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萍
摘 要: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總是以某個特定區(qū)域的特定生活為描寫對象,從而體現(xiàn)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而風俗則是遺傳性與習慣性的表現(xiàn)。風俗是人為的風俗,人是風俗中的人,“文學是人學”,風俗與文學的關系是:風俗滲透在文學中,文學根植于風俗里。風俗之于文學是孕育孵化之母,文學之于風俗是“移風易俗”之用。
關鍵詞:風 風俗 文學 文學與風俗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現(xiàn)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內心情感,再現(xiàn)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風俗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聯(lián)系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反映集體人群意愿,并主要通過“人”為載體進行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xiàn)象。
一、從“風”到“風俗”
在先秦文獻中,“風俗”之義最早由“風”字指稱?!帮L”最初指“空氣流動的自然現(xiàn)象”,到最后演變?yōu)榫哂械胤健⒚褡甯星?、群體文化品格的一種廣義風俗。
(一)殷商之際
殷商時期“風”的含義只是簡單地指空氣流動的自然現(xiàn)象。甲骨卜辭常將“風”和“雨”聯(lián)系在一塊。從字源學上來看,“風”來源于“鳳”,王國維《晉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從住從凡,即鳳字,卜辭假鳳為風?!兵P是一種遠古圖騰動物形象鳳鳥。遠古姓氏人名常常和各部落、各氏族的圖騰有關,因而“風”最早用于人名和地名。
(二)西周時期
西周時期“風”仍指自然風,但開始和音樂聯(lián)系起來。西周的官員利用音樂省察風氣土氣用以確定農時?!秶Z》記載:“先時五日,卜告有協(xié)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節(jié)其齋三日……是日也,卜帥、音官以觀風土?!表f昭注釋:“協(xié),和也……風土,以音律省土風,風氣和則土氣養(yǎng)也?!边@時的官員通過聽測風聲和不和順來考察土氣是否適宜種植。
(三)春秋前期
春秋前期,音樂和自然風同樣具有傳播的性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音樂和自然風的關系?!蹲髠鳌贰胺蛭?,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八風”指八方之風。前面講到,風不僅用于人名,還用于地名。“謂舞所以隨樂,樂則節(jié)以八音之器,而播八方之風者也。”自然風和音樂共同具有傳播性,這一認識較之以音樂“省風”功能更加證明了音樂和自然風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為后面“采風”“風化”之義蘊含了演化的因子。
(四)春秋中后期
1.牝牡相誘。春秋中后期,“風”繼續(xù)其文化化的演進,由“牝牡相誘”到“國風”,由原始歌謠繼而出現(xiàn)“采”“風化”之意,最后出現(xiàn)具有群體文化品格意涵的國風?!渡袝贰榜R牛其風,臣妾逋逃”第一次出現(xiàn)“風”的文化意義。東漢經(jīng)學家服虔注說:“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雌雄兩性牛馬互相引誘為“風”。這也和先秦時期人們宇宙陰陽論密切相關。陰陽是世界存在的兩極,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本源。陰陽之分,就認識論而言是由人類兩性之別類推而來的。將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產生的自然現(xiàn)象稱為“風”最先是由將男女相悅謂之“風”類推而來。
2.原始歌謠?!对娊?jīng)·匏有苦葉》:“雉鳴求其牡?!备柚{是原始初民表達感情最直接、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風”既指“牝牡相誘”,那么那些表達先民感情而產生的原始歌謠相應的稱為“風”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了?!对娊?jīng)》中將明顯寫男女婚戀之情的詩歌收集到《國風》中。所謂“國風”就是指土樂,即地方的民間音樂?!对娊?jīng)·國風》中的幾乎每一篇作品都是為傳達感情而作,表現(xiàn)當時社會的民情氛圍。因此《詩經(jīng)·國風》中的“風”的含義表面上指歌謠、音樂,實際上蘊涵了先秦民眾自然、粗獷、簡單、率真感情的民俗文化氛圍,開始具有了文化化的內涵。
3.“風”到“風化”社會風氣。《國語·晉語六》載范文子語說:“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于市,辨妖祥于謠,考百事于朝,問謗譽于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偉昭作注:“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行歌且謠?!薄芭F言”散布于市井,本來自然風就有吹起所經(jīng)之物的特點。因此“風”從自然的這一特性而引申出“風化”“采風”的含義。
4.“風”到“風俗”?!稘h書·藝文志·六藝略》:“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禮記》中:“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俗”。根據(jù)歌謠來了解民間的社會風氣古已有之。春秋末期,樂官州鴆提出“天子省風以作樂”的官方文化政策,一方面概括了古之王者采風聽政的政治傳統(tǒng)。省風即觀風,“省風俗,作樂以移之”,不僅要聽到民間歌唱了什么,更要知道他們?yōu)槭裁锤璩L熳邮★L第一次表現(xiàn)出官方對民間風俗的重視,“省”只是手段,移其惡俗才是目的。
