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A在猶豫。
她正在和一位男士交往,這人什么都好,人品、相貌、身材、經(jīng)濟狀況,都好,都對她胃口,而且見識廣博,說話有趣,還對自然風物懷有真摯的熱愛,這樣的人不多見了。
問題是,他對前妻念念不忘。他本來是個窮小子,讀研的時候遇到了后來成為他前妻的女人,他的生活從此發(fā)生巨大變化。在他口中,他的前妻幾乎是完美的,出身世家,是《合肥四姐妹》里描繪的那種沉靜豐潤、風華四溢的女人。
有她在一邊映襯,他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外在、環(huán)境和資產(chǎn),加上她的幫助,最終他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分手,她去國離鄉(xiāng),在新西蘭的小城隱居。
他非常細心體貼,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上下車替她開車門,去餐館吃飯,先替她拉椅子,一起去商場,她試衣服,他很順手地接過她的包,見面的時候,很自然地遞過一把鮮花,而且絕對不是玫瑰——她覺得送玫瑰是最最刺目和形式主義的。她也見過些男人,有海龜有名流,氣壯山河,但就是哪里不對,現(xiàn)在她知道了,他們的世界沒細節(jié),也沒有別人。
問題就出在這里,他太好了,但這種好處處和他前妻有關,是他前妻調(diào)教、影響的結果。她看過他結婚之前的照片,和結婚之后判若兩人,她也見過他的兄弟,和他的氣質(zhì)天差地別,顯然,在改造他這件事上,他的前妻居功甚偉。她是他的皮革馬利翁,塑造出了現(xiàn)在這個他。
他自然對她念念難忘,常常提起她,家里保留著她的痕跡,還時常和她聯(lián)系。她自問,自己這樣一個資淺少女,怎么和這樣一個完美的影子較勁?
我曾將那些保留了太多前情前愛的生活習慣的人,稱做“老情人博物館”,他們身上呈示的,是另一個人的特質(zhì),另一個人的氣息,要開始新生活,似乎就得脫離這座博物館。所以,有個叫伊恩·厄舍的澳大利亞男人,為了忘掉前妻,曾公開拍賣他們共同生活期間的一切物品,包括他們共同的朋友圈,隨后,列出清單,在一百個星期里完成一百件事,作為新生活的開始。電影公司買下了他的故事,正打算拍電影。
不排除這是為了引人注目制造的噱頭,但這種大喊大叫的聲張,還是能夠說明,生命交融之后的影響,有多強大,強大到要用一百周的磨礪來清空。每個人都是孤獨星球,但碰撞之后,星球的質(zhì)量、速度恐怕都會有變化,再難以原樣回到原來的軌道。
但“前情博物館”真有那么可怕嗎?這得分開看。人們?nèi)菀讓δ切┙?jīng)歷過壞愛情的人產(chǎn)生同情,因為傷痛往往顯得比幸福更真誠,但我的想法恰恰相反,經(jīng)歷過好愛情的人,可能更值得接納。人性的學習,是在人和人的相處之間完成的,一樣需要好老師、好的機遇。
人的成長,靠各種材料滋養(yǎng),但材料的質(zhì)地有差別,有的粗糙單調(diào)如狗糧,有的細膩豐富像盛宴。在一切領域,不論是尋找合作伙伴,還是生活伴侶,咱們都得學會鑒別對方是靠什么養(yǎng)大的,對好材料滋養(yǎng)出的人,應該伸手歡迎,哪怕他是一座前情博物館。
(摘自《珠江晚報》201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