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萍+李萍+李學平+張承蓮
摘 要:富順縣是川南典型的丘陵農業(yè)大縣,也是全省糧食生產(chǎn)核心縣之一。為加快推進國家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的步伐,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鞏固全省糧食大縣的重要地位,近年來積極開展秋(冬)馬鈴薯引進篩選試驗示范,取得良好成效。該文根據(jù)富順縣示范種植秋冬馬鈴薯的生產(chǎn)實踐,因地制宜提出了秋(冬)馬鈴薯的綠色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秋冬馬鈴薯;綠色高效;關鍵技術;富順縣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1-0034-02
根據(jù)近年來富順縣開展秋冬馬鈴薯引進篩選試驗結果和大面積示范應用效果表明:要達到秋冬馬鈴薯綠色高產(chǎn)高效的目的,必須推廣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全面落實“脫毒良種、重施底肥、增施鉀肥、深耕整地、處理種薯、適時早播、合理密植、壟作栽培、綜防病蟲”等種植技術要領。
1 選用良種
選擇優(yōu)質脫毒馬鈴薯一級生產(chǎn)(由原種繁殖)種薯,在滿足高產(chǎn)、抗病的基本要求基礎上,立足生產(chǎn)適應性,秋冬馬鈴薯宜選擇生育期60~90d,結薯部位較淺、薯塊分布集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考慮市場需求性,宜選擇薯肉黃色,芽眼少而淺、表皮光滑、耐儲藏運輸?shù)钠贩N。目前我縣宜示范推廣“費烏瑞它”、“宣薯2號”和“中薯5號”。
2 合理輪作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通透性好、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應避免與茄科作物(如辣椒、茄子、西紅柿等)和塊根、塊莖作物連作。
3 施足基肥
馬鈴薯是喜高肥水作物,對肥料反應尤為敏感,每生產(chǎn)1 000kg馬鈴薯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氮5.5kg、磷2.2kg、鉀10.2kg(三者均為折純量),三者吸收比例為1∶0.4∶2,對肥料三要素的需要量以鉀最多?;蕬既谑┓柿康?/3以上,1hm2施農家肥22 500kg,化肥選正規(guī)名牌廠家的含鉀量高的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hm2用1 500kg,其中基肥1 050kg;施用硫酸鋅22.5~30kg。為實現(xiàn)肥料吸收利用最大化,應開溝溝施,且要均勻分散,不要太集中。
4 深耕整地
深耕25~30cm,達到地表平整,上松下實。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充分發(fā)育和薯塊膨大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5 種薯處理
5.1 切種 剔除病薯、爛薯,50g以上種薯需切塊,看著頂端芽或芽眼縱切,還過大的再橫切,每個切塊保留1~2個芽眼。要求1人備2把切刀,切刀用0.2%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切時若切到病、爛薯(褐色、黑色圓圈)后,應把切刀放入消毒液中消毒,再拿另一把消毒液中的切刀使用。
5.2 消毒 切塊后的種薯和未切種薯,用70%甲基托布津(日本進口的最好)或50%多菌靈(500倍)+2.5%咯菌腈(適樂時)懸浮種衣劑(瑞士先正達公司生產(chǎn)1 500倍)+72%農用鏈霉素(1 500倍)配制消毒劑,浸種10min。若從外地調回的脫毒種薯已打破休眠、多數(shù)已有芽苞或已出芽,不要再用“九二○”催芽。
5.3 晾干 種薯消毒后自然晾干,待傷口愈合木栓化后播種,采取上午切種消毒晾干到下午播種,或下午切種消毒晾干到第二天上午播種,當天未播完的種薯不要用塑料編制袋密封口堆放過夜。若遇天氣不佳、不能及時播下去的剩余處理種薯,要放在通風的屋內攤晾。
6 適期播種
