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熙趙華東
(1.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 2. 長春吉大附中實驗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00)
芻議高考綜合題復習中的“模板化”傾向
朱承熙1趙華東2
(1.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 2. 長春吉大附中實驗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00)
在高三復習的課堂上,歸納模板、檢查學生對模板的掌握情況似乎是教學的常態(tài)。實踐證明,答題模板在模擬題和高考真題中所起的作用有較大差別,受模板化思維影響的學生在面對高考真題時往往很難取得理想成績。答題模板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但是卻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高考地理綜合題復習中,答題模板的使用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問而異,答題模板的“覆蓋范圍”宜大不宜小,要為答題留出余地,使用模板的目的是為了不用模板。
高考復習;地理綜合題
在高考綜合題復習中,各式各樣的答題模板似乎成了復習的“主角”。在不少教師看來,綜合題的復習重在教方法,教方法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總結答題模板,讓學生在做會一道題的同時掌握“一類題”。只有幫助學生歸納模板,督促學生掌握模板,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在網(wǎng)絡上,名目繁多、形式各異的答題模板在各種分享平臺上被大量下載和傳播;在不少學校自編的復習學案中,幾乎頁頁都有模板;在高三復習的課堂上,歸納模板、檢查學生對模板的掌握情況似乎是教學的常態(tài)。一位年輕教師在談及答題模板時說道:“現(xiàn)在的我似乎形成了一種慣性,每見到一道新的綜合題,就有一種為學生歸納模板的沖動。”
縱觀在復習中出現(xiàn)的各種答題模板,其對應的問題指向與問題范圍也有很大差異,例如“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要從……等方面描述”、“影響降水的因素要從……方面分析”、“分析某湖泊中某水產(chǎn)動物異常多或少要從……角度分析”這三個模板的問題指向(第一個模板指向描述,后兩個模板指向原因)與問題范圍(三個模板所包含的問題范圍越來越小,越來越具體)就有很大不同。
那么,這些教師和學生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所歸納、學習、掌握的答題模板,在高考中真的好用嗎?這個問題似乎并沒有得到教師們的認真思考。以教師的一般經(jīng)驗而言,模板的應考效果應該是不錯的,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認真學習掌握了答題模板之后,在各種模擬考試中成績都能有較大提高,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學習答題模板,模考成績也能有小幅上升。然而,這些在??贾行Ч坪醪诲e的答題模板,在真正決定學生命運的高考中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其在模擬考試和高考中所起的作用有差別嗎?這些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雖然,學生在高考中使用了答題模板之后成績卻不甚理想的情況大量存在,但是,學生高考結束后忙于志愿填報并享受久違的放松,無瑕再回顧地理綜合題的得失,而此時,地理教師的注意力一般也都放在了對試題的點評和“吐槽”上,對于部分教師來說,似乎一句“今年大題出難了、出偏了,有幾個點學生根本想不到”就是對整個高考綜合題復習的全部回顧與點評。就這樣,以答題模板為代表的各種“老辦法”在一個又一個的地理學習與復習輪回中,其“主角”地位一直沒有動搖。
在綜合題復習中“唱主角”的各種答題模板,在高考中真的有用嗎?能起多大作用?其在模擬題和高考中所起的作用有差別嗎?為了搞清這些問題,筆者從網(wǎng)絡以及各校學案中收集了大量種類不同、形式各異的答題模板,以近3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中的綜合題為研究樣本,同時,從各省、市、校的高三模擬題中選取其中與樣本高考真題情境、立意較為類似的模擬題作對照組,試圖通過對照研究,來回答以上問題。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答題模板在模擬題中的“表現(xiàn)”的確非常不錯,但是在高考真題中,其“發(fā)揮”卻大打折扣。讓我們以在教師中引起較大討論的2015年全國新課標I卷第37題和一道與之情境、立意類似的模擬題為例來加以說明。
【高考真題】2015年全國新課標I卷第37題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凍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活動層,下層為多年凍結層。我國的多年凍土分布主要分布于東北高緯度地區(qū)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區(qū)。東北高緯地區(qū)多年凍土南界的年平均氣溫在-1℃~1℃,青藏高原多年凍土下界的年平均氣溫約為-3.5℃~2℃。
