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梅
滇西北的記憶
●趙曉梅
陶瓷
陶瓷之鄉(xiāng)散落在永勝的丘陵里,丘陵被潔白的云朵依戀著,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傾注所有的愛戴,把美麗素雅的丘陵呈現(xiàn)在陶瓷上,吸引著女人溫柔的目光和傾心的愛情。故土便在陶瓷的典雅和古樸中富庶起源。讓久別的我深刻地洞悉了離別的疼痛,只有在一只古舊陶罐的光澤里尋覓著故土的芬芳?;ǘ涓‖F(xiàn)在陶瓷器具上,那些久遠(yuǎn)的歌謠,在一片火光中把一個古老的村莊吟唱得溫暖無比。
回望陶鄉(xiāng),離家的腳窩里開放著一枝枝殷紅的鮮花,祖先的靈魂深深地注入了金沙江畔這片細(xì)膩溫和的泥土,形形色色的陶瓷品以一種永恒的姿勢陳列著陶鄉(xiāng)的記憶,告訴世界,陶鄉(xiāng)的人們用粗糙的手掌進(jìn)行著細(xì)膩的勞作,用幾千年的文明,裝飾著彩云之南的中國鄉(xiāng)村。
五千年的釉,仍然在陶鄉(xiāng)閃亮,陶罐上的圖案迷離著古舊的舞蹈,仿佛有洞簫的音符,跳動在箭鏃之上,獰獵之聲驚落弧形的鳥語,一群裸魚鼓動智慧之鰭,蹈火而舞,湯湯荊棹,劃破了峽谷的沉寂,赤釉斑駁之處,是我陶鄉(xiāng)的家居,人們圍坐陶瓷的土窯,一邊細(xì)飲滄桑的民謠,一邊遍種金色的水稻。
歲月匆忙地從村莊上空掠過,而村莊卻依舊恪守著一份從不張揚(yáng)的寧靜氣氛,青瓦土墻,廢舊的陶瓷堆砌出一道道陶瓷的墻壁,在風(fēng)霜雪雨、陽光月色之中,閃動著陶鄉(xiāng)固有的光澤,一枚枚粉紅的紐扣花鮮艷地爬在上面,扣緊了村莊的命運(yùn),走在曲曲拐拐的石板路上,我被陶瓷的高貴和典雅包圍著,同時又接受著一種素潔的清純,像面對一只藍(lán)色的瓷花瓶,在沾滿月色的夜晚,有一束桂花在瓶中飄散著馥郁的香氣。
陶工平靜地坐在竹椅上凝視著旋轉(zhuǎn)的飛輪,一坨泥巴在他的手心里跳動著歡樂的舞蹈,那愉悅的表情似乎已感覺到泥土在涅槃前的詮釋,木板的拍打,讓木紋深深地嵌入,留下了原始陶飾的遺風(fēng),流露出樸素得近于原始的美,缸、盆、壇、罐、碗、缽、碟、杯,牽動著一生的喜怒哀樂,連接著一段又一段鮮艷或衰敗的生命。鄉(xiāng)村的人,用一生來感受著陶瓷的質(zhì)感,質(zhì)感是制陶人與鄉(xiāng)村永恒的情愫。村莊的小河,晚歸的牧童,裊裊的炊煙,飽滿的稻穗,野地的花朵,天空的白云,舒展夢想的藍(lán)天,還有森林中傳來的鳥鳴,都是靈感的源泉,合著自己的情感揉進(jìn)了泥土,隨心性捏造著不同的陶形。那坨小小的泥巴,充滿著無窮的誘惑和魔力,一雙泥漿滲透的手,觸摸到了泥土的靈魂,并用自己自由的思想與泥土交談著息息相關(guān)的情愛。每一件陶瓷器具,都是獨(dú)一無二的,賦予了人的靈性和溫存,蘊(yùn)藏著超于藝術(shù)的真實(shí)。陽光透進(jìn)窗欞,把一張張平和寧靜的臉照亮。生活在陶瓷光澤上的勞作者,他的目光從未離開過泥土,他的身上終年散發(fā)著泥土的芳香。
燃燒的泥土居住在火光里沉睡,火光映照著一個坦誠守望的身影,那吸著煙鍋靜坐的姿勢,在瓷窯前的草屋里坐成一座凝固的雕像。弦月落泊,獨(dú)守瓷窯的人在夜露中蒼老,他顫抖的手指再也無法握住那支涂色描畫的毛筆,他倒下了,倒在了黎明前的一場雪地里,他要讓潔凈的雪水,漂流他瓷片樣閃耀的骨頭。
