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衛(wèi)計委發(fā)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6》顯示,去年我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為2.47億,占總人口的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帶來了大量的問題與挑戰(zhàn),比如,留守兒童雖有較高的入園率和義務教育完成率,但高中凈入學率卻比全國低20個百分點。(10月20日人民網)
@農二代:“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別讓陽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绷羰貎和彩俏覀兊奈磥?,他們的孤苦存在,已是時代的醒目傷口。給他們美好的未來,需要多一些有人情味的制度安排,多一些有遠慮的深刻思考。
@東成西就:近年來,雖然不少地方已取消了農業(yè)戶口,進行了統(tǒng)一戶口登記,但橫亙在城鄉(xiāng)之間的鴻溝,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大城市,囿于嚴格的戶籍限制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不足,流動人口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實現家庭化遷移,其“門檻”仍不可忽視。
@sixiangzheweishuijuemu:留守兒童犯罪率高,有很多因素,其中不容回避的一個因素便是教育。雨果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jiān)獄”。類似的邏輯是,如果孩子早早輟學,又疏于管教,他們中的一部分就可能滑向歧途。
@米線不過橋:農民工子女在大城市讀書極難,送回老家又不放心,如此糾結,誰來體味?如何降低社會的流動成本,實現包括人口、資源、權利等在內的自由遷徙與流動,這方面主要表現于推進公民權利的普及與公平享有。這兩個議題看似矛盾,其實并行不悖,共同指向于流動人口的生存與發(fā)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