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畫的名字,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當然是一幅描繪清明時節(jié)景象的畫卷。
事實上,有很多專家學者也仍然肯定這樣的看法。
但一直以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從畫面的內容上,很多地方與清明的節(jié)氣不符。
比如,孔憲易先生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fā)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若說清明節(jié)前后進暖爐炭,則違背了宋人生活習俗。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有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時節(jié)的事物。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然不下雨,這當是御暑用的,清明節(jié)似無此必要。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jié)。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大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八、畫面上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疑問,因此有人提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二字,可以指的是“清明坊”的地名,或者干脆就是“清明盛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