村莊與瓷窯相依為命,守候著一條潺潺流動的江川,一條狹窄的山路在懸崖上穿過蒼茫的樹林,通向另一條河流和另一座高山,抵達(dá)天涯之遙的注視和凝望。沉默的陶瓷承載著一個村莊的命運(yùn),帶著泥土的暖意,在馬蹄聲中遠(yuǎn)行。富麗的堂前,瓷花瓶中彌漫著寒梅的暗香;苦寒的書卷桌上,潔凈的瓷杯里繚繞著一縷清幽的茶味;殷紅富裕的餐廳里,碟盤杯里有著酒肉濃濃的油膩;清貧人家,缽?fù)胧⒅卟说那逑愫驮姇挠难?。就這樣,陶瓷從村莊出發(fā),鋪設(shè)著各種各樣的生活,演繹著每一個家族每個人的命運(yùn)。
我的故鄉(xiāng)永勝曾在陶瓷的色澤里光耀過,現(xiàn)在,也同樣在陶瓷的暖照中散發(fā)出書籍和文字的清香。陶瓷窯洞中的火光暗淡下來,又升騰起來,那些珍貴的陶瓷器皿收藏著一種文化的精髓。在長長的歲月中,那些餐具、茶具和花瓶上的圖案放射著智慧和藝術(shù)的光芒,誰也無法遺忘,讓村莊感悟著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美麗而醉人的夢想。
我的二爹曾經(jīng)是永勝陶瓷廠的一名畫師,瓷器讓他的生命有了美妙絕倫的色彩和光亮,一件精美古典的瓷器記載著二爹不朽的藝術(shù)天賦,只可惜,二爹的生命就如一件精美的瓷器一樣脆弱,一不小心,就在陽光中破裂了。那破碎的聲音,像遠(yuǎn)古而清悠的樂音,撞擊著大地的心臟,發(fā)出疼痛的吟詠。我知道,二爹沒給家人留下一件精美的瓷器,只有一對能盛粗茶淡飯的瓷碗,潔凈無瑕的碗壁上有他親手繪畫的兩只喜鵲,在一枝梅花的幽香中守望。
我的故鄉(xiāng)和我的親人與陶瓷相守相伴,瓷窯的存在,讓我感恩著那片土地,當(dāng)時光遠(yuǎn)去,歲月深埋了一件件古典的陶瓷。我想,不會有人忘記,在滇西北一個叫永勝的地方,生產(chǎn)出的陶瓷,曾經(jīng)裝飾過祖先們的生活。
磨房
這是一次情感的返照,這是一次靈魂的回歸,這是一次歷史的翻閱。
離別鄉(xiāng)村后的夢里,孤立山水之間的水磨房是我最美麗的景致。那一串串古老的吟唱牽連著我永恒的記憶,村莊里的水磨仍然安靜地守望著不再饑寒的日子。
我隨一群馬匹和到秋季的田野收割的鄉(xiāng)親來到村邊的山谷,滿谷的梨樹懸掛著鄉(xiāng)村甜潤的季節(jié),梨園里延續(xù)著一坡坡碧綠的玉米地,豐潤的峽谷有一股股清澈的山泉蜿蜒曲折地流向水磨房,空閑在歲月中的水磨房在潔凈的陽光下顯得無比地憂傷和孤獨(dú)。荒草披靡的山岡上,仍有記憶中的那坡紫紅色的波斯菊堅(jiān)貞地陪伴著曾經(jīng)被人們熱望過的地方,蝴蝶飛舞,鮮花叢中隱隱約約還有一道窄小的縫隙。我踏著花香走過山坡,站在被廢棄已久的磨房前,心里強(qiáng)烈地涌流出一陣寒涼和沉寂。當(dāng)我推開被歲月封鎖在時代門檻前的木門時,那把銹跡斑斑的鐵鎖已在時光的剝離下失去了鑰匙尋覓的靈敏,也不知這把鎖是哪個留下的。過去在村民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誰家上磨房碾米磨面,誰家就帶一把鎖,把糧食倒在槽里后,鎖上木門,村莊里的夜晚就在石磨經(jīng)久不息的磨碾聲中,露出安詳?shù)乃瘧B(tài)。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在村莊的生命中穿行,深深地鑲嵌在村莊的骨骼上,融入村莊的流動的血脈中。深夜沉睡的人們,只要有水磨在耳畔回響,他們的夢里就有稻谷和玉米的香味,夢醒時,臉上已不再有愁苦的微笑。第二天他們便踏著清冷的露水,來到磨房中,將一袋又一袋生活的營養(yǎng)收集回家。離開時,又把鎖帶走,磨房就自然而然地讓另一家使用。