秋種馬鈴薯應在9月中旬開始搶晴天播種,冬種馬鈴薯應在12月中旬播種,根據(jù)地塊條件,因地制宜選擇機械化、半機械化播種方式。機械化播種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zhèn)壓等多項作業(yè),具有排種均勻、株行距一致、鎮(zhèn)壓嚴密、出苗均勻等優(yōu)點。但目前適宜我縣丘陵地塊小、不規(guī)則且分散的中、小型一體化播種機的生產(chǎn)穩(wěn)定性還不夠成熟,因此,仍以半機械化播種為主,采用機械開淺溝、人工擺播、人工覆土。播種溝深8~10㎝,單壟單行種植的在溝底均勻稀撒基肥和地下害蟲防治藥劑(用紫丹或敵克等毒死蜱類藥劑),(單壟雙行種植的在兩播種行中間開溝均勻稀撒基肥,撒藥則均勻稀撒在兩個播種行,不要太集中),覆土3~4㎝后按播種規(guī)格均勻擺放種薯(芽或芽眼向上),再覆土5~6㎝均勻蓋種。田塊四周一定要做好開溝排水。為有效防除雜草,播種蓋土后,1hm2可用50%乙草胺1 500mL兌水750kg均勻噴施于地表,進行封閉除草。
7 合理密植
為奪取高產(chǎn)高效應做到合理密植。一般1hm2以90 000~105 000株為宜。播種方式采取條播。單壟單行,壟距66.7cm、株距16.7cm、錯窩播種;單壟雙行(尤其適宜“費烏瑞它”品種),壟距110~120㎝、行距40㎝(兩行中間要溝施底肥,并起高壟后再在兩邊按行距40㎝播種兩行)、株距16.7㎝、錯窩播種。為確保密度,可在田塊中多播一部分種薯,用于補苗。
8 強化田管
8.1 追肥 幼苗高10~15cm時施追肥,1hm2用復合肥450kg(施基肥后余留下的量),看苗酌情追施尿素45~75kg提苗,有條件的可追施硫酸鉀150~225kg;封壟后選用98%磷酸二氫鉀按0.3~0.4%葉面追肥。
8.2 中耕 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中耕應做到前期深、后期淺)。當苗高10~15㎝時應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培土,以利于促進早結薯;在現(xiàn)蕾期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土;在植株開花期封壟前進行第3次中耕除草培土。最后一次培土要盡量高一些,注意補裂縫、塌陷,以利于薯塊生長發(fā)育與膨大,并防止塊莖外露變綠影響食用品質和商品性。
8.3 化控 (1)防徒長。如果土壤中氮肥過多、遇連續(xù)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時,植株容易徒長,營養(yǎng)物質大量向莖葉中輸送,出現(xiàn)只長苗、不結薯或結薯延遲的現(xiàn)象,可選用15%多效唑1hm2用750g兌水750kg常規(guī)噴霧調控馬鈴薯植株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調整光合產(chǎn)物的分配,有效抑制植株地上部的生長,促進結薯與塊莖膨大。(2)防霜凍除采用蓋膜、熏煙等物理措施外,可選用碧護等生長調節(jié)劑噴霧,以增強馬鈴薯抗凍、抗旱能力。
8.4 病蟲防控 (1)蟲害。主要防治蚜蟲和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防治蚜蟲可選用吡蟲啉;防治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可選用紫丹或敵克等毒死蜱類藥劑,播種時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盡量撒開一些,以增加其防控范圍。(2)病害。以晚疫病、青枯病較為常見多發(fā),以預防為主。晚疫病可于齊苗后,結合第一次中耕培土,用72%霜脲氰·代森錳鋅(克露)600~800倍液常規(guī)噴霧;晚疫病一旦發(fā)生,則用68.75%氟菌·霜霉威(銀法利)600~800倍液防治2~3次,間隔7~10d噴一次,并及時拔除病枝、病葉和枯死病株,且遠離田塊深埋處理。青枯病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嚴格挑選種薯和藥劑處理,實行輪作、深溝高壟栽培等;田間預防,可選農用鏈霉素、噻唑鋅(碧生)等防細菌病害的藥劑噴霧(有條件的采取灌窩效果更好);當田間出現(xiàn)病株要及時拔除,遠離田間深埋處理。
9 適時收獲
馬鈴薯在生理成熟期收獲產(chǎn)量最高。生理成熟的標志是:葉色由綠逐漸變黃轉枯,這時莖葉中養(yǎng)分基本停止向塊莖輸送;塊莖臍部與著生的匍匐莖容易脫離,不需用力拉即與匍匐莖分開;塊莖表皮韌性較大、皮層較厚、色澤正常。收獲要選擇在晴天或陰天進行。機收田塊應在收獲前5~7d剎秧,使薯皮老化,以便在收獲時減少機械損傷。機械收獲進地前要調整犁鏟入土深淺,入土過淺易傷薯,且收不凈,入土過深耗費動力,減少單機作業(yè)面積。根據(jù)地塊實情,選擇適宜機收機具。目前適合單壟單行的機具已應用推廣,適宜單壟雙行的機具尚需進一步探索改進。人工收獲或機械收獲裸露在田間的薯塊,為防止損傷薯皮,影響賣相,要晾30min待薯表皮晾干后才去撿薯裝袋。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