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婕
從古至今,學習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從三國時期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到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無一例外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但如何能做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學習,很多人一直都在為之苦惱。現以自身實際情況與大家分享一些學習心得。
1.找到學習樂趣
我一直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聽到很多人都這么說:雖然我很努力的在學習,但是就是沒辦法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學習。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比起學習,我更愿意看電影、讀小說。后來才明白,那是因為沒有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我承認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如果你并沒有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學習,你會發(fā)現學習起來事倍功半。在這一點上,我是這么做的: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關于英語的學習,我計劃今天要背10個新單詞,只背10個,哪怕還有精力,還可以再背更多,但是,就只背10個??雌饋磉@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每次背完這10個單詞,你都會產生一種完成學習的滿足感。正是這一點微不足道的滿足感,成為了我學習樂趣的來源,也使我能源源不斷的產生學習動力。
2.養(yǎng)成學習習慣
找到學習的樂趣之后,如何維持住這種樂,我覺得這就需要養(yǎng)成一個穩(wěn)定的學習習慣。很多人會有一個誤區(qū),就是為了養(yǎng)成習慣而去刻意安排作息時間。比如我自己之前就是這樣,早上明明還沒休息好就強迫自己起床學習,晚上明明還沒困就強迫自己上床睡覺,目的只為養(yǎng)成一個看起來很科學的生活學習習慣。但結果并沒有太大成效,自己也覺得十分疲憊。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人到了一定年齡,生物鐘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每個人精力比較旺盛的時間點可能都不一樣。福樓拜習慣白天睡覺夜晚寫作,巴爾扎克也如此,他往往在半夜12點鐘起床,一直奮筆疾書到第二天傍晚,他平時不沾煙酒,但在創(chuàng)作時卻拼命地喝濃咖啡。這里舉例并不是鼓勵大家也去這么盲目熬夜,而是要告訴大家,必須明白自己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時候該休息。因為順應自己的身體習慣,在精力比較充沛的時候去學習,在精神比較疲憊的時候去休息,會讓自己的學習時間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了解并遵循自己的身體,通過固定生活習慣,然后逐步養(yǎng)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
3.堅定自身意志
學習有了樂趣,生活有了規(guī)律,剩下的就是堅定自身意志。堅定自身意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是在學習方面,甚至在其他各個方面,我們都離不開堅定的意志力。堅定自身意志,是需要依靠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來輔助培養(yǎng)額的。舉個例子,比如你早上給自己定了一個6點鐘的鬧鐘,但是實際上你并沒有養(yǎng)成這樣一個生活習慣,所以你極有可能賴在床上不起來,或者內心不斷斗爭:一邊想著,不行,我要早起學習,昨天明明給自己定好的計劃;一邊又想著,好困啊,好想再瞇一會,反正6點鐘也還早。這種意志上的斗爭,最后不論那種想法占據上風,最終你可能都不會在6準時點起床。如果我們已經養(yǎng)成了這種6點準時起床的生活習慣,那么這種思想上的斗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實可以看到,這種意志力的消耗是完全不必要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自己養(yǎng)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并不遺余力的去執(zhí)行,不要給自己糾結掙扎的空間,讓大部分的日程安排都變得自動化的完成,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為一些細微末節(jié)的事情消耗過多的意志力。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4.抵御外部誘惑
完成了自身的塑造,知道了自己應該做什么,還應該更清醒的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這就要我們學會抵御外部誘惑。不可否認我們正身處于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電子產品隨處可見,手機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然而現在智能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遠遠超越了當初只是用來打電話發(fā)短信的功能。在為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感到歡欣鼓舞地同時也應該深刻的認識到,我們不能沉迷其中。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茶余飯后拿出手機,本想就只是看看當天的新聞,刷一刷朋友圈,結果緩過神來發(fā)現幾個小時就這么不知不覺的過去了,自己什么也沒做成。如果不能做到抵御外部誘惑,那么很可能我們有限的學習時間在不知不覺間就被剝奪,最終導致一事無成。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赡苣銜X得這還不簡單,我們應該學習不應該貪玩。但是,對于一個自制力比較差的人來說,僅僅知道是不夠的,必須要拿出一些比較實用的應對方法。比如,在要開始學習之前,把手機等電子產品放到離自己較遠的地方,或者找個可靠的人替你保管,借此保證不會受到誘惑的干擾從而潛心學習。時間久了你會發(fā)現,那些誘惑不過如此,離開它們,你一樣可以更好的生活。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如果你掌握了一個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將會一生受用不盡。希望自己的一點淺見能幫助到大家,同時也祝每個人都能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