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勝
【摘 要】根據“煤的成因”理論,煤是由大量的樹木、植被、動物尸體、以及沼澤地帶,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的。從這個定義出發(fā),煤主要是以碳元素為主的物質,那么,在這地球上,含碳元素的物質是如何堆積在地球的某一處呢?地面上的含碳物質會堆積哪里呢?從這些疑問入手,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研分析,終于得出了碳元素的循環(huán)規(guī)律,也同時也找到了地質災害的成因與災害產生的“共性”。
【關鍵詞】沖積平原;湖泊;煤;天然氣;沼氣池
0 引言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huán),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guī)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huán)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尸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么看不到樹木、動物尸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么多樹木和動植物尸體呢?
1 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于發(fā)現(xiàn),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尸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洼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洼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洼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洼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后,湖泊的演變成干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干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洼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淀,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尸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fā)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xiàn)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2 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fā)生一系列化學變化。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xiàn)爆炸現(xiàn)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經常出現(xiàn)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fā)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fā)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xiàn)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fā)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fā)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于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巖石,巖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于大的沖積平原,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xiàn)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A.“汶川大地震”是否發(fā)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根據百度資料,得到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在汶川地震中,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這些城市受到同等程度的破壞,參考地圖,我們發(fā)現(xiàn),這十個縣市圍繞成橢圓狀,中間部分是龍門山帶和盆西平原的一部分。盆西平原也叫成都平原。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fā)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八個沖積扇重疊聯(lián)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的地表在蠻長時間的堆積過程中,形成松散巨厚的沉積物質,這些堆積物質就包含了大量含碳有機物質,樹木、植被、腐朽垃圾、動物尸體,沉積厚度有300左右米的深度,形成天然的含碳有機物質儲存庫,造成了大量含碳物質的堆積。根據前面的闡述,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一定會形成天然氣,再根據氣體沿縫隙移動,那么龍門山的整個山體巖石縫隙中就會充填天然氣體。
根據這些發(fā)生重災區(qū)的位置發(fā)現(xiàn),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根據上圖,從物理力學角度分析,成都平原的邊緣地帶是地震中心地帶。
B.魯?shù)榇蟮卣鹗欠癜l(fā)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魯?shù)榇舜蔚卣鹪斐稍颇鲜?、四川省、貴州省多個縣受災,較嚴重的地區(qū)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qū),曲靖市會澤縣;其次是,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jié)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等地區(qū)。從受災嚴重的地區(qū)加以分析,按照前面的得分析推理,魯?shù)榭h、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qū),會澤縣,在他們中間是否存在一個盆地或沖積平原,根據資料記載,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地理位置,昭魯壩子。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qū)涼風臺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shù)榭h城稍外??傮w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云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在多年的沉積過程里,形成平坦地勢。
根據地圖可以看出,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shù)?,昭陽區(qū),西側對應巧家縣。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昭魯壩子在這幾個縣的中間地帶。由于昭魯壩子面積約525平方公里,這是一個很大的平原地帶,形成天然氣的量也一定很大,形成的天然氣體也是沿山體移動,長時間里,昭魯壩子的山系里就會存有大量天然氣體。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shù)榇蟮卣鸬闹行牡貛А?/p>
C.秘魯周邊幾個國家的大地震是否發(fā)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于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根據下面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亞馬遜平原的西側,有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及大平原西南部的阿根廷,它們都處于亞馬遜平原的邊緣,由于亞馬遜平原屬于沖積平原,沉積巨量的含碳有機物質,平原內部含碳有機物質經過多年的演變,一定會形成天然氣體,而這些天然氣體就會向山脈移動,移動的方向就是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根據這些分析,這幾個國家是否是天然氣盛產的國家,資料記載,那里的天然氣名列世界前幾位。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發(fā)生過多次大地震。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1556年,1739年1月3日,華縣發(fā)生了8級地震,而華縣處于河谷沖積平原的邊界,河谷平原是黃河泛濫所造成的沖積平原,沉積物巨厚,土質松散,這樣的地理位置,也同樣要形成天然氣體,一經條件成熟,便會引發(fā)釋放,由于河谷平原沉積面積、沉積深度非常大,因而會形成大量的天然氣體,因而造成華縣的8級地震。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wèi)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fā)生的地震結合起來,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qū)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有地震的地區(qū),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qū)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F.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百度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頁巖氣勘探獲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有了新發(fā)現(xiàn),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一點是對上述觀點的印證。
G.地球兩極為什么沒有地震?
憑借上述的觀點,是否能解釋“地球兩極不地震”,任何沖積平原都是因為河水流動,形成沉積而形成平原,地球兩極屬于寒冷地帶,無河流現(xiàn)象,那么,沒有河水流動,就不存在沖積平原,沒有沖積平原就沒有天然氣,沒有天然氣,就沒有地震, 因此,地球兩極沒有地震是正常的。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xiàn)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qū),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fā)。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fā),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于地球的合理開發(fā),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fā),還會發(fā)現(xiàn)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童玉明,邱明.地洼學說對成礦學的貢獻[J].大地構造成礦學,1980(1).
[2]彭省臨,劉亮明,賴健清.論地洼學說的歷史貢獻[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呂紀虎.氣囊啞爆:關于地震成因的思考[J].科學時代.
[責任編輯:朱麗娜]