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尚軍
方言的傳承之需
文 黃尚軍
圖/東方IC
四川方言屬于不可再生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一座巨大的“金礦”,詞匯豐富多彩,語音復雜多變,不僅表現(xiàn)了蜀地人民奇特的想象力和豐富的民俗生活畫卷,還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川方言深深地打著古蜀歷史文化的烙印。
蜀地部分古老的民俗雖然在生活中消失了,但仍保留在方言中,如“打牙祭、吃欺頭、吃兩頭望、打喪火、掛掛錢”等。又如稱“舅子”為“偷碗的、多吃三碗菜的、吃雙膀的、坐上八位兒的、老彎、彎子、彎彎、拉不伸、打不伸、彎兒疙”等,均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四川民俗。
四川方言詞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邛崍市稱鵝為“鴨子們哥”,洪雅縣稱為“嘎嘎”,江油市稱為“大鴨子”,南充市稱為“二拐拐”,成都市稱為“水案板、兩邊擺”,渠縣稱為“長頸項”,重慶市稱為“威威”。蒲江稱弟弟、妹妹為“乖”,稱某個人為“一個門”,稱廚房為“灶門間”、寢室為“床門間”,稱廁所為“東池、松活堂、輕松池、逍遙樓”。“不知道”的成都話是“不曉得”,雙流則說“找不倒”,宜賓市說“清不倒”,中江縣說“曉不得”,開江縣、巴中市說“摸不倒”;會理縣說“認不倒”;北川縣說“弄不清火”。
隨著國際、國內(nèi)交流地增多和頻繁的人員流動,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許多地方本土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逐漸丟失,方言逐漸被人們視為“土”的標志。許多年輕人都覺得說自己的地方語言不時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重視保護和用心傳承四川方言。具體說來,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地域人群的心理認同是方言得以傳承的基礎(chǔ)。目前,諸多方言之所以成為必須呼吁保護的對象,原因便在于使用它的年輕一代在現(xiàn)代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心理上開始排斥方言土語。如果追溯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地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對滯后,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傳承四川方言最根本的措施應在于發(fā)展四川地域經(jīng)濟。
其次,擴大方言的交流空間。參照上海、杭州、香港等地的做法和經(jīng)驗,利用影視、廣播、報刊、曲藝節(jié)目等手段是傳承方言的重要方式。四川方言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抓壯丁》《傻兒師長》《王保長》以及《山城棒棒軍》《讓子彈飛》《貓和老鼠》等影視劇播出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喜愛,加深了四川方言在外地人心中的印象。
再次,鼓勵地方性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在這方面,著名川籍作家李劼人、艾蕪、沙汀等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作品,不僅使用了大量四川官話,而且穿插了諸多四川的民俗場景,使得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所呈現(xiàn)的社會背景更加真實。
四川方言作為四川地域文化和四川地域人群特征的重要體現(xiàn)和表現(xiàn)形式,具有豐富的特性和寶貴的價值,一旦消失,將是中華語言文化寶庫和人類文明成果的重大損失。中華文化多樣基因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以及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代相傳,顯然離不開四川方言乃至全國各地方言的傳承與保護。當然,我們在肯定方言價值的同時,也必須承認普通話作為一門具有更廣泛的交際性語言被提倡是必要的,傳承與保護四川方言,與大力推廣普通話也是不矛盾的。(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省語言學會理事)(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