由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成功穿越了約550千米的連續(xù)多年凍土區(qū),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凍土地區(qū)的最長鐵路。多年凍土的活動層反復凍融及冬季不完全凍結,會危及鐵路路基。青藏鐵路建設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主動降溫、冷卻路基、保護凍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熱棒新技術等措施。圖a示意青藏鐵路格拉段及沿線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其中西大灘至安多為連續(xù)多年凍土分布區(qū)。圖b為青藏鐵路路基兩側的熱棒照片及其散熱工作原理示意圖。熱棒地熱部分為冷凝段,地下部分為蒸發(fā)段,當冷凝段溫度低于蒸發(fā)段溫度時,蒸發(fā)段液態(tài)物質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卻成液態(tài),回到蒸發(fā)段,循環(huán)反復。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凍土的年平均氣溫比東北高緯度地區(qū)低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青藏高原緯度低,海拔高,太陽輻射強;東北高緯地區(qū)年平均氣溫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凍土。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小,當年平均氣溫同為-1℃~1℃時,冬季氣溫高,凍結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凍土。)
(2)圖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穩(wěn)定,請說明原因。(8分)
(參考答案:甲地年平均氣溫更接近0℃,受氣溫變化的影響,活動層更頻繁地凍融,凍結時體積膨脹,融化時體積收縮,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氣溫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動層厚度較大,冬季有時不能完全凍結,影響路基穩(wěn)定性。)
(3)根據(jù)熱棒的工作原理,判斷熱棒散熱的工作季節(jié)(冬季或夏季)簡述判斷依據(jù),分析熱棒傾斜設置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冬季。依據(jù):冬季氣溫低于地溫,熱棒蒸發(fā)段吸收凍土熱量,將液態(tài)物質汽化上升,與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觸,凝結,釋放出潛熱,將凍土層中的熱量傳送至地上。熱棒傾斜設置的原因:使熱棒能深入鐵軌正下方,保護鐵軌下的路基。)
【對照組模擬題】某市高三模擬考試試題
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14年12月26日,蘭州鐵路局開通蘭州至烏魯木齊首趟動車,標志著世界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將全線開通運營。蘭新高鐵全線地質最復雜、海拔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鐵路,全長1776公里,共設31個車站。
材料二:圖1為蘭新高鐵線路圖及沿線經(jīng)過的站點,圖2為烏魯木齊到吐魯番地形略圖。
圖1
圖2
(1)列舉祁連山南北兩側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的差異。(8分)
(參考答案:以南屬青藏高原,處于第一級階梯;以北以內蒙古高原為主,處于第二級階梯;以南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以北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南多大河源頭,河流分布較密集,落差大,流速快;以北河流分布較稀疏,流量不大,流速較慢等。附:只要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等任選4 個方面,回答合理可斟酌給滿分。)
(2)材料二圖2達坂城至吐魯番附近一段被稱為“30里風區(qū)”,簡述“30里風區(qū)”多大風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狹管效應,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強了局部地區(qū)的風力;冬春季臨近寒冷氣流的源地,冬季風強勁;達坂城到吐魯番地勢高差大,順著地勢下滑風力增大;吐魯番盆地以沙漠戈壁為主,比熱容小,季節(jié)變化形成巨大的氣壓梯度必然導致強烈大風。)
(3)試評價蘭新高鐵對我國西部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意義。(8分)
(參考答案:使客貨運輸分離,有效提高西部鐵路網(wǎng)綜合運力,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協(xié)調發(fā)展;形成以蘭州為中心,輻射三省區(qū)的高鐵旅游線;能增強民族團結,提升國防能力;能滿足人們出行需要,可拓寬沿線優(yōu)勢資源的運輸通道,使資源優(yōu)勢盡快轉化為經(jīng)濟優(yōu)勢,加快西部大開發(fā)進程;加強區(qū)際聯(lián)系,縮短西部地區(qū)與中東部和西南地區(qū)甚至是中亞的運輸時間。)
上面兩道試題,從外在來看比較類似,都以我國在地質條件復雜的西部地區(qū)修建鐵路為素材,且素材呈現(xiàn)圖文結合,都以兩段文字材料配以2-3幅圖片,設問都為三問,每問8分,總共24分。但是,兩道看上去比較類似的試題,學生的得分狀況卻有極大差別。筆者選取了40名知識基礎比較好的高三學生分別做這兩道試題,第二道模擬題絕大多數(shù)學生得分都在15分以上,近半數(shù)學生得分達到20分。而第一道高考真題絕大多數(shù)學生得分都不超過10分,不少有豐富高三指導經(jīng)驗的教師也坦承,這道題在不看答案的情況下,即使自己來做也只能得到15分左右的分數(shù)。
為什么兩道外在看來十分相似的試題,學生的得分狀況能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呢?首先,從試題材料上來看,高考真題材料中的兩段文字與三幅圖片與試題的關聯(lián)度極強,多年凍土的分層狀況、凍土層危害路基的原理、甲地與五道梁的地理環(huán)境差異、熱棒的工作原理等答題的必要信息均“隱藏”在材料之中,學生能否將這些信息有效提取出來是正確回答問題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關。學生獲取信息能力上的差異,通過試題材料的這種呈現(xiàn)方式會以分數(shù)的形式直觀體現(xiàn)出來。而在模擬題中,材料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并未給學生設置任何難度,兩段文字材料和第一幅過站路線圖均為一般性的背景介紹材料,其中并沒有與答題相關的有效信息,即使去掉這些材料也不影響學生作答。