我輕輕地觸摸著銹跡已久的記憶,心里在想,留下這把鎖的人家,也許是想把過去的一切日子都鎖在這里,不再帶回。走進(jìn)磨房,我的腳步卻被滿屋的蜘蛛網(wǎng)纏繞在黯淡的往事中,深切地感覺到那已在滄桑歲月里風(fēng)干的鮮活記憶卻洶涌澎湃地向我涌來。歷史停頓在這寂靜的山野,我抬頭尋找著從瓦片的夾縫里射下的一縷光柱,清純耀眼的光柱照射在一盤巨大的石磨上,光滑的石盤放映著溫柔的色澤,石槽里已沒半粒糧食,厚厚的塵灰和枯草填滿了槽溝。我渴望著那陣熟悉的聲音,不是山泉流淌的歡唱,而是老磨沉重而帶有香甜味道的負(fù)重的呻吟。我打開閘門,湍急的水流向著磨坊沖撞,推動著石盤滾動在空空的石槽里,那些早已布滿絲絲綠色苔癬的水輪在水的沖擊中遵守著古典的規(guī)律,轉(zhuǎn)動著一條無法更改的命運(yùn)。隔著告別后長長的歲月,隔著萬水千山的寧靜,隔著疏遠(yuǎn)了的一段腳步,陌生的水聲、石磨與石槽的撞擊聲淹沒了停滯久遠(yuǎn)的擱置,攝人心魄地渲染著靜寂的山谷。正在收獲玉米的人們,在這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中停下了手中的活,尋著聲音走出稠密的玉米林,老人們坐在溝壑中一塊塊干凈的石頭上,抽著一支長長的煙鍋,默默地回憶著那段與磨坊息息相關(guān)的日子。這山野里帶有溫暖和香氣的聲音穿越了我生命中的溝溝坎坎,像一盤永不蛻變的磁盤重放著我的記憶。那是三十年前,姐姐背著一袋玉米向村后的水磨坊走去,我正和幾個小伙伴在河邊瘋跑。夕陽染紅了天邊的彩霞,姐姐叫我,讓我和她去做伴,這是我第一次走進(jìn)幽谷。八月的彩蝶飛翔著美麗的翅膀,密密地織著野地上濃濃的黃昏,我在山坡上采摘花朵,等待姐姐從磨坊里出來就回家。夜幕像帆一樣跌落下來,籠罩著整個山谷。此時,一陣顫栗??謶窒蛏斤L(fēng)一樣向我襲來,我大聲地叫著姐姐,一條野狼在我凄厲的叫聲中,在姐姐威懾的怒喊里膽怯地退后了幾步。野狼那兩道暗綠色的眼光在姐姐不斷揮舞的火把下漸漸遠(yuǎn)去,退進(jìn)森林時,一聲滄涼的狼嚎顫動著村莊的夜空。姐姐緊緊地抱著我向磨房里奔跑,閂住木門,我和姐姐相互偎依著,等待著金黃的玉米在石碾子的轉(zhuǎn)動中變成潔白的面粉。姐姐必須在今晚把面粉背回去,全家人在饑饉里盼望著這唯一能夠填充饑餓的糧食啊。當(dāng)姐姐背著面粉牽著我的小手驚駭?shù)刈叱瞿シ繒r,村里的一群年輕人攥著松明火把正向山谷跑來,他們知道那匹野狼已在村后游走多日,野狼的嚎叫牽動鄉(xiāng)親們的心。明亮的火焰照出了一個樸素鄉(xiāng)村美好的夜景,這是我記憶中最為牢固的場景了。
從此后,我的夢境里就有了石磨盤在石槽中一圈一圈慢慢滾動的聲音,它像音樂一樣伴隨著我每一個安詳?shù)乃?。雖然,這種聲音再也不會在人們的生活中唱響,它已成為滇西北鄉(xiāng)村中一種古樸而充滿憂傷的絕唱,已成為一頁發(fā)黃的歷史裝訂在中國鄉(xiāng)村的史冊中。可是,當(dāng)我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與這座古老的水磨房約定相會時,我夾在現(xiàn)實(shí)與歷史的隔離地帶,將詮釋出怎樣的答案。
