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林, 潘介春, 周煜棉, 劉紅紅, 黃桂香 (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廣西南寧 530004)
?
混合藥劑對番荔枝采后脫葉率的影響
蔡小林, 潘介春*, 周煜棉, 劉紅紅, 黃桂香 (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廣西南寧 530004)
[目的]研究混合藥劑對番荔枝采后脫葉率的影響。[方法]以“非洲驕傲”番荔枝為材料,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試驗設計,研究采后噴施脫葉劑(三氯乙酸+碘化鉀+乙烯利+噻苯隆)對番荔枝脫葉率的影響。[結(jié)果]在采后修剪前7 d噴施混合藥劑(1.0 g/L三氯乙酸+3 g/L 碘化鉀+12%乙烯利+5 g/L噻苯隆),可以基本去除番荔枝葉片,脫葉率達92.04%,不僅有利于采后修剪工作的開展,而且能促進枝芽的萌發(fā)。[結(jié)論]此次試驗脫葉效果最好的藥劑組合是1.0 g/L三氯乙酸+3 g/L碘化鉀+12%乙烯利+5 g/L噻苯隆。
番荔枝;脫葉劑;正交設計;乙烯利;噻苯隆
番荔枝(Annonasquamosa)為半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樹體高大粗壯,生長旺盛。番荔枝的芽為復芽,其腋芽被葉柄包嵌,若葉柄不脫落,腋芽不能萌發(fā),因而不易形成分枝[1]。脫葉并結(jié)合打頂摘心處理是促使新梢萌發(fā)而開花,實現(xiàn)番荔枝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的關(guān)鍵技術(shù)[1-2]。生產(chǎn)上往往采用先修剪后人工摘葉的辦法,人工去葉效果雖好,但費時費力,不利于果園省力化栽培模式的發(fā)展。而采用化學物質(zhì)促使葉片脫落,是一種簡便而高效的促葉脫落的方式。筆者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初步篩選具脫葉作用的2種化學物質(zhì)(三氯乙酸、碘化鉀)和2種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乙烯利、噻苯隆),采用正交試驗,擬尋找在不傷及后期芽體萌發(fā)生長的基礎上,能促進枝梢生長及花芽分化的去葉藥劑。
1.1 試驗地點及時間試驗在廣西大學農(nóng)學院果樹新品種引進園進行,試驗地土壤為紅色沙壤土,肥力中等。試驗時間為2016年3月10日—4月25日。
1.2 試驗材料試驗所用番荔枝品種為12年生“非洲驕傲”番荔枝,樹冠高(2.5±0.5)m,主干高(0.8±0.1)m,主干雙層樹型。試驗所用藥劑:三氯乙酸(分析純)、碘化鉀(分析純)、乙烯利(40%水劑)、噻苯隆(50%白色粉末狀)。
1.3 試驗設計選擇4棵生長發(fā)育較為一致,無病蟲害,葉片濃綠,無發(fā)黃脫落跡象的“非洲驕傲”番荔枝,按照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試驗設計9個處理(試驗水平編碼如表1),為避免混合藥劑處理對樹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以粗度為1~2 cm一年生枝條作為處理對象,每個處理在同一試驗樹上掛牌標記2個枝條,記錄枝條上葉片初始值(M0),每處理共8個枝條。于2016年3月28日上午對標記枝條進行藥劑噴施,每枝條用小噴壺噴施0.5 L藥液,藥液中加入0.1%吐溫-80作為展著劑,葉背葉面均勻噴施,以添加0.1%吐溫-80的清水噴施對照組。試驗7 d后統(tǒng)計各處理枝條上葉片數(shù),記為Mt。
表1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
1.4 指標計算脫葉率=(M0-Mt)/M0×100%
1.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通過WPS Excel 和IBM 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制圖和分析。
采用SPSS軟件對正交試驗結(jié)果進行分析,計算各因素各水平下脫葉率的綜合值以及平均值,并計算極差R。由極差R的大小,可以判定各藥劑對番荔枝采后脫葉影響的主次關(guān)系。比較各R值大小,R值越大的表示因素對指標的影響越大,因素越重要,R值越小,因素影響越小[3]。由混合藥劑的正交試驗結(jié)果(表2)可知,在處理7 d后處理⑤的效果最好,脫葉率達92.04%,其次為處理①,脫葉率達85.42%。在極差R值中,三氯乙酸的值最大,是關(guān)鍵因子。從極差R值可以看出,因素的主次關(guān)系依次為三氯乙酸、噻苯隆、乙烯利、碘化鉀。
表2 正交試驗結(jié)果