其次,從問題設計上來看,高考題的設問相當具體,全是“就事論事”的問題,問題全部結合材料與相應區(qū)域,在我們收集到的所有模板(各種模板共計近千個)中,并沒有模板能夠直接或間接匹配這三個問題。而模擬題的三個設問全是“模式化”或者說“模板化”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有答題模板能夠直接匹配(如描述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的差異要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角度作答;某地多大風的原因要從是否有峽谷效應、是否有特殊地形增大風速、是否接近風源地、是否有較大溫差和氣壓差等角度作答;我國邊境、欠發(fā)達地區(qū)修建鐵路公路的意義要從帶動沿線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縮小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差距、加強區(qū)域聯(lián)系、提高綜合運力、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旅游、增強民族團結、提升國防能力、滿足人們出行需要、拓寬沿線優(yōu)勢資源的運輸通道等角度作答)。而且,第一問、第三問與材料關聯(lián)不大,即使沒有材料或者不看材料學生也能直接依據(jù)模板作答。
在筆者看來,兩道試題之間的種種差異,其根本原因在于命題人思維方式的不同。高考試題一般都由大學的地理學者命制,地理學者常年從事具體的地理學研究,其命題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思維能力,為國家區(qū)分與選拔人才,其所命制的試題必然需要學生用地理思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后才能回答。而模擬題的命題人是中學地理教師,受高考綜合題復習中的“模板化”傾向的影響,教師在命題時,會不自覺地受模板化的思維的影響,而且命題的目的在有些時候也是為了檢測學生對模板的記憶與掌握情況。而學生長期受模板化教學與試題的影響,在面對需要用地理思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高考真題時,往往很難取得理想成績。
答題模板,作為在高考綜合題復習中存在多年,并受到多數(shù)教師很大程度認可的事物,其存在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通過上述實踐驗證,我們也發(fā)現(xiàn)簡單機械套用模板在高考中的實際效果難稱理想,答題模板在本質上也有其缺陷。
考察學生能否全面思考問題,從多個角度(如從正反兩方面、從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等)全面考慮區(qū)域內各地理事物、各地理要素并作出分析是高考地理綜合題要區(qū)分并選拔人才的重要著眼點之一。能夠全面思考問題的考生,能從多個角度全面分析試題所涉及的地理事物與要素,在作答時其答案中的“采分點”就多,其得分就高。答題模板的優(yōu)勢在于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問題和回答試題的角度。經(jīng)過不同模板的反復訓練與試題的鞏固,答題模板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但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并非高考綜合題區(qū)分并選拔人才的唯一著眼點。幾乎所有的高考綜合題都以一個具體區(qū)域為背景。區(qū)域性是地理學的一大特征,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區(qū)域,具體區(qū)域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地理學者在研究區(qū)域問題時的一大特質??忌芊袢鏈蚀_地從題干中獲取信息,了解試題中區(qū)域的特征,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結合區(qū)域特征做具體分析也是高考綜合題區(qū)分并選拔人才的重要著眼點。而答題模板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區(qū)域的具體區(qū)域特征,機械套用答題模板而寫出的答案必然無法涉及到相應的“采分點”。試題中的區(qū)域特殊性越強,試題越靈活,套用模板作答所得的分數(shù)就越低。
由此可知,答題模板的優(yōu)點在于幫助學生提升其思維的全面性,缺點是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1.答題模板的使用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問而異
答題模板的使用要因人而異,并非所有學生都適合學習和使用模板。我們知道,答題模板的優(yōu)點在于幫助學生提升其思維的全面性,因此一般來說,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知識掌握較差,地理全面思維尚未建立,同時復習時間有限,急需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地理成績,將地理成績由較低水平提升到一般平均水平的學生(如藝術生、體育生)比較適合學習和使用答題模板,快速將綜合題成績提高到一般水平。而有一定學習基礎,地理知識掌握情況較好,已經(jīng)能夠自覺地以地理知識體系為索引,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學生,則不宜過分強調對模板的記憶與掌握,應讓其將有限的復習時間投入到對具體區(qū)域具體分析的方法、對思維靈活性的訓練中去。