幾個小姑娘走進(jìn)了磨房,在她們新奇而膽怯的眼里,水輪、石磨、石槽和那早已被時間的手指拆散的木漏斗,是貧困中落后的感動,是落后中文明的震撼,是先輩們命運(yùn)的宿愿。她們沒有提問,我也沒有解釋,只有這盤老磨,仍然在水流的沖撞中,發(fā)出亙古不變的聲響。
一聲蒼勁而悠揚(yáng)的山歌從玉米林的深處向著蔚藍(lán)的天空唱響,白云朵朵,朵朵白云托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愿望,向著山外飄蕩。只有恪守土地的鄉(xiāng)親,在越來越少的田野。開拓著一道又一道的山谷。而這座老磨房,卻用它滄桑的姿態(tài),作為滇西北的山民一代又一代艱苦勞作的見證。
山還是那樣綠,水還是那樣清,山泉把山岡上的玉米澆灌得枝壯葉茂,順著溝壑流向水磨房,與水磨幽會之后再流向鄉(xiāng)村的田野。一片片潔白的天花在山風(fēng)中彌漫著欲望的氣息,剛剛脫離紅帽的玉米棒把鄉(xiāng)村的秋天鼓脹得香氣四溢。于是,鄉(xiāng)村的人們就把悠閑了一季的馬匹趕上坡地,人們唱著一曲曲民謠喜悅地收獲秋天,馬匹也打著一陣陣響鼻馱著秋天回到村莊,農(nóng)家院鋪開了燦爛的秋天在陽光下曝曬,村莊的空氣里流動著一股淡淡的糧食和水果的香甜味。夜晚,人們圍坐在月光下的庭院里,把一個個炫目的玉米棒子,像編飾待嫁新娘的發(fā)辮一樣,一串一串地編起來,掛在屋檐下。秋天的農(nóng)家,在金色的玉米串里,顯出一年季的富麗和輝煌。
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土,嵌鑲在滇西北幽幽峽谷里的中國最南方的一個小村莊——永勝白馬廟。村莊的日子已脫離了水磨日夜磨擦的痕跡,行走在峽谷里的人用盡了一生都沒有走出水磨房守望的村莊,他們已將生命和靈魂融入這片泥土。那桃花粉飾山岡的春天,那櫻桃紅透泥院的夏日,那稻谷染黃田野的秋季,那炊煙裊裊飄香的寒冬,在酒一樣醇香的日子里,在舞蹈和歌謠,書籍和詩詞中,我的故鄉(xiāng)在一節(jié)節(jié)長高。
瓦窯
故鄉(xiāng)廢棄的瓦窯像一座座身世飄零的古城堡遺址,孤寂而沉重的姿態(tài),透露出一股傲慢和荒涼,在清水河畔守望著不遠(yuǎn)處的家園。
瓦窯曾經(jīng)以一爐火的燃燒,焐熱一個又一個清貧而寒涼的鄉(xiāng)村,使一個饑寒中的村莊在一片溫暖中粗糙地飽暖起來,古樸地典雅起來。告訴世界,一雙泥漿浸泡的手,帶著一份迷人的芳香,日夜不停地從事著一種細(xì)膩的勞作,裝飾著孩子讀書的夢想和老人溫暖的生活。
瓦窯常常堆壘在我漫游的人生中途,我無法繞過那一座座用冰冷的石塊和青磚砌起來后被歲月和煙塵熏染,覆蓋在層層黑色里的瓦窯。那唯一的窯洞,有時是彤紅的火焰映照出一個日復(fù)一日地守候在窯洞里的身影。他的目光里跳動著一朵朵閃亮的火花,夜露的寒流披在他的脊背上,而他被火光烤得暗紅的臉上卻疊滿了瓦片下甜美的夢境。他的身畔是一間茅草屋,這間茅草屋里裝滿了他的幸福和愛情。他燒窯時專注而細(xì)心地掌握著火候,巧妙地翻閱著一摞摞瓦片上的情緒變化,完美地使那一片片易碎的瓦坯在窯火或溫柔或激烈的親吻中,脫胎成光澤豐潤的青瓦,鋪設(shè)在一根根堅(jiān)實(shí)的屋檐上,讓村莊的人們安睡在底矮的瓦屋里,談情說愛,生兒育女,過著樸素的日子。在這樣樸素的日子里,村莊里最為廉價的泥巴,在瓦匠們從容不迫的神情中散發(fā)出書籍的高雅和詩畫的清香,還有餐桌上的糧食和水酒,瓦屋中的婚姻和幸福。