通過對同一因素不同水平均值間的差異進行顯著性分析,結(jié)果表明除碘化鉀外,其他因素不同水平均值間的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而A因素(三氯乙酸)是番荔枝誘發(fā)葉片脫落的關(guān)鍵化學藥劑,但由各因子水平與正交趨勢圖(圖1)發(fā)現(xiàn),三氯乙酸隨濃度增加,其脫葉效果越差,這可能因為三氯乙酸與其他因子間存在交互作用。
根據(jù)正交試驗均值最大值的組合原理以及正交試驗結(jié)果趨勢圖可知,此試驗最優(yōu)藥劑組合為A1B3C3D1,即0.5 g/L三氯乙酸+4 g/L碘化鉀+12%乙烯利+5 g/L噻苯隆,而此次試驗中無該處理組合,與之對應的處理組合為A2B2C3D1,即處理⑤,脫葉率達92.04%。
番荔枝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在于人工短截去葉,促進葉腋萌發(fā)新枝[1]。關(guān)于番荔枝采后脫葉,澳大利亞有報道用250 g/L尿素和1 g/L乙烯利并加入黏著劑的混合液對脫葉促花效果較好[4],而筆者所在課題組進行多次尿素采后去葉發(fā)現(xiàn),尿素濃度對脫葉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具體表現(xiàn)為濃度較高時,枝條易發(fā)生肥害而不抽發(fā)枝芽或枝芽畸形發(fā)育不良,細弱枝條則肥害致死,而濃度較低時,葉片往往表現(xiàn)枯而不落,導致萌芽不整齊,不利枝芽萌發(fā)和采后修剪工作進行,因此探尋高效安全的化學脫葉劑對于番荔枝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各因素水平與脫葉率的正交趨勢
(1)三氯乙酸是一種腐蝕性極強,在植物體內(nèi)傳導作用較弱,對雜草殺害作用選擇性較差的除莠劑[5]。其用于作物或林木脫葉上報道較少,韋安阜[5]曾對棉花和大豆噴布三氯乙酸,表明其具有明顯脫葉效果且不影響開花結(jié)實。李媛等[6]在懸鈴木脫葉劑配方篩選試驗中應用了三氯乙酸,但并未單獨分析其脫葉效果。該試驗結(jié)果表明,三氯乙酸對番荔枝采后脫葉效果具有極顯著影響,是混合藥劑中關(guān)鍵因子。
(2)關(guān)于碘化鉀的脫葉功能報道較少,國內(nèi)應用添加碘化鉀的復合脫葉劑加速懸鈴木落葉[6],墨西哥通過噴布1.5%的碘化鉀使“安娜”蘋果葉片全部迅速脫落,萌芽整齊且早,而3%的碘化鉀對枝條產(chǎn)生傷害[7]。筆者曾在南方早熟梨“桂花梨”上噴布2%碘化鉀進行去葉防治“翻秋花”試驗中也得到相似的結(jié)果(未發(fā)表)。有研究報道,碘化鉀與落葉基部離層脫落有關(guān)[8]。筆者認為其機理為碘化鉀吸濕而形成次碘酸鹽,使葉片水分散失而加速葉片成熟衰老,引起葉柄離層形成。碘化鉀的脫葉功能與已報道的氯酸鎂對棉花脫葉催熟具有相似作用效果[9-10]。此試驗中碘化鉀對番荔枝脫葉率并無顯著性影響,其可能受其他藥劑互作影響而失去脫葉能力。
(3)乙烯(乙烯利)是一種促進成熟的植物激素,其作為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濃度閾值為0~0.1 mL/L,最大值1~10 mL/L[11]。其對葉片脫落具有直接作用,多數(shù)脫葉劑脫葉效果是通過促使內(nèi)源乙烯的生成而加速葉片成熟衰老[12]。該研究結(jié)果表明,隨乙烯利濃度增加,番荔枝葉片脫葉率隨之增加,各處理濃度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說明乙烯利對番荔枝采后脫葉具有顯著正效應,因其價格便宜,可以作為優(yōu)選藥劑,可適當增加乙烯利濃度,加速葉片脫落。
(4)噻苯隆是一種具有高效細胞分裂活性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其通過引起內(nèi)源乙烯含量增加,誘導葉柄離層形成而使葉片脫落。有研究報道,噻苯隆誘發(fā)的乙烯釋放與化學傷害、水分散失及衰老無關(guān),并不會引起葉片水勢下降和葉綠素降解[13]。有報道指出,噻苯隆的脫葉功能僅限于錦葵科的一些種,對其他植物并不產(chǎn)生落葉[8]。該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此次試驗濃度范圍內(nèi),噻苯隆在低濃度下對番荔枝具有脫葉效果,而高濃度時脫葉效果下降,可能因為高濃度時噻苯隆主要表現(xiàn)出高細胞分裂活性,降低脫葉率。
(5)其他關(guān)于脫葉的化學物質(zhì)還有10%硫酸銅[7],以及觸殺型脫葉劑,如脫葉磷、噻節(jié)因、草甘膦、百草枯、敵草隆、氯酸鎂等,它們通過不同的機制殺死植物綠色組織,同時刺激傷害乙烯的產(chǎn)生,從而起到催熟和脫葉作用[12]。下一步可以從以上化學物質(zhì)中篩選,研制番荔枝脫葉劑配方。
[1] 彭松興,林超明,陳永輝,等.AP番荔枝的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06(6):23-24.
