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音查干達-錫地區(qū)為例"/>
張放東,齊仁理,2,周杰,王學軍,孔海瑞
(1.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濮陽 457001;2.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 鄭州 450017)
褶皺型潛山內幕形態(tài)與勘探方向
——以白音查干達-錫地區(qū)為例
張放東1,齊仁理1,2,周杰1,王學軍1,孔海瑞1
(1.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濮陽 457001;2.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 鄭州 450017)
基巖潛山油藏是深層油氣勘探的一個重要領域。二連盆地白音查干凹陷達-錫地區(qū)發(fā)育基巖褶皺型潛山,具有形成油氣藏的良好條件。達-錫潛山內幕結構與我國東部的潛山有較大差異,目前鉆探資料較少,應用常規(guī)方法勘探難度較大。文中以定量造山動力學為指導,建立數(shù)學模型,通過模擬褶皺型潛山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發(fā)現(xiàn)褶皺型潛山內幕結構主要受擠壓縮短量與地表剝蝕強度二因素控制。對于擠壓與剝蝕較小的區(qū)域,基底的高部位是基巖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對于擠壓程度較大、剝蝕程度較重的地區(qū),基巖隆起的腰部是基巖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結合白音查干凹陷的實際勘探情況,BD11井西部白音翁特斷裂帶南段地區(qū)是未來白音查干凹陷基巖油藏的勘探方向。
基巖油藏;潛山內幕;數(shù)學模型;白音查干凹陷
鉆探證實,許多基巖內含有工業(yè)油氣流[1-3],如美國得克薩斯州、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烏克蘭、西西伯利亞及澳大利亞都有基巖油藏的發(fā)現(xiàn)[1,3]。中國冀中任丘古潛山、遼河凹陷大民屯凹陷基巖潛山、大港油田北大港構造帶東北斜坡的千米橋潛山等地區(qū)[4-8]也相繼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較大的基巖油藏?;鶐r油藏作為未來深層油氣勘探的一個重要領域,正在引起石油地質學家和勘探工作者的關注[1-7]。由于基巖內幕油藏埋藏深、構造復雜、裂縫發(fā)育不規(guī)則等因素,其勘探及開發(fā)都有很大的難度[8-11]。
二連盆地白音查干凹陷達-錫地區(qū)屬于基巖褶皺型潛山,潛山內幕具有形成油氣藏的良好條件。由于對基巖內幕的認識尚不清晰,雖然在D50井基巖中測試獲得低產油流,但未取得基巖油藏的勘探突破。主要面臨2個難題:一是本區(qū)發(fā)育的基巖褶皺型潛山與高先志、趙賢正等[12-13]總結的,適用于我國東部地區(qū)的潛山內幕地質模式有很大差異;二是針對潛山內幕鉆井較少,覆蓋潛山區(qū)域的地震資料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采集的二維測線,不足以刻畫潛山內幕的復雜結構,需要探索新的方法,研究基巖內幕。
白音查干凹陷位于二連盆地西緣,是川井坳陷中最大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它是發(fā)育在海西褶皺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沉積盆地,油氣資源豐富,多種類型隱蔽油氣藏共同發(fā)育[14-16]。目前,在盆地南坡超覆帶、基底達-錫潛山的基巖中,D50鉆井測試獲得了低產油流,引起了石油專家的重視。
鉆井證實,白音查干凹陷南坡達-錫潛山帶基底巖性較為單一,為一套寒武—下志留系形成的、以片巖為主的變質巖,基巖內幕裂縫發(fā)育?;鶐r頂面構造面貌為單斜背景上的溝梁相間格局,發(fā)育褶皺型殘留潛山。野外露頭觀察也證實,該套變質巖裂縫普遍發(fā)育,只要有較好的潛山內幕圈閉,就有形成潛山油藏的可能。
