我國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qū),常年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37%~44%,總產量占全國的38%~46%,商品率達80%以上,直接從事大豆種植的農民近1 000萬,占全國的1/4。
大豆是高營養(yǎng)作物,具有降血脂、防止骨質疏松等功效。隨著農業(yè)技術的進步,大豆產量逐年提高,但品質的提升速度對比產量卻相對緩慢。如何生產優(yōu)質高效的大豆,是農業(yè)科研人員今后研究的必然方向。大豆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是解決大豆增產提優(yōu)、高效生產的重要手段。
選用高油、高蛋白的品種進行栽培是解決大豆優(yōu)質高效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根據所在區(qū)域不同自然條件及不同土壤類型等實際情況,引進、篩選高油、高蛋白優(yōu)質大豆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然后進行合理的區(qū)域布局,以適應大面積推廣應用。通過調查,目前高油、高蛋白的品種有合豐50、合豐55、黑農44、黑農48、黑農51、墾豐16及東農42等優(yōu)質品種,已被確認的高油、高蛋白品種所占比例達到98%以上。
先進的配套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試驗證明大豆壟三栽培技術、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大豆深窄密栽培技術、大豆小壟密栽培技術以及大壟四行等距穴播栽培技術是目前比較成熟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從產量對比看,采用大豆壟三栽培技術產量為160~200 kg/667 m2,平均產量175 kg/667 m2;采用大壟四行等距穴播栽培技術產量為160~200 kg/667 m2,平均產量180 kg/667 m2。
2.1 種子精選和處理
大豆種子經過精選之后才能使用,經過精選的種子純度≥98%、發(fā)芽率≥95%。播前要認真做好種子處理,進行根瘤菌劑拌種、種衣劑包衣,以防御土壤中的病蟲害,提高出苗率和齊苗率。
2.2 合理輪作、密植
大豆高產優(yōu)質的前提是土地養(yǎng)分充足。重茬、迎茬會使土壤養(yǎng)分消耗單一,大豆所需營養(yǎng)成分失調,出現大豆根系發(fā)育不良、根瘤活動能力減弱等問題。
一般大豆重茬會減產20%左右,迎茬減產5%。因此,要進行合理的輪作換茬,一般3年輪作一次。
合理密植是大豆高產的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同一品種因耕地肥力不同,適合的密植度也不同,要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特性,采用合理的密植度。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則:肥地稀植,薄地密植;枝多稀植,枝少密植;晚熟稀植,早熟密植。以下是大豆密植計算方法:
其中,田間損失率以10%計算,實際播量與計算誤差要在±3%范圍之內。
2.3 適時早播
根據區(qū)域氣溫狀況適時早播,促進大豆成熟度,提高大豆品質。當5~10 cm耕層日平均溫度穩(wěn)定通過10℃時為適宜早播期。
2.4 科學施肥
為保證大豆所需養(yǎng)分,應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化驗數據,分析土壤養(yǎng)分狀況,進行養(yǎng)分的合理調配。施肥要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以用商品有機肥或者生物有機肥。有機肥能促進土壤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降低土壤容重,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2.4.1 施肥量
要根據大豆需肥特點和本身的固氮能力決定施用量。大豆根瘤菌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滿足大豆全生育期需氮量的1/2~2/3,因此,基肥應選擇高磷低氮鉀的肥料作底肥。
2.4.2 施肥時間
追肥要注意時間,根際追肥可在分枝期或開花期追施尿素;葉面追肥可在初花期或初莢期追施。
2.4.3 施肥方法
2.4.3.1 壟底深施肥
壟底深施肥能有效地阻止肥料養(yǎng)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春季整地前將肥料施入原壟溝內,或輕耕一犁后再施入壟溝內,然后整地打壟,確保施肥深度。
2.4.3.2 壟體分層施肥
壟體分層施肥可促使根系下扎,擴大根系吸收養(yǎng)分的范圍。第一層施于種下4~5 cm,占種肥量的30%~40%;第二層施于種下8~15cm,占種肥量的60%~70%。
3.1 及時鏟趟
做到兩鏟三趟,并在大豆拱土時,鏟前深松或趟一犁。
3.2 控制病蟲草害
采用種子包衣劑拌種,并根據雜草種類進行播后苗前封閉或莖葉處理。同時,要關注田間病蟲發(fā)生,及時防治大豆蚜蟲、紅蜘蛛、食心蟲、草地螟和大豆灰斑病、菌核病等,做到早發(fā)現、早用藥。
要實行分品種收獲,單儲單運。盡量做到割茬低、不留莢,使收割損失率小于1%、脫粒損失率小于2%、破碎率小于5%、泥花臉率小于5%、清潔率大于95%,以保證大豆的品質。
1005-2690(2016)07-0067-02
:S565.1
:B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