正是這樣,我兒時的幾個伙伴都成了瓦匠的妻子。命運(yùn)開始的時候,所有的日子都被窯火暖暖地溫存著,瓦窯讓我兒時的同伴在野地里抒發(fā)著對命運(yùn)的感融,卻無法傾訴如瓦片一樣脆弱的希望將會在哪一天猝然跌落,擊成無法拼結(jié)的碎片。也許,她們眼中的淚水還來不及流淌就被每次燃燒起的窯火烤干了,她們還沒來得及洗凈身上黑色的汗水,又要進(jìn)窯觸摸更多的窯灰。瓦窯的存在告訴人們一個深刻而真實(shí)的世界,那一座座零散如珠的瓦窯,成就了滇西北古樸村莊的寧靜,點(diǎn)綴著經(jīng)脈一樣網(wǎng)絡(luò)的江河。瓦片,讓滇西北的歷史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一個秋后的午后,我踩踏著離別十多年的故土,走進(jìn)了清水河,河畔的瓦窯像一朵朵生長在山野的蘑菇,一半深嵌在泥土里,另一半凸現(xiàn)在陽光下。河堤上盛開的野花在一堆堆瓦礫中頑強(qiáng)地綻放出鄉(xiāng)村的風(fēng)景,那片田園已被采挖成坑坑洼洼的泥溏,一些莊稼退出了對土地的眷戀。清水河里的河水干涸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和一堆堆的碎瓦片沉靜地躺在河床上,河水已失去潤養(yǎng)村莊的能力,人們也忘記了對河流的關(guān)愛,清水河像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在對水的干渴中死去。我的眼里含滿了淚水,觸目驚心的疼痛,遍野灑落著湮滅、蕭澀、荒涼、斬截、凄絕、傷痕等字句。我哪時才能看到清澈的河水里游魚成群水草飄然的景象;哪時才能聽到人們出窯后在滾水壩上洗澡時歡快的笑聲;哪時才能聞到稻花灌漿時金色的芬芳。我心痛地吟詠著“午后的瓦窯”這個懸命般的悲壯句式,它構(gòu)成了深秋鄉(xiāng)村午后的蒼涼背景,我與瓦窯恩恩怨怨的情緒,糾纏不休地感嘆出家園、貧瘠、孤獨(dú)、緬懷的意象。
我從沒有貼切地與瓦窯親近過,我佇立在窯洞幽暗的門口。此時,一個陌生的聲音從洞穴中傳來,她輕輕地呼喚著我的乳名,我凝視著窯洞尋找不到聲音傳出的方向。在我的等待中,我看到一個黑色的身影走進(jìn)了午后的陽光下。她的臉和雙手,還有身上的衣服都是黑色的,黑色的瓦灰沾染著一個女人豐腴而鮮嫩的美麗,與磚瓦的黑融入一體。她帶我走進(jìn)了窯洞,一束午后的陽光像錐子一樣從窯頂直射進(jìn)來,穿透我瘦削的肩膀,窯壁上塵落著厚厚一層瓦灰。她告訴我,還是出去吧,因?yàn)樽哌M(jìn)窯洞里的女人就再也無法與白凈和漂亮沾邊了。她黑葡萄一樣的雙眼里透出了淡淡的無奈和濃濃和愁苦,她在整理最后一窯磚瓦,因?yàn)橹貏?chuàng)后的河流和田塊已支撐不了人們負(fù)重的欲望,瓦窯也無法滿足人類永久的安全需求,因此也仍然難免被遺棄的命運(yùn),將成為一個空空蕩蕩的大祭壇。瓦窯是家園的源頭,但不是家園本身。她的丈夫和十六歲的兒子充滿溫情地將一坨濕潤細(xì)膩的熟泥,摜進(jìn)模子,并在坯子的一角摁上指印,作為磚瓦的胎記,他們困倦而紅潤的臉,帶著一份莊重的敬愛,如舉行一個再也不會上演的告別儀式。是啊,窯一旦剝離了建筑學(xué)意義,就成了一片廢墟,一個凋零的名詞。