答題模板的使用要因時而異。學生在學習、復習的不同階段,其地理知識的掌握狀況、地理思維的形成狀況是不同的。在復習初期,多數(shù)學生頭腦中尚未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尚難以完整地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歸納和使用答題模板,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形成全面的地理思維。但在復習的中后期,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已經(jīng)能夠自覺地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試題,此時教師則不宜過分強調模板,而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答題模板的使用要因問而異。縱觀歷年高考地理綜合題,絕大多數(shù)試題的設問指向一般來說都可以歸入描述類、分析原因類、分析影響類、列舉措施類、闡明觀點類等幾個類別之中。答題模板在不同設問指向的問題中,其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我們知道,答題模板的優(yōu)點在于其全面性,在不同設問指向的問題中,描述類問題一般主要考察學生對事物描述的全面性,因此,描述類問題可用答題模板來復習。如:“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主要從地形、氣候(氣溫、降水)、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等方面概括;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工農業(yè)生產(chǎn)特點、居民、交通、城市等方面描述?!睂W生按照這樣的模板回答高考試題中的描述類問題,一般能夠得到較高分數(shù)。而分析原因、分析影響、列舉措施、闡明觀點等問題,往往要結合區(qū)域特征來分析,在高考中機械套用模板難以得到高分。
2.答題模板的“覆蓋范圍”宜大不宜小,要為答題留出余地
在現(xiàn)有的各種答題模板中,不同的模板對試題的“覆蓋范圍”和具體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有的模板的預設問題較為籠統(tǒng),針對一大類試題,如:“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從……等方面去考慮”。而有些模板則非常具體,只針對一小類試題,如:“湖泊中某種生物數(shù)量較多應從……等要點來分析原因,數(shù)量較少應從……等要點來分析原因”,同時,這種具體的模板往往還附帶有一些“補充細則”,如“如果這種生物是對人類有益的,則注意……等要點,如果這種生物是對人類有害的,則注意……等要點”等等。
筆者認為,答題模板的問題“覆蓋范圍”宜大不宜小,答題模板的設計不宜過于詳細。答題模板設計得越詳細,覆蓋范圍越小,其數(shù)量也就越多,這會極大地增加學生的復習負擔。而且,這些模板往往只是來自于教師對所見的模擬題的歸納,模板之間的關聯(lián)度,系統(tǒng)性都較差,學生記憶、掌握以及在考試中提取這些模板都非常困難。同時,經(jīng)筆者驗證,這樣的具體的模板在真正的高考中很難“命中”高考試題。筆者在網(wǎng)絡上下載了一份長達37頁的模板“大全”,與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1卷的36、37題進行比對,發(fā)現(xiàn)各種詳細模板無一能夠直接“命中”試題。讓學生記憶如此繁多而詳細的答題模板,只能增加學生復習負擔,浪費學生的復習時間與精力。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詳細模板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陷入機械化的思維當中而無法根據(jù)具體區(qū)域具體問題去思考和分析,這種訓練方式與高考地理綜合題在區(qū)分和選拔人才上的初衷和著眼點南轅北轍,也與命制高考試題的大學地理學者的思維大相徑庭。學生在考場上一旦發(fā)現(xiàn)考題與記憶中的各種模板不匹配,則會緊張、手足無措,考試狀態(tài)受到影響,往往連能夠通過正常分析作答的題目也做不對了。因此,教師在設計答題模板時,模板的“覆蓋范圍”不宜過小,預設的問題不宜過于詳細,模板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思考角度即可,不要在模板中為學生假設各種試題情境,也不要在模板中增加各種“補充細則”。在復習時,教師也應向學生強調模板功能的有限性,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練習中根據(jù)具體區(qū)域、具體問題突破模板限制做具體分析,要為學生在高考考場上根據(jù)試題情境冷靜分析、具體作答而打好基礎、留出余地。
3.使用模板的目的是為了不用模板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筆者看來,對答題模板的使用,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不用模板。模板只是在復習某一階段內,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全面性的一個“腳手架”。當復習進入新的階段,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與思維發(fā)展程度達到新的高度之后,這個“腳手架”反而會束縛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限制學生的進一步提高,也限制了學生高考成績的提升。為了學生最終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在復習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后,教師必須敢于拆除這些“腳手架”。 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綜合題復習時,當學生的做題量達到一定水平,對試題有一定的積累之后,讓學生拋開原先所學的各種模板,重新建構考試應答體系:首先,讓學生按照考題的設問指向,將所有考題分為原因、影響、描述、措施……等等類別,然后,讓學生按照類別分別整理回顧所有做過的綜合題,以原因類試題為例,筆者指導學生將其所做過的原因類試題與答案全都放到一起來做比較,讓其總結哪些原因是經(jīng)常反復出現(xiàn)在不同試題中的?這些原因能否按一定的邏輯歸納整理起來作為今后答題的思考點?還有哪些原因是五花八門因題而異的?這些原因在不同的題目中是如何得出的?哪些原因是你當時做題時能想到的?哪些原因你當時沒有想到?為什么沒想到?筆者用這樣的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建構起個性化應答體系,并在之后的復習中,通過試題不斷完善這一體系,以強化其地理思維,鍛煉其思維的全面性、深入性和靈活性。
[1] 李新運,徐焰華.描述型綜合題答題模板剖析[J].地理教學,2013(5):46-49.
[2] 劉艷英.地理高三“答題模板”教學模式的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