[2] 曾令達,葉翰江,廖建良.AP番荔枝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生產(chǎn)技術(shù)[J].韶關(guān)學院學報,2009(12):69-72.
[3] 蔡樹美,余廷園,諸海燾.水肥優(yōu)化耦合下設施菜地水、氮響應的定量關(guān)系[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15(S1):118-122.
[4] GEORGE A P,NISSEN R J.The custard apple[J].Australian horticulture,1985,83:100-111.
[5] 韋安阜.三氯乙酸對莎草及稗等雜草的防除效果[J].植物生理學通訊,1960(3):40-48.
[6] 李媛,劉虎岐.懸鈴木集中落葉的化學調(diào)控研究及落葉劑的配制篩選[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9(2):4-7.
[7] 本刊編輯部.在墨西哥溫暖氣候條件下安娜蘋果的化學去葉[J].中國果樹,1982(1):62.
[8] 劉承德,成磊.新型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噻苯隆機理作用及應用[J].新疆農(nóng)墾科技,2011(2):63-64.
[9] 林起.氯酸鎂對棉花脫葉催熟應用試驗[J].新疆農(nóng)機化,2008(3):36-38,43.
[10] Ю.拉基亭,Κ·奧符恰洛夫,Л·布列格托娃,等.氯酸鎂——有效的棉花落葉劑[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通報,1958(2):45-46.
[11] 李鳳玉,梁海曼.乙烯在植物形態(tài)發(fā)育中的作用[J].亞熱帶植物通訊,1999(1):76-80.
[12] 田曉莉,段留生,李召虎,等.棉花化學催熟與脫葉的生理基礎[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4(6):758-762.
[13] SUTTLE J C.Involvement of ethylene in the action of the cotton defoliant thidiazuron[J].Plant Physiol,1985,78(2):272-276.
Effects of Mixed Chemicals on Defoliation Rate ofAnnonasquamosaafter Harvesting
CAI Xiao-lin,PAN Jie-chun*,ZHOU Yu-mian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effects of mixed chemicals on defoliation rate ofAnnonasquamosaafter harvesting.[Method] Defoliant 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kalium jodatum(KI)+ ethephon (ETH) thidiazuron (TDZ) was designed by using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with four factors and three levels for spraying after harvest and the effect of the defoliant on defoliation rate ofAnnonasquamoscv.Africanpridewere studied.[Resul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praying with the defoliant (1.0 g/L TCA+ 3 g/L KI+12% ETH+5 g/L TDZ) in the first 7d after harvest pruning can basically remove the leaf ofAnnonasquamosawith defoliation rate as 92.04%,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harvest pruning work and promoting the germination of branches.[Conclusion] The medicament combination of 1.0 g/L TCA+3 g/L LKI+ 12%ETH+5 g/L TDZ has the best defoliation effect.
Annonasquamosa; Defoliant; Orthogonal design; Ethephon; Thidiazuron
廣西大學資助項目(桂科14123001-1-3)。
蔡小林(1991- ),男,湖南攸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果樹栽培與生理。*通訊作者,副教授,從事果樹栽培生理及育種工作。
2016-08-17
S 667.9
A
0517-6611(2016)30-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