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丹
作為一個熱愛旅行的文藝青年,我對以“人情味”著稱的民宿向往已久。所以端午假期出游預訂住宿時,特意選擇了旅游目的地的民宿。
我以為我即將入住的地方將會是農(nóng)家小院,能夠吃到當?shù)氐募页1泔?,還可以跟民宿的主人喝茶聊天、逗狗弄花。但實際上我看到的是:一棟三層樓的樓房,面無表情的前臺,經(jīng)濟型酒店的房間布置,統(tǒng)一的房卡。唯一能和民宿搭上邊的,是掛在門口寫著“某某民宿”的招牌,讓人大為失落甚至掃興。
近年來,人們的旅游偏好從走馬觀花的拉練式旅游,變成了希望能夠切身感受當?shù)仫L土民情的深度游,因此,充滿人情氣息的民宿火得一塌糊涂,但泛濫的熱潮似乎也玩壞了“民宿”這個概念。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民宿就已經(jīng)在英國出現(xiàn)。當時,英國西南部和中部人口較少的農(nóng)家,為了增加收入,采用“Bed and Breakfast”的經(jīng)營方式,為外地來的人提供住宿和早餐,家庭招待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也奠定了當代民宿的基調(diào)。
所以,真正的民宿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為旅客提供住宿的地方,更與當?shù)厣?、人文緊密相連。通常,民宿的設計、布局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家庭溫馨感或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更重要的是,民宿的重點在“民”,民宿主人與游客并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雙方應該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民宿主人能夠幫助游客深入體驗當?shù)仫L土人情。
在當代,日本和中國臺灣省的民宿發(fā)展相對成熟。去年,我的一個朋友去臺灣省旅行,特意預訂了臺北的民宿。溝通好時間之后,民宿主人答應到機場接機。由于天氣原因,飛機晚點了3個小時。原本以為民宿主人早已經(jīng)回去了,但朋友一出機場,就看到舉著自己名字牌的民宿主人,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交流后發(fā)現(xiàn),民宿主人是一對喜歡旅行的夫妻,特意將自己的住處改造成民宿,用來接待世界各國的旅客。朋友到民宿安頓好行李后,已是晚上10點,這對夫妻還特意帶著沒有吃飯的朋友到臺北著名的士林夜市吃小吃。
這樣的民宿經(jīng)歷自然讓朋友津津樂道,也讓無數(shù)人對民宿充滿了向往。因此,不少商家也喜歡貼上“民宿”的標簽追逐熱點,但通常只是以民宿為名,大多依然停留在販賣“住宿”的階段,根本沒有“人文情懷”。
眼下,好多酒店集團都打著“民宿”的旗號,在景區(qū)修建具有特色的度假村,實質(zhì)上這種所謂的“民宿”背離了民宿的真正本質(zhì),卻更傾向于精品酒店,配置的是一整套高標準硬件設施和酒店服務系統(tǒng)。另外,政府為了支持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進入了民宿領域跑馬圈地,大規(guī)模建設民宿集群,民宿由政府結合當?shù)厝宋淖匀痪坝^統(tǒng)一規(guī)劃,進行整體設計、修繕和改造,這就使得一個地區(qū)的民宿完全相同、整齊劃一,毫無個性和特色。而我在端午假期遇到的所謂“民宿”,不過是當?shù)氐囊患倚≠e館改造而成的。
“民宿”不僅僅是一個住宿名詞,這個稱謂代表著太多特定的內(nèi)涵。有“宿”而無“民”,民宿這個概念就只能是披著時髦的外衣,卻并沒有脫離傳統(tǒng)酒店的套路,被商家“玩壞”了,而被“玩壞”的民宿也就失去了最顯著的特點——溫度,住在這樣的“民宿”,難免會讓人失落、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