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華,楊 成,李仕遠,王 鵬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2.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肅 敦煌 736202)
?
扎哈泉儲層致密史與致密油聚集關系探討
石金華1,楊 成2,李仕遠2,王 鵬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2.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肅 敦煌 736202)
扎哈泉是柴達木盆地西南部致密油勘探新區(qū)域,為深入認識致密油聚集規(guī)律,通過儲層成因機理控制因素、成巖作用致密史模擬、致密油氣充注及聚集成藏史分析,對儲層致密史與致密油聚集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沉積作用的巖石學特征奠定了儲層形成的物質基礎,是致密儲層形成的內(nèi)因;壓實、膠結等成巖作用是儲層致密的重要外因;儲層致密化時間為距今7 Ma;距今5 Ma致密油開始成藏,為Ⅰ期成藏。綜合分析認為,扎哈泉致密油具有儲層先致密油氣后聚集、晚期成藏的地質特征。該研究對致密油地質認識及勘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致密油;儲層致密史;油氣聚集;油氣成藏;柴達木盆地
致密油以吸附或游離狀態(tài)賦存在烴源巖中,或是與烴源巖互層、緊鄰致密砂巖或碳酸鹽巖等儲層,未經(jīng)長距離、大規(guī)模運移的石油聚集,其滲透率小于1×10-3μm2,孔隙度小于10%[1]。致密儲層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前人研究認為儲層致密史與油氣聚集有3種關系:即先致密后聚集、先聚集后致密、邊致密邊聚集[2-4]。扎哈泉上干柴溝組是柴達木盆地勘探發(fā)現(xiàn)致密油的重要新區(qū)域[5-6],根據(jù)物性資料統(tǒng)計表明,研究區(qū)孔隙度為6.5%,滲透率為0.43×10-3μm2,儲層致密史與致密油聚集關系不甚明確。通過致密儲層形成機理、控制因素與油氣聚集成藏研究,探討儲層致密史與油氣充注聚集的時間匹配關系。
1.1 沉積作用
扎哈泉上干柴溝組沉積時,受東柴山與鐵木里克2個沉積物源的作用[7],礦物成分復雜,形成巖屑長石砂巖和長石巖屑,其中,砂巖石英含量為32.3%,長石含量為25.4%,巖屑含量為42.7%(火成巖為16.20%,變質巖為6.20%,碳酸鹽巖為12.10%,泥質為3.70%,硬石膏為0.95%,沸石為0.60%,內(nèi)碎屑為2.90%)。剛性顆粒的石英、長石含量偏低,非剛性碎屑物的巖屑含量較高,在成巖作用中抗壓性能差。巖石粒度分析、薄片觀察顯示:巖石的粒徑為0.05~0.45 mm,巖性以粉細砂巖為主,成分成熟度為0.46,巖石結構為次棱角—次圓狀,分選為中等—差,顆粒支撐。儲集空間以原生孔為主,其次為溶蝕孔,見少量微裂縫(圖1a—c)。沉積作用特征決定了成巖作用中巖石的孔隙變化及抗壓實能力,沉積巖石學特征奠定了成巖演化基礎,對致密儲層形成起決定性作用。
1.2 成巖作用
1.2.1 壓實作用
隨著埋深增加,在上覆壓力持續(xù)作用下,碎屑顆粒重新緊密排列、壓實、膠結甚至顆粒變形,壓實作用下孔隙大幅度降低。石英、長石含量低而巖屑含量高,在上覆壓力下易發(fā)生塑性變形,或以假雜基狀充填于顆粒之間,接觸方式隨著壓實作用增加發(fā)生變化,以點接觸至點—線接觸至線狀接觸為主(圖1d),壓溶作用不強烈。巖屑物質與剛性顆粒緊密膠結,大部分原生孔隙喪失,不利于次生孔隙保存,壓實作用是導致孔隙減少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圖1 扎哈泉上干柴溝組儲層微觀特征
1.2.2 膠結作用
