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晨
熊希齡救濟西伯利亞災民
賴 晨
熊希齡
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1870-1937,出生于湖南湘西鳳凰縣,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晚年致力于慈善事業(yè),曾為中外兵民籌集救濟款,計有幾千萬元。20世紀20年代初,西伯利亞發(fā)生大饑荒之際,他就曾救濟過俄國災民。
事情從1921年說起。當年11月12日,列寧決定在華盛頓會議召開的同一天,在蘇俄的伊爾庫茨克(后改為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和各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會議。這次中國向遠東會議選派代表39人,高君宇作為團體代表出席。
1921年年底,中國代表們乘坐一列專車前往莫斯科。車窗外閃過清新的山色,皚皚的積雪,典型的俄羅斯風格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已經開工的工廠、煤礦。新經濟政策的建設之船已經開航。
但是,過了烏拉爾山后,一幅凄慘的景象忽然跳入代表們的眼底。這里是當時蘇俄饑荒最嚴重的地區(qū)。烏拉爾河兩岸,有1500平方英里的地區(qū),因久旱成災,土地干裂,莊稼顆粒無收,幾千萬居民“拔野草,割樹皮,制成草面包以充饑腸”,盡管政府全力救災,餓死病死者仍不計其數(shù)。有的地方90%的牲畜都被屠殺吃掉了,遍地都是遺棄的嬰孩,因為他們的父母都已經餓死了。
出于對蘇俄災區(qū)人民的同情,為了支持和幫助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盡快戰(zhàn)勝災害,高君宇和國內賑災慈善機構取得聯(lián)系,和熊希齡、黎元洪等上層人物和社會賢達173人,共同發(fā)起組織“中華民國俄國災荒賑濟會”。
1921年12月23日,該會在北京正式成立,熊希齡被推舉為董事長。熊希齡派人到各地演講動員,呼吁民眾捐款,以救濟蘇俄災民。
熊希齡在1922年2月28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說:“我國人最富于慈善性,凡是親仁善鄰、救災恤患,一切美德,從不讓人獨步的。敝會為此懇求:諸公大發(fā)慈悲,一面對于本國的災荒,急謀救濟,一面對于俄人的痛苦,更當加以援助。須知恤鄰,即為愛國,濟人之急,正是為自己造?!,F(xiàn)在都知道維持國際的名譽,這救濟俄災,正是國民的外交……古人說,當仁不讓,愿各慈善大家,量力捐款,救了我們的鄰國三四千萬待死的災民?!?/p>
熊希齡領導的“中華民國俄國災荒賑濟會”共計收到捐款如下:大洋約8萬多元;小洋92角;銅元9100多枚;日幣61元;俄幣1000元。該會至少組織了三次共90節(jié)火車車廂糧食運抵俄國災區(qū)。該會還派出賑災調查隊,抵達赤塔、伊爾庫茨克等地調查,訪貧問苦,給予俄國災民極大安慰。
蘇俄遠東共和國賑濟總會會長立克發(fā)來電報,對熊希齡說:“今中國救濟俄國災民,正使俄國人民了然中國對俄國不銜舊怨,且不以俄前政府之失計而歸咎其民,確信中國陸續(xù)賑濟俄災民,足以使兩國邦交益臻鞏固。閣下樂善好施,惠我災黎,銘感無已。”
(責任編輯:葉筱)
(郵箱:wind.0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