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技館 劉媛媛
愚人節(jié)趣談
□ 中國科技館劉媛媛
每年4月1日是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愚人節(jié),這一天,你可以搞搞惡作劇,和朋友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關(guān)于愚人節(jié)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很多版本。
有一種說法起源于古希臘神話,是關(guān)于掌管谷物和收成的女神德墨忒爾和她的女兒珀耳塞福涅的故事。女神德墨忒爾和她的女兒珀耳塞福涅幸福地生活在大地上,但是冥王哈迪斯卻對珀耳塞福涅一見傾心,挾持了她并將其帶到陰暗的冥界與他一起生活。女神德墨忒爾聽到女兒的呼救急忙趕來,但是再也尋不到女兒的蹤影。由于畏懼哈迪斯的權(quán)勢,知道珀耳塞福涅下落的神祇誰也不想引火燒身,于是當(dāng)女神德墨忒爾問到他們時,都被搪塞一番。可憐的女神按照錯誤的指點,毫無頭緒地亂闖亂撞,走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她的女兒仍然蹤影全無,于是女神德墨忒爾這些尋找都成了徒勞無功的跋涉,這就是愚人節(jié)所代表的“徒勞的奔波”的神話起源。
《得墨忒爾尋找珀耳塞福涅》伊芙琳·德·摩根/畫
愚人節(jié)這個節(jié)日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于法國。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了格里高利歷,法國率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三月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仍沿襲舊歷,拒絕更新。保守派依舊在三月底這幾天互贈禮物,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而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保守派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們想辦法捉弄保守派,于是有人就在4月1日這天給保守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并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之魚”。于是,日久天長便成為法國流行的一種風(fēng)俗,并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后來又被英國早期移民帶到了美洲大陸。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Lavinia Fontana)
從以上愚人節(jié)的現(xiàn)實起源來看,愚人節(jié)的來歷與歷法改革密不可分,那么16世紀后期法國的那次歷法改革都改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改革之前采用儒略歷,改革之后采用格里高利歷,如果再往前追問,儒略歷之前采用的歷法是舊羅馬歷法。每次歷法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更加合理、科學(xué)的時間計量體系,那么我們就來看看歐洲人民所使用歷法的演變過程。
相傳在羅馬建城者羅慕路斯時期,羅馬一年分為十個月,以春天為歲首,十月為歲末,相當(dāng)于今天的三至十二月,全年只有304天。這是只以農(nóng)業(yè)活動為主的歷法,農(nóng)事完了之后的一段寒冷天氣不計算在內(nèi)。到了努瑪時期,努瑪王按照月亮的運行周期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在原來十個月的前面添了兩個冬月,每年355天,并采用閏月等方法補足歷法本身與地球公轉(zhuǎn)周期的差距。但是究竟是后添的雅努斯月(今天的一月)還是原來的馬爾斯月(今天的三月)為一年之始呢?古羅馬人也糾結(jié)了很久,在共和國時代,雅努斯月(今天的一月)被作為官方上新一年的開始,但民間仍然普遍在馬爾斯月(今天的三月)慶祝新年到來。
這套歷法從王政時代到共和時代,羅馬人用了七百年。但是由于歷法往往同宗教有關(guān)聯(lián),管理歷法往往由祭司把持,一些祭司們?yōu)E用職權(quán),對閏月隨意增加或不加,延長或縮短,用以影響在職官員的任期或者有意使包稅人增加或減少收入等,這就使原本就有積累誤差的歷法越發(fā)紊亂。高官貴族們干預(yù)歷法的結(jié)果使古羅馬歷法在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混亂起來,以至于季節(jié)都變得不準確了。
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羅馬共和國獨裁官——著名的愷撒大帝(儒略·愷撒)鑒于歷法混亂影響正常政治生活,決定進行歷法改革。他邀請了一個亞歷山大城的數(shù)學(xué)家兼天文學(xué)家索西琴尼研究提出了歷法改革方案,并于公元前46年頒布。
新歷法將全年分設(shè)為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隔3年置一閏年;除2月外,單數(shù)月份31天,為大月,偶數(shù)月份30天,為小月,2月份平年29天,閏年30天。為什么要這么分呢?因為古羅馬人認為單數(shù)吉利,但在一年12個月中,單數(shù)月有6個,如果都按照31天計算,那么一年就變成了366天,正好多出來一天,需要減少一個大月,天文學(xué)家提議將下半年的第一個單數(shù)月即7月改為小月,但是統(tǒng)治者不希望吉利的月份減少,不愿意將7月變?yōu)樾≡拢谑菑呐紨?shù)月份中打主意。因為2月是行刑期,大家不希望它太長,于是2月被砍掉了一天。這樣一來,全年12月中大、小月各占一半,全年總計正好365天。
愷撒遇刺身亡后,后人為了紀念他,用他的拉丁文Julius命名他的誕生之月7月,英語7月July由此演變而來。之后,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者奧古斯都出于統(tǒng)治者的虛榮心理,不甘心落在他的前輩儒略·愷撒后面,把他出生的月份——8月改成為“奧古斯都”,這就是英語8月August的來歷。同時他還將8月由原來的小月改為大月,把8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對調(diào),對調(diào)之后多出一天,奧古斯都也決定從2月中扣除這一天,于是2月在平年只有28天。這次改歷后,2月30日從日歷上永遠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羅馬帝國轟然坍塌,歷史進入中世紀之后,雖然儒略歷仍然在使用,但是1月1日為一年之始的觀念卻逐漸消失了。在民間,不同地區(qū)新年的開端五花八門:法國西部和西班牙很多地方以圣誕為始,法國和德國部分地區(qū)以及英格蘭和愛爾蘭一般遵循春分(3月25日)為新年開始……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上面講的愚人節(jié)現(xiàn)實來源的群眾基礎(chǔ)。
儒略歷是純太陽歷,每四百年,儒略歷與回歸年大約差3天,日積月累慢慢地歷法和季節(jié)又要逐漸脫節(jié),因此一千多年后,格里高利教皇委托天文學(xué)家克里斯托芬·克拉維主持歷法改革。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了以儒略日為基礎(chǔ)改良而來的歷法——格里高利歷。這次歷法改革的方案是:
(1)糾正春分日,把下一圣法蘭西斯節(jié),原為1582年10月5日這一天改成為10月1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xù)計算。為什么要做這個改動呢?因為儒略歷為純太陽歷,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比回歸年(回歸年長度365.242189)長0.0078日,每四百年,儒略歷與回歸年大約相差3天,即(365.25-365.242189)×400=3.1244。
從公元前46年儒略歷頒布到公元1582年歷法改革總共1628年,儒略歷與回歸年大約差10天。因此這次歷法改革首先要把這10天誤差消除,所以才有了這個方案,這樣一下子就減少了10天,把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2)改閏年方法為凡公元年數(shù)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dāng)公元年數(shù)后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儒略歷每四百年就與回歸年差3天,采用這種設(shè)置閏年的方法每四百年就少閏了3天,使平均年長與回歸年長更接近。
格里高利歷的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長約27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對于當(dāng)時來說,這樣的精確度已經(jīng)相當(dāng)了不起了。由于格里高利歷的內(nèi)容比較簡潔,便于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象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采用,成為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
不管愚人節(jié)究竟來自哪個故事,它都無可遏制地成為人們喜歡的節(jié)日,而且約定俗成了各種看似荒誕的風(fēng)俗。起初,任何人都可以炮制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zé)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今天,人們節(jié)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歡樂為目的,愚人節(jié)也成為一個“僅限娛樂”的有趣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