扎哈泉上干柴溝組儲層砂巖中,膠結物和雜基含量中等,膠結物含量為8.30%,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存在少量沸石類及硬石膏,雜基平均含量為3.75%,主要為黏土和灰泥質。方解石、白云石含量為23.15%,主要分布于碳酸鹽巖屑、方解石膠結物及內(nèi)碎屑中,白云石主要以巖屑組分存在。黏土礦物占15.30%,主要分布于泥質雜基、淺變質巖巖屑、長石及云母等顆粒溶蝕產(chǎn)物、泥礫中。研究區(qū)儲層主要有3種膠結作用:①碳酸鹽巖膠結。自生膠結物細晶與粉晶方解石呈粒狀、鑲嵌狀、櫛殼狀多形式充填于顆粒間及粒內(nèi)孔隙,其含量越高堵塞孔隙越多(圖1e),減小孔隙空間作用越明顯,是導致孔隙減少的重要膠結礦物。②硫酸鹽巖膠結。主要礦物成分是硬石膏,呈晶粒狀、板條狀或連晶塊狀充填于粒間、粒內(nèi)孔隙中,使儲層固結致密(圖1f),碳酸鹽巖與硫酸鹽巖含量高表明沉積時水體處于咸化環(huán)境中。③二氧化硅膠結作用。巖石薄片鏡下陰極發(fā)光觀察到石英以自生加大邊膠結物形式充填(圖1g),減少儲集孔隙空間。膠結物與雜基含量越高則膠結作用越強,反之則膠結作用弱,持續(xù)的膠結作用使儲層更為致密。
1.2.3 溶蝕作用
研究區(qū)主要有2種溶蝕作用:一是對碳酸鹽巖溶蝕作用,成巖作用過程中排出的油田水及其他液體或有機酸等使碳酸鹽巖產(chǎn)生粒內(nèi)溶孔、粒間溶孔(圖1b);二是對長石原生粒內(nèi)孔、粒間孔溶蝕作用,原生粒內(nèi)、粒間孔在有機酸的溶蝕作用下,對礦物顆粒邊緣(主要是長石成分)產(chǎn)生了部分溶蝕作用,形成溶蝕擴大孔(圖1h、i)。溶蝕作用增加了孔隙,改善了儲集空間。
成巖過程的壓實、膠結作用導致孔隙大幅度減少,是形成致密儲層關鍵因素;而溶蝕作用雖增加了儲集空間,改善了儲層物性,但作用有限。
2.1 致密儲層形成時間的確定
儲層形成時間確定方法有礦物成分測年法、包裹體測溫法、古孔隙度演化模擬法[8]。此次采用古孔隙度演化模擬方法來確定致密儲層形成時間。碎屑物質在沉積作用后,經(jīng)歷壓實、膠結、溶蝕溶解等各種成巖作用,最終形成致密儲層。根據(jù)不同成巖作用階段對孔隙演化的控制,建立各成巖作用孔隙演化模型,通過孔隙度分析確定儲層致密時間。
應用構建的孔隙演化總模型,模擬了扎哈泉上干柴溝組碎屑砂巖孔隙在不同地質歷史時間、不同埋藏深度、歷經(jīng)各種成巖作用的演化歷程(圖2)。
圖2 扎哈泉上干柴溝組儲層孔隙演化
由圖2可知,扎哈泉上干柴溝組(N1)自40 Ma開始沉積,原始孔隙度為33.87%;距今24 Ma埋深為800 m時,沉積速率第1次開始呈增加趨勢,壓實作用加強;距今22 Ma埋深為1 000 m時,孔隙度為24.83%;在22~11 Ma期間總體平穩(wěn);距今11 Ma埋深達到2 000 m時,綜合作用下總孔隙度減少至13.53%,若僅單一壓實作用影響壓實后孔隙度為21.27%,因此,膠結作用使孔隙度減少了7.74%;距今11~5 Ma持續(xù)平穩(wěn),在5 Ma時沉積速率第2次出現(xiàn)增強趨勢。古地溫達到80~100 ℃時,溶蝕作用導致孔隙度增加1.98%,壓實膠結作用導致孔隙度減少至9.09%,綜合成巖作用后孔隙度為11.07%,在穿越了酸化溶蝕窗之后,溶蝕作用減弱。膠結成巖與時間效應繼續(xù)發(fā)生作用,沉積至距今5 Ma后,孔隙度減少至5.36%,表明溶蝕作用后膠結作用繼續(xù)發(fā)生,致使儲層物性更差。
根據(jù)致密儲層定義,把成巖過程中儲層孔隙度為10%時作為致密儲層劃分界限,孔隙度小于10%時為致密儲層。應用總孔隙度演化模型分析,沉積至距今7 Ma時孔隙度為10.15%,達到致密儲層臨界點附近,表明距今7 Ma時儲層已經(jīng)致密化,隨著埋深增加,持續(xù)的成巖作用導致儲層更致密。
2.2 儲層致密史與油氣聚集史耦合關系
孔隙演化模型判定,扎哈泉上干柴溝組儲層致密于距今7 Ma開始形成,距今5 Ma開始油氣充注聚集,表明油氣充注聚集之前儲層已經(jīng)致密,即儲層致密史與致密油聚集關系為儲層先致密油氣后充注聚集。
2.3 研究意義與應用
扎哈泉上干柴溝組勘探區(qū)域面積達800 km2,仍處于前期勘探評價階段,勘探前景廣闊[6]。通過儲層致密史、孔隙演化史、致密油聚集充注時間及期次研究,揭示了儲層致密性與油氣充注的先后順序及聚集機理,提高了致密油儲層形成機理、源儲關系、致密油甜點區(qū)等基礎地質特征認識,指明了致密油聚集規(guī)律。為致密油勘探井位部署提供重要依據(jù),對指導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此次研究成果及前期研究認識,在扎哈泉上干柴溝組部署勘探及評價井Z3、Z201、Z202,單井平均解釋油層厚度為13.3 m。試油層段儲層均無自然產(chǎn)量,壓裂措施改造后試油分別獲得了18、22、10 m3/d的工業(yè)油流,展示了該區(qū)致密油勘探具有廣闊前景。