村里的人們橫下心來割舍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子的瓦窯,還是源于一場史無前例的冰雹災(zāi)。災(zāi)難降臨之前,整個村莊的上空飄滿了飯菜和水酒的香味,絢爛的晚霞映照著人們晚歸的小路。當(dāng)冰雹像子彈射穿布匹一樣射穿了整個村莊的屋頂時,人們恍然大悟,平時能遮擋風(fēng)雨霜雪的瓦屋,在災(zāi)難面前是這樣地不堪一擊,那些城里的鋼筋水泥房在災(zāi)難中卻安然無恙,而瓦片覆蓋的美好家園就在這個晚上完完全全地粉碎了。
瓦窯里的日子一天天老去了,火光中奔忙過的一張張溫情脈脈的臉龐也在窯火熄滅后的深夜冷卻了下來。村莊滄桑,村莊寒涼,太陽疲憊不堪地棲息在西邊的山岡上,廢棄的瓦窯上有鮮艷的波斯菊成片地開放。村莊與瓦窯相依為命的廝守仍然延續(xù)著一方鄉(xiāng)土的深情,經(jīng)過烈火的燒烤和冰雹的猝擊,瓦片在月深日久的風(fēng)雨之中,復(fù)活了它的本性,一叢金黃色的石蓮花高傲地長在瓦房頂上,根植于瓦縫里,瓦片重現(xiàn)出泥土的溫情和孕育的愛戀。
廢棄的瓦窯如一座陳舊的古城堡遺址,收藏著滇西北鄉(xiāng)村水墨染就的歷史,與毗鄰的村莊默默地守望。
民謠
大田栽秧么行對行,一對鯉魚么來歇涼呵!鯉魚找著么歇涼處喲,小妹找著么靠背樹呵!
故鄉(xiāng)的民謠如一滴懸掛在水稻上的露珠,讓一個古老而樸素的村莊從不墜落在一串串歲月的欲望中。
今春是有芬芳的夢了,如白鴿展開沐浴的雙翅,如素蓮從水影里跌落的花瓣。民謠從一頁頁發(fā)黃的日歷里中走出來,從座座開滿野薔薇的村莊里傳過來,我仿佛聽到了母親在村口的呼喚,疲憊的腳步沉醉在花香彌漫的記憶里。粉紅色的薔薇花把民謠一朵朵地綻放開來,隨著白云的傾聽,停留在村莊的上空。
鮮花簇?fù)淼拇迩f,是孕育民謠的宮池,溫潤如蓮的方言鮮嫩地生長在一片黑色的瓦房里,只要清晨的鳥語喚醒夢鄉(xiāng)的笛音,花瓣上滾落的民謠,帶著芳香的音符,讓蝴蝶用盡一生的抒情,珍藏著一個個與愛情有關(guān)的故事。
我是在母親和姐姐的民謠中泡大的。母親的歌謠總包含著淡淡的苦味,像一汪積滿了淚水和憂傷的深潭,把一生的情感和苦難都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地封鎖在這里,水潭邊既沒有垂柳倒影,也沒有岸芷汀蘭,卻有七只漂亮的小魚游在水里,慰藉著母親孤苦的心。當(dāng)月色鋪滿泥院,母親的歌聲里流動著一絲絲的柔情和迷醉。那首歌謠仍然在一片思念的月色里唱響:“大姐姐粉白,二姐姐紫色,三姐姐打扮喲,四姐姐有人看,五姐像觀音喲,六姐綠連云,七姐繡花鞋喲,八姐最漂亮,九姐心腸好喲,十妹賽牡丹?!?/p>
