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君
為何會有好人恐懼癥
我經(jīng)常遇到一些自認為是好人也被別人稱作好人的人,他們內(nèi)心很困惑。他們希望奉行好人原則,卻又為此惴惴不安。為此有些人甚至經(jīng)常故意做出一些“壞”的舉動,比如對別人的真誠冷嘲熱諷,對一些本可以體諒的事挖苦諷刺。做這些舉動是為了改善別人眼里的“好人”形象。但做完之后,他們又覺得不適。
他們是怎么了?他們患了好人恐懼癥。
我們習慣了“善良是軟弱者的最后避難所”這樣的話,也用“好人卡”形容最糟糕的戀愛結(jié)果。漸漸地,“好人”在輿論上變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作為一種基本人生態(tài)度,“好人”逐漸變成了軟弱、糊涂和“并不酷”的代名詞。善意、寬厚在爭奪話語權(quán)上的潰敗,助長了人們在大小事件里爭相展現(xiàn)偏激和惡毒,也給奉行善意和利他的人帶來了挫敗感。人們怕被稱為好人,似乎只有平庸、無能和沒有閃亮之處才會被當成“好人”。好人給人的感覺是沒有力量的。
人們更喜歡酷的人,結(jié)果,酷和好人在認知上被對立了。女孩子曾經(jīng)流行喜歡“酷酷的壞男孩”,酷和壞成了同義詞。其實,那些大多數(shù)“壞男孩”無非是愛打扮,喜歡對抗,不順從學校,并不是真的“惡”。因為對“壞”這個詞的誤解,人們也誤解了壞的反義詞:好。好人被理解為無聊、順從。
主動選擇做好人
有幾種看上去很善良的行為,給“好人”帶來無窮責難。
一種是“圣母”型的好人,不分青紅皂白同情、體諒一切人。在他那里,一切惡行都有可體諒之處,對極惡的行為也表達寬容。這不但縱容了惡行,也讓那些受到傷害的人和抱不平的人反感。很多人因此把“好人”和糊涂掛勾。
另一種是討好型的好人,又叫“極端的利他主義者”。他們不考慮自身的舒適度、安危,可以犧牲一切救助他人,因為這種救助讓其充滿成就感。
還有一種人,被當成好人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怎樣說不”。這可能是“好人”這個詞負面因素的最大來源。也是“好人”必須學會避免的。
做一個好人,應該是自己的主動選擇,是出于對“善意”“體諒”這些價值觀的認可,而不是因為害怕拒絕別人而被迫默許、屈從。當好人不是籌碼,不要試圖用自己的好去換取別人的認可。
做一個又好又厲害的人
如果一個人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寬容、正直、善良,就會引起人們的不適、孤立甚至敵視。這讓公益有點兒難。
在群體中,好人會帶來道德壓力。他自愿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客觀上提升了整體的行為標準,這讓其他人感到羞恥,因為他們看起來成了壞人。即使好人整體上帶動了大家的生活質(zhì)量,也無法彌補他們心中的罪惡感。在極端情況下,團體中的少數(shù)好人會被清除,比如黑幫電影里最常見的“人人手上要帶血”的慣例。沒有好人存在時,人們的罪惡感會變輕。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善意,不應該因為他人的敵對就停止公益、停止幫助、停止維護公共生活質(zhì)量。這只是在提醒我們,要采用更聰明的辦法化解這種敵意,而不是為此就放棄了善意。
做一個好人,要有更強的能力,也要適度放棄一些東西。
打個比方,在網(wǎng)絡上和人吵架,如果你不顧公允,不考慮體面,可能更容易獲勝。而作為一個“好人”,你往往不愿意罵娘,不肯嘲笑對方的生理缺陷,你放棄了別人在使用的利刃,自然會在格斗中落在下風。
有篇說“刻薄與寬厚”的文章這樣寫道:在寬厚和刻薄的斗爭中,寬厚維持著表面上的勝利,刻薄占據(jù)著事實上的上風。因為刻薄往往同時意味著犀利和深刻,而寬厚,很不幸經(jīng)常與膚淺、溫吞、平庸相連。結(jié)果是,刻薄使人語塞、贊嘆的情景常常出現(xiàn),而寬厚讓人信服的情景卻很少上演。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好人”。好人已經(jīng)被普遍視作平庸的標志。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害怕做“好人”的理由,相反,我們應該做一個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好人!這當然很難,但并非做不到,不過是要更努力。
做好人是利人利己的
“即使我一無所有,我起碼可以做一個好人。”這話有人覺得既可悲又窩囊,好像是實在沒辦法去作惡才變成好人的。
其實不是這意思。這世上沒有人缺乏作惡能力,只是主動選擇了善良,選擇了在任何時候堅守正義信條。
這樣的選擇十分不容易!
人們在不起眼的時候最容易信仰崩潰,比如沒有人會隨意殺人,但在是不是要漠視一個陌生的求助者這種事上,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無所謂。這種時候,選擇去救助、做好人是多么不容易。
我們都知道,這些小小的善意,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它是人間的溫度,對于個人來說,它會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吸引力。
這不是胡說的,有個研究表明,男人的“善良”比外貌英俊更容易讓女人感到有魅力。
你看,骨子里人們還是熱愛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