圖3 埋藏史—地熱史關系
(1) 沉積作用過程中,扎哈泉上干柴溝組沉積時受雙物源影響,碎屑沉積物具有巖屑含量高,礦物組分類型多樣、組分復雜及結構、成分成熟度低的特點,沉積巖石學特征奠定了儲層致密化的物質基礎,是致密儲層形成的根本性內(nèi)因。
(2) 成巖作用過程中,壓實、膠結等成巖作用使孔隙減少,是儲層致密化的外部因素,溶蝕作用改善了儲集空間,但作用有限。
(3) 應用孔隙度模型模擬了致密儲層演化史,確定儲層致密時間為距今7 Ma。距今5 Ma致密油開始充注聚集,為Ⅰ期成藏,具有油氣持續(xù)充注聚集、晚期成藏特征。儲層致密史與致密油聚集關系研究表明,儲層先致密油氣后充注聚集成藏。
[1] 賈承造,等.中國致密油評價標準、主要類型、基本特征及資源前景[J].石油學報,2012,33(3):343-350.
[2] 楊曉萍,趙文智,等.低滲透儲層成因機理及優(yōu)質儲層形成與分布[J].石油學報,2007,28(4):57-61.
[3] 于興河,李順利,楊志浩.致密砂巖氣儲層的沉積-成巖成因機理探討與熱點問題[J].巖性油氣藏,2015,27(1):1-14.
[4] 曾濺輝,楊智峰,馮梟,等.致密儲層油氣成藏機理研究現(xiàn)狀及其關鍵科學問題[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6):651-661.
[5] 付鎖堂.柴達木盆地西部油氣成藏主控因素與有利勘探方向[J].沉積學報,2010,28(2):373-379.
[6] 甘貴元,張建英,等.柴達木盆地北緣馬西氣藏儲集層研究[J].石油實驗地質,2014,36(5):546-549.
[7] 王艷清,宮清順,等.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漸新世沉積物源分析[J].中國地質,2012,39(2):426-435.
[8] 張哨楠.四川盆地西部須家河組砂巖儲層成巖作用及致密時間討論[J].礦物巖石,2009,29(4):33-38.
[9] BEARD D C,WEYL P K.Influence of texture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unconsolidated sand[J].AAPG Bulletin,1973,57(2):349-369.
[10] SCHERER M.Parameters influencing porosity in standstones:a model for sandstone porosity prediction[J].AAPG Bulletin,1987,71(5):485-491.
[11] ATHY L F.Density,porosity 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J].AAPG Bulletin, 1930,14(1):1-24.
[12] 劉震,邵新軍,金博,等.壓實過程中埋深和時間對碎屑巖孔隙度演化的共同影響[J].現(xiàn)代地質,2007,21(1):125-132.
[13] 崔俊,周莉,張小波,等.柴達木盆地烏南油田致密砂巖儲層特征[J].中國石油勘探,2013,18(1):22-28.
[14] 袁劍英,等.柴達木盆地高原復合油氣系統(tǒng)多元生烴和復式成藏[J].巖性油氣藏,2011,23(3):7-14.
編輯 林樹龍
20160131;改回日期:20160518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前陸盆地油氣成藏規(guī)律、關鍵技術及目標評價(二期)”(2011ZX05003)
石金華(1976-),男,高級工程師,2001年畢業(yè)于大慶石油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查專業(yè),現(xiàn)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氣儲層地質與評價,主要從事油藏開發(fā)及管理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6.04.009
TE122.2
A
1006-6535(2016)04-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