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0天, 聶樹斌從被執(zhí)行槍決到宣告無罪,此案看似終結了。
有人說這是媒體的勝利?!缎戮﹫蟆匪蚜_了全國各大媒體的271張報紙版面。從1995年《石家莊日報》的警方“破案”通報,到2005年《河南商報》首篇報道質疑“一案兩兇”,再到2016年最高法再審改判。
有人說這是一個母親的勝利。聶樹斌的母親堅持了20年,上訴了21年。她的原因很簡單:還兒子一個清白,她不相信兒子是強奸殺人的“殺人犯”。
有人說改判全靠真兇懺悔。受到威脅的王書金沒有翻供,于是出現了律師口中的中國刑事審判“奇觀”??胤狡疵q稱當事人并非真兇,而被告律師極力證明自己的當事人就是真兇。
還有人說此案是反腐的碩果。倘若阻撓平反的河北省政法委原書記張越不被中央紀委查辦,也許母親張煥枝仍然奔走于為兒子鳴冤叫屈的盤陀路上。
有人說的是,這是司法的勝利。令我們真正感到驚悚和恥辱的,倒還不是一起刑事命案被錯判,甚至也不完全是定罪量刑的根據太薄弱,而是將錯就錯的抵抗勢力如此強大,以至于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在2014年決定異地復查,不得不在2016年決定直接再審。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其官網發(fā)表了這樣一段陳述:“從2014年12月最高法指定山東高院復查聶樹斌案,到今年6月最高法決定提審,再到今天聶樹斌最終沉冤昭雪……最高法對該案的再審發(fā)現了哪些問題?又為何最終改判聶樹斌無罪?審判機關從該案中應汲取哪些教訓?”
最高法院負責人答記者問中,雖然強調了“疑罪從無”的原則和五條教訓,但似乎更看重自己的責任擔當,“從聶樹斌案中我們也看到中國司法部門對案件的重視。面對可能的冤假錯案,司法部門沒有選擇逃避,沒有愚弄百姓,而是選擇以公開公正的原則解決案件疑點,回答公眾疑惑。這一點也是聶樹斌案最終依法合理解決的關鍵。”
目前人們仍然疑惑的事實包括:聶案可謂疑點重重,何以這么多顯而易見的瑕疵能夠在河北兩級法院順利地迅速地走到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結果?聶被羈押最初五天的審訊筆錄不翼而飛,還有卷宗中的其他銷毀篡改的情況,是何人何時所為?聶的行刑時間究竟是何時?為什么執(zhí)行令上缺失了法院院長的簽字?是不是真的有人阻撓案件平反,具體情節(jié)如何?
這些疑問意味著,圍繞聶樹斌案的一切,遠還沒有結束。對于一個已經死去的人來說,正義永遠不會到來。所幸的是,該案后續(xù)的國家賠償、司法救助、追責等工作將依法啟動,河北高院也明確表態(tài)“就是否存在違法審判問題展開調查”。此時,讓每一個錯案責任人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或許更能體現正義。
如何讓追責不變成一筆糊涂賬?比追責更重要的,恐怕還有制度反思,只有堵住制度的漏洞,才能不再辱沒司法。只有發(fā)揮司法體制的自凈和糾偏功能,才能構成防止冤屈的可靠屏障。近年來關于司法改革的中央規(guī)范性文件提出 “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的指導方針,其實質就是以責任制倒逼獨任制——使得審判主體明晰化,從而可以有效進行司法問責,進而可以避免司法體制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