2014年以基巖潛山低凸起為目標設計部署了BD11井,位于地震剖面顯示為低幅度構造背斜處。該井鉆遇多套裂縫儲層,多處裂縫中見瀝青充填,但由于鉆探位置圈閉遭到破壞,油氣逸散。對基巖段進行取心發(fā)現(xiàn),地層傾角很陡,普遍大于60°,部分層段近乎垂直(見圖1)。
圖1BD11井巖心照片
這一現(xiàn)象說明,之前按照基巖包絡面刻畫的潛山內幕結構不能代表基巖內幕形態(tài),白音查干凹陷褶皺型潛山的內幕與其風化殼形態(tài)有很大的差異,基巖內幕并非簡單的層狀結構。這種結構與玉帶山剖面非常相似,基巖風化殼為低凸起,而內幕為復合褶皺(見圖2)。如何認識白音查干凹陷基巖風化殼與內幕的差異、確定潛山內幕結構,在基巖內幕中尋找保存相對完整的圈閉,是今后研究區(qū)基巖油藏勘探的重點。
圖2 玉帶山剖面地質結構
在基巖潛山鉆井少、地震分辨率不足,難以刻畫潛山內幕的情況下,采用定量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建立數(shù)學模型。通過數(shù)值模擬[17-21],定量研究褶皺形成的過程,對地質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在已知白音查干凹陷的基底為片巖的條件下,采用數(shù)值方法求解有關變量,可以從力學解析的角度確定擠壓褶皺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2.1 數(shù)學模擬方法原理
白音查干凹陷達-錫地區(qū)的基巖以片巖為主,片巖褶皺形成前多為平行等厚沉積。片巖內部褶皺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屬于連續(xù)介質的力學問題。白音查干凹陷基底演化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基底片巖的運動應遵循動量守恒定律。應用材料力學中的動量守恒原理——單位質量流體微團的加速度等于它所受到的體積力、表面上作用的壓力與黏性應力之和——描述這類材料的流體動量守恒的運動方程就是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應用這一方程可以描述白音查干凹陷基巖的運動過程。片巖具有高黏滯性和低速流動特征,其雷諾數(shù)近于0,在直角坐標系下,可將斯托克斯方程簡化為[19]
式中:σij為應力,Pa;xi為水平方向應變量,cm;ρ為密度,g/cm3;g為重力加速度,m/s2;f為垂直方向增加的載荷,N;下標i,j為運動過程中的方向及不同階段。
在白音查干凹陷基巖褶皺形成的過程中,高部位地表物質被剝蝕以后,就近在低部位沉積,整個過程中物質是守恒的。物質守恒方程可表示為
式中:K為體積模量,Pa;p為巖石壓力,Pa;u為巖石速度,m/s;t為時間,s。
在白音查干凹陷基巖褶皺的形成過程中,還涉及到變形過程中力的平衡。因為片巖或板巖的流變是黏彈性的,所以擠壓形變過程的偏分量符合Maxwell彈性方程[19]:
以白音查干的基底片巖為例,當受到較小的擠壓應力時會發(fā)生彈性變形;在擠壓過程中,當壓力大于片巖的塑性屈服應力時,地層會發(fā)生破裂。據Simpson[19]的研究結果,巖石是否破裂可以根據摩爾-庫侖臨界楔形理論公式判別。
式中:F為巖石破裂應力,N;c為巖石黏性強度,Pa;φ為內摩擦角,(°);下標x,y分別為坐標系的2個方向。
在白音查干凹陷基巖演化過程中,伴有褶皺形成。由于局部隆升、山體坡度變化、大氣降水、地表巖體的巖石風化等因素,褶皺的表層會發(fā)生巖崩、滑坡、河流沖刷、盆地沉積等作用。在造山動力學中,這些過程統(tǒng)稱為地表過程。地表過程對褶皺帶的形成及其最終形態(tài)并不起決定作用,但由于地表作用導致褶皺帶不同位置的質量重新分布,這影響著局部重力均衡,進而影響褶皺形成及后續(xù)變形過程。據Simpson等[22-23]的研究成果,地表過程可應用線性擴散方程進行數(shù)學描述:
式中:κ為表面物質擴散率,m2/s;h為表面高程,m。
在白音查干凹陷褶皺的變形過程中,基底的片巖經歷了擠壓縮短、表面隆升的構造演變,剝蝕區(qū)地層擠壓變厚的程度影響了之后的撓曲變形,而表面沉積物搬運效率控制了變形結構的空間分布。
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受力平衡的數(shù)學求解來計算。在褶皺形成的過程中,物質保持應力平衡的狀態(tài),表層物質的剝蝕與卸載,影響之后的結構變形,主要有2種方式:第1種與均衡應力有關,這會導致剝蝕區(qū)的回彈與沉積區(qū)的沉降,這個程度主要與下伏地層巖石的剛性有關;第2種與動態(tài)應力平衡有關,由于擠壓加厚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剝蝕導致的表層變化順應了重力的趨勢,在擠壓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動態(tài)平衡[19]。