當(dāng)她的女兒像一朵朵開放在籬芭上的粉團(tuán)花被人摘下,母親便用一曲曲凄美的民謠,撫慰自己漫長的時光。顫悠悠的歌謠從夜空中穿過,十五的月亮特別圓,就像一滴泡在思念中的老淚,向著女兒出嫁時離家的一川故土滴落。目光爬過一道又一道柵欄,穿越一條又一條河流,她的雙眼,孤獨(dú)得只剩下兩行濃濃的老淚,她的白發(fā)融入在月光之中,她的耳畔總是響起女兒出嫁時唱的 《哭嫁歌》,“月亮光光么水光光喲,相思河里么洗衣裳,頭發(fā)長長么路長長喲,日日夜夜想爹娘。白云朵朵么映水中喲,栽秧田里么唱山歌,歌兒好唱么人難做喲,淚流滿面思故鄉(xiāng)……”
我把記憶翻了又翻,在那一大段被民謠包裹著的歲月里,凄婉的民謠在山谷里一彎一轉(zhuǎn),馬蹄印里也就盛滿了跳動著的歌詞,“好久不走這方來喲,這潭涼水起青苔嘞。撥開青苔喝涼水喲 ,一朵鮮花冒出來嘞?!边@些情深意切的民謠被趕馬哥馱在馬背上,拉長了妹妹思戀的目光,從此,愛情就在民謠中美麗起來,一個姑娘的命運(yùn)便與民謠緊緊地?fù)肀г谝黄?。我的被民謠喂養(yǎng)著的滇西北,我的在民謠中舞蹈著的滇西北,面對一川糧食和滿坡的水果,民謠在母語和方言中豐盈著,民謠在愛情和守候中珍藏著,民謠在燈盞和花瓣里永恒著,民謠在紅土高原上跳動著,我的村莊在民謠中停泊在一朵云彩中,歌唱著滇西北的天空。
在寂靜的山路上,常常聽到這樣的歌聲從森林里飄上來:“正月采花無花采,二月采花花不開。三月桃花紅似火,四月紫藤架上掛。五月石榴賽滿籮,六月荷花滿池香。七月菱角鋪水面,八月桂花香過街。九月菊花家家有,十月山茶滿山紅。十冬臘月無花采,雪山顯出臘梅來。臘梅好似花大姐,十樣花名她帶來?!辈灰粫?,一隊(duì)馬幫和趕馬人就出現(xiàn)在那云霧迷漫的山腰。在滇西北的大山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長,谷有多深,民謠就有多長。人們唱民謠伴著山路,唱民謠舉行婚嫁喪事。
我的鄉(xiāng)親,在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中,就已聽到民謠的第一個發(fā)音,當(dāng)一方水土在民謠中不斷地抵達(dá)命運(yùn)的歸宿,在陽光的暖照下,在雨露的滋潤中,生命在民謠中開始了萌動,人們用民謠的方式,醞釀著一曲又一曲善良的民俗。詩意濃厚的民謠,讓野花和山泉傾聽一種淡泊的境界,讓墨汁和犁鏵書寫一段樸素的村史,讓馬蹄與笛聲鋪設(shè)一節(jié)歡快的情緒,讓火塘和水酒溫暖一道幽深的峽谷,把大山里的寂靜,唱成風(fēng)花雪月和滄海桑田。
面對糧食和水果的香味,我的詩歌植根于生命輪回的守望中,植根于民謠對唱的勞作里。干渴的日子在民謠中水靈起來,平淡的歲月在民謠中豐富起來,蒼白的愛情在民謠中紅潤起來,寧靜的夜晚在恪守中舞蹈起來,深深的山谷在民謠中凸現(xiàn)起來,我唱民謠的鄉(xiāng)親也在民謠中自豪起來。他們流著淚唱,他們展著笑唱,他們含著情唱,他們帶著怨唱,他們用民謠表達(dá)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
民謠向著天空抒情,就像雨水向著大地抒情一樣。走在山野的人們,歲歲年年地唱著由祖先們傳下的民謠,從不感到疲憊,卻讓生命充滿著眷戀?;ㄏ銖浡方新暵?,低矮的屋檐上升起裊裊炊煙,夕陽下躬耕的身影,在民謠的一片虔誠中,為每一寸土地祈禱,為每一個生靈祝福。那聲聲漫漫的民謠,像一只只歸巢的小鳥,在方言的上空飛旋,歌聲里蹣跚著一個離別的背影,還有那等待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