綜上所述,對風俗的理解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演化,最開始指民間歌謠,接著指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筆者認為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風俗,它就不僅僅是現(xiàn)成的、已有的,而是包含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是一首古今的變奏曲。
二、古代詩歌中的風俗
(一)《詩經(jīng)》愛情詩中的風俗
《衛(wèi)風·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衛(wèi)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綜上可知,《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體現(xiàn)了婚約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風氣。
(二)《楚辭》巫術招魂
《禮記·檀弓下》:“骨肉復歸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而遂行?!膘`魂不是實體,而是一種氣,可以脫離身體而四處游蕩。古人迷信,以為人有會離開軀體的靈魂,人生病或死亡,靈魂離開了,就要舉行招魂儀式,呼喚靈魂歸來。屈原寫作《招魂》,是模仿民間的創(chuàng)作,呼喚楚懷王的靈魂回到楚國來。在《楚辭·招魂》中,招魂這一民間風俗成為了屈原創(chuàng)作的主題。
三、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風俗
“當年紹興的街談小巷、橋梁舟楫、人情世態(tài)、草臺上看‘目連戲的情景以及所吃的水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等等這些,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敝茏魅嗽谡劦紧斞傅男≌f時說:“魯迅的小說總有一種特色,這個特色要尋找它的根源……是由于地方的關系。因為在浙江省中間有一條錢塘江,把它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兩邊的風土民情稍有不同,這個分別也就在學風上表現(xiàn)了出來?!?/p>
“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臺子戲的、看廟會的,異常熱鬧。”“胡家養(yǎng)了個小童養(yǎng)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兇,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后終于死去了?!笔捈t在《呼蘭河傳》中也將呼蘭河那一帶的風俗寫入了小說中,成為了小說的重要部分。
四、風俗的文學意義
(一)形成作家的藝術風格
文學是“創(chuàng)造人物典型的藝術”。被稱為“風格作家”的沈從文就把對湘西故鄉(xiāng)風情民俗感情滲透在人物之中,用民俗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敘述人物之妙。沈從文說“湘西的風土人情,對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有極大的關系。所以我的一切作品都少不了民俗,也與作品傾向分不開?!?/p>
(二)增強作品的民族性
列夫托爾斯泰說:“優(yōu)秀文學作品最富于魅力的藝術因素之一是基于歷史事件寫成的風俗畫?!泵袼鬃鳛闅v史積淀的產物,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族土壤。因此,當作家把特定的社會生活和民俗現(xiàn)象熔鑄進文學作品時,民俗的古樸性和時代性也就直接加強了作品的時代感和歷史的親切感。保持作品的民族性正是保持文學藝術生命力的源泉。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性越豐富,越鮮明,就越能為讀者喜聞樂見。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三)保持文學藝術的生命力
通過先前的“風”到“風俗”含義的簡單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風俗的起源并不神秘,它不是人類的“遺留物”,而是“自然的人化”過程的伴生物。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看,風俗時時都在產生。驛站馬車時代有驛站馬車時代的風俗,現(xiàn)代公共汽車時代有現(xiàn)代公共汽車時代的風俗。風俗不是一次性出現(xiàn),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化選擇的結果。因此,文學作為風俗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只要人存在一天,風俗就存在一天,文學也就會有新的表現(xiàn)內容、新的藝術生命力。
五、總結
風俗本是一種特殊化的文化儀式,每一風俗里都寄托著文化的意義。文學是社會生活的畫卷,也是人類心靈的歷史。文學是反映風俗的一種方式,作品里描寫的風俗都不是為了寫風俗而寫風俗,超越了風俗的形式層面,進到了對人的生活意義、生命價值的探尋和追問。文學表現(xiàn)風俗,風俗就具有了文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2] 左丘明.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六藝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屈原.楚辭[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蕭紅.呼蘭河傳[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2.
[6] 張亮彩.中國風俗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