式中:ε˙為應變率,s-1;下標z為坐標系方向。
式中:D為垂直方向地層彈性強度,Pa·m3;w為垂向形變量,m;Δρ為密度差異,kg/m3;q為負載,N。
2.2 數(shù)學物理方程的邊界條件
據蔣飛虎等對白音查干凹陷地層的研究,本區(qū)基巖褶皺形成的地質條件與單側擠壓模型比較相似。即:推動地層的右側,地層向左側移動,結果在施加壓力的右側形成褶皺帶。剪切應力根據式(8)設定為恒定值。下邊界受內摩擦力作用,頂面為自由表面。這樣的邊界條件與McClay[24-25]曾經做過的沙箱物理實驗的邊界條件非常類似。
式中:τb為邊界剪切應力,N;σn為正應力,N;φb為邊界摩擦角,(°)。
為了準確描述地質過程及方便求解,引入無量綱參數(shù)E,并將其定義為剝蝕強度,表示表層物質搬運率與形變率的比值,即單位變形量的時間內表層物質的搬運量。E由小變大表示表層物質剝蝕的速度快于擠壓變形的速度,剝蝕對變形的貢獻逐漸增大。本文采用拉格朗日方法,采用迭代法求解上述方程。
數(shù)學模擬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連續(xù)調整剝蝕強度,模擬不同剝蝕強度下構造變形與剝蝕地層的再沉積過程,這是沙箱物理實驗中很難控制的。
針對白音查干凹陷基底的片巖特征,設計了一個片巖層狀模型,并進行了數(shù)學模擬。地層模型的初始狀態(tài)為3層片巖平行等厚分布,其右邊界施加水平壓力,垂直方向初始速度為0;左邊固定,不施加應力,垂直與水平初速度均為0(見圖3)。本文模擬了3種擠壓條件下,不同變形率與表層物質搬運率的比值變化時,基巖褶皺的內幕結構。
圖3 未擠壓的基底結構模型
3.1 弱擠壓情況下的褶皺內幕
在擠壓開始時,剖面的右邊出現(xiàn)褶皺背斜隆起。當擠壓造成剖面縮短量為10%時,在E=1,10,100三種情況下,褶皺頂面的包絡面差異不大(見圖4),但褶皺內部結構差異較大。圖中綠色為原始層狀地層,藍色代表褶皺頂部遭剝蝕后沉積的地層。
圖4 弱擠壓條件時褶皺內幕結構
當E=1時,剖面右側出現(xiàn)一個完整的背斜,頂部保存完整,在頂面背斜的腰部之下也發(fā)育一個低幅度的背斜(見圖4a)。當E=10時,剖面右側的背斜頂部遭到嚴重剝蝕,3層模型的頂層多半被剝蝕,剖面內幕出現(xiàn)復合褶皺的雛形,但沒有完全發(fā)育(見圖4b)。E=100時,剖面右側出現(xiàn)背斜,頂部遭到嚴重剝蝕,3層模型的頂部2層被剝蝕,剖面內幕出現(xiàn)直立褶皺 (見圖4c)。遭剝蝕后沉積的地層分布范圍增大,造成褶皺左側較大的構造沉降量。
3.2 中等擠壓情況下的褶皺內幕
隨著擠壓程度的增大,擠壓背斜的幅度明顯增大。在擠壓造成剖面縮短量由10%增加到20%的過程中,水平方向上早期形成的背斜趨于穩(wěn)定,在擠壓過程中,活動構造的前端向左移動(見圖5)。
圖5 中等擠壓時褶皺內幕結構
當擠壓造成剖面縮短量為20%時,E=1的剖面右側出現(xiàn)3個背斜,最早形成的背斜遭到的剝蝕最為嚴重,左邊的背斜頂部保存完整,褶皺之間被剝蝕的地層充填。如果只從頂面傾角觀察,會出現(xiàn)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特征(見圖5a)。當E=10時,剖面右側的早期背斜向左傳導,形成密集的復合褶皺剖面,右側模型頂部3層遭到嚴重剝蝕,最為嚴重的位置第1層全部被剝蝕。而其最左側的背斜保存完整(見圖5b)。E=100時,剖面右側的背斜內幕出現(xiàn)復雜的沖斷結構,其頂部遭到嚴重剝蝕(見圖5c)。
3.3 較強擠壓情況下的褶皺內幕
隨著擠壓程度的進一步增大,擠壓背斜的幅度明顯增大,剝蝕更加明顯(見圖6)。
在擠壓造成剖面縮短量由20%增加到30%的過程中,水平方向上活動構造的前端繼續(xù)向左移動。在擠壓造成剖面縮短量為30%的條件下:E=1時的剖面右側出現(xiàn)4個背斜,最早形成的背斜遭到的剝蝕最為嚴重,左邊的3個背斜頂部保存完整(見圖6a);E=10時的剖面右側密集的復合褶皺被繼續(xù)擠壓,形成陡立的直立褶皺,只有最左側的背斜保存完整(見圖6b);E= 100時的剖面右側背斜內幕復雜的沖斷結構規(guī)模繼續(xù)增大,頂部遭到嚴重剝蝕(見圖6c)。被剝蝕的物質沉積在褶皺沖斷帶與未變形的地區(qū)之間,形成類似前陸盆地的結構。
圖6 較強擠壓時褶皺內幕結構
3.4 褶皺內幕結構與有效圈閉位置
基巖油藏勘探的關鍵是尋找保存完整的圈閉,通過對白音查干凹陷基巖褶皺的數(shù)學模擬證實,在擠壓程度、剝蝕強度不同時,褶皺型潛山內幕結構有很大的差異。對于擠壓變形較小的區(qū)域,基巖的高部位褶皺內圈閉保存完整,是基巖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見圖5右側)。對于擠壓程度較大、剝蝕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基巖隆起的腰部基巖內幕復合褶皺底部的圈閉保存完整,是基巖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
據蔣飛虎等人對白音查干凹陷地層的研究,白音查干凹陷達-錫地區(qū)基巖表層褶皺的壓縮量約為20%,結合BD11井的巖心觀察到的潛山內幕地層傾角與基巖包絡面形態(tài)等地質信息,認為白音查干凹陷的基巖發(fā)育規(guī)律與模擬參數(shù)為E=10的數(shù)值模擬情況類似。按照該數(shù)學模型推演的結果,對84-817二維地震剖面進行了重新解釋(見圖7),認為BD11井以西的達-錫地區(qū)發(fā)育內幕為低凸起背斜,是圈閉的高部位,很有可能形成油氣富集。
而此前D50井在基巖地層中獲得低產油流的位置是處于這個低幅度圈閉邊部的底部位。
圖7 過BD11井—84-817井二維地震剖面新解釋方案
1)通過模擬白音查干凹陷基巖褶皺的形成與演化,確定了褶皺型潛山的內幕形態(tài)與構造特征,在數(shù)值模擬的基礎上建立地質模式,結合實際資料能夠有效確定基巖油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2)數(shù)值模擬證實,褶皺型潛山內幕結構主要受擠壓程度、剝蝕強度兩因素影響。對于擠壓變形較小的區(qū)域,基底的高部位是基巖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對于擠壓程度較大剝蝕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在基巖隆起的中部,基巖內幕復合褶皺底部的背斜保存完整,是基巖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
3)白音查干凹陷基巖發(fā)育模式與E=10時的數(shù)學模擬非常類似,D50井已經證實了這種類型潛山的存在。而BD11井以西基巖包絡面隆起的中部基巖內幕背斜圈閉保存完整,是白音查干凹陷基巖油藏勘探突破的有利方向。
[1]陳文玲,周文.含油氣盆地重要勘探領域:基巖油氣藏[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4(5):17-24.
[2]鄭和榮,胡宗全,張忠民,等.中國石化東部探區(qū)潛山油氣藏勘探前景[R].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3]李軍,劉麗峰,趙玉合.古潛山油氣藏研究綜述[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3):879-887.
[4]楊明慧.渤海灣盆地潛山多樣性及其成藏要素比較分析[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29(5):623-638.
[5]吳智勇,郭建華,吳東勝.大民屯凹陷靜安堡西側低潛山變質巖儲層裂縫發(fā)育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1,22(4):322-325.
[6]盧鴻,王鐵冠,王春江,等.黃驊坳陷千米橋古潛山構造凝析油氣藏的油源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1,28(4):17-25.
[7]尹志軍,彭仕宓,高榮杰.裂縫性油氣儲層定量綜合評價:以遼河油田齊家古潛山基巖儲層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1,22(3):240-244.
[8]楊勉,徐梓洋,楊柏松,等.貝爾凹陷基巖潛山致密儲層裂縫分布預測[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35(2):253-257.
[9]鄭榮才,胡誠,董霞.遼西凹陷古潛山內幕結構與成藏條件分析[J].巖性油氣藏,2009,12(4):10-18.
[10]郭書元,詹偉,黃太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海西中期抬升事件及其對沉積-構造格局的影響[J].石油實驗地質,2016,38(2):147-155.
[11]張迎朝,王立鋒,李緒深,等.鶯歌海盆地砂質塊體搬運沉積及其天然氣聚集[J].石油實驗地質,2016,38(2):189-196.
[12]高先志,吳偉濤,盧學軍,等.冀中坳陷潛山內幕油氣藏的多樣性與成藏控制因素[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5(3):31-35.
[13]趙賢正,吳兆徽,閆寶義,等.冀中坳陷潛山內幕油氣藏類型與分布規(guī)律[J].新疆石油地質,2010,31(1):4-6.
[14]池英柳,張萬選,李濰連,等.白音查干凹陷有利勘探目標預測[J].斷塊油氣田,1997,4(6):5-10.
[15]管穆蘭,庫國正,張放東,等.白音查干構造特征與油氣關系[J].斷塊油氣田,2005,12(3):16-18.
[16]李新虎,石杰,郭媛.白音查干凹陷騰格爾組測井沉積微相研究[J].斷塊油氣田,2012,19(2):261-265.
[17]尚雅珍,張放東,李偉,等.錫林好來地區(qū)巖性油藏勘探潛力[J].斷塊油氣田,2009,16(2):25-28.
[18]劉潔,劉啟元,宋惠珍,等.造山動力學定量研究:理論與方法[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5):532-540.
[19]GUY D H.Simpson Modell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fold-thrust belt deformation,foreland flexure and surface mass transport[J].Basin Reserch,2006,18(4):215-232.
[20]AVOUAC J P,BUROV E B.Erosion as a driving mechanism of intracontinental mountain growth[J].Geophys.Reserch,1996,101(10):17747-17769.
[21]WILLETT S D.Kinematic and dynamic growth and change of a Coulomb wedge[C]//McClay K R.Thrust tectonics.London:Chapman &Hall,1992:19-31.
[22]單亦先,勞海港,王永詩,等.巖性差異變化對斷層帶結構影響的物理模擬[J].石油實驗地質,2016,38(1):108-112.
[23]崔鑫,李江海,姜洪福,等.斷陷盆地內構造帶對油氣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海拉爾盆地霍多莫爾構造帶為例[J].石油實驗地質,2016,38(1):40-47.
[24]SINCLAIR H D,ALLEN P A.Vertical versus horizontal motions in the Alpine Orogenic Wedge:stratigraphic response in the foreland basin[J].Basin Reserch,1992,4(3/4):215-232.
[25]林水清,王均紅,張高源,等.伊犁盆地伊寧凹陷構造變形特征與主控因素分析[J].石油實驗地質,2015,37(6):713-720.
(編輯 高學民)
Inner structure of fold-type buried hill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direction:an example of Da-Xi Area,Baiyinchagan Sag
ZHANG Fangdong1,QI Renli1,2,ZHOU Jie1,WANG Xuejun1,KONG Hairui1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SINOPEC,Puyang 457001,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SINOPEC,Zhengzhou 450017,China)
The basement reservoir is an importan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domain.Recent drilling shows that the fold-type basement reservoir of inner buried hill is developed in Da-Xi Area,Baiyinchagan Sag.Because the inner structu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buried hill in the eastern of China,and up till now there are quite few wells drilled into basement and seismic data is unable to get clear image in inner buried hill.The exploration of inner buried hill reservoir is very hard.Mathematical physics equations were built by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fold structure evolution.The inner buried hill is better understood by the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shows that inner structure is controlled by the shorten ratio caused by compression and erosion intensity.In low compression area,top of the fold i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while in high compression area,the middle of the fold i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Combined with regional drilling data in Baiyinchagan Sag,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est of BD11 i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
basement oil pool;inner buried hill;mathematical model;Baiyinchagan Sag
TE122.2+1
A
10.6056/dkyqt201606007
2016-04-28;改回日期:2016-08-17。
張放東,男,1962年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油氣勘探綜合研究工作。E-mail:zfdzfdnew@163.com。
張放東,齊仁理,周杰,等.褶皺型潛山內幕形態(tài)與勘探方向:以白音查干達-錫地區(qū)為例[J].斷塊油氣田,2016,23(6):716-720.
ZHANG Fangdong,QI Renli,ZHOU Jie,et al.Inner structure of fold-type buried hill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direction:an example of Da-Xi Area,Baiyinchagan Sag[J].Fault-Block Oil&Gas Field